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诗是心灵的火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含蓄性;诗清新优美,具有优雅高远的意境;诗是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的艺术结晶。读写诗歌就是一个心灵感悟、心灵交融的过程,是一种绝佳的语言渗透过程。利用诗歌教学激起小学生诗歌创作的激情,一“诗”激起千层浪,会不断提升儿童的习作素养。
从2006年起,我就尝试着在作文教学中引入诗教,渴望给孩子一颗诗心,让孩子们个个诗意盎然,点燃创作的激情,把诗的美、诗的韵、诗的气质带入作文,让作文写得像诗一样优美、凝练,像诗一样充满感情,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惊喜,令我感叹:诗教,更有效地促进了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阅读感悟,点燃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儿童诗歌抒写儿童的生活和经验,表达儿童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心声,内容生动活泼,极具儿童情趣。那浪漫的天真、诙谐的幽默,既荡漾着情感的波澜,更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在教学中,我每天利用晨读课的前十分钟和学生一起阅读一首童诗,那是学生最愉快的时候,个个读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
例如,《星期天》这首诗这样写道:“星期天/是一个用不完的作业本/翻开的每一页/在妈妈眼里都应该是一百分//星期天/是一个带洞的小水盆/快乐从那个小洞里悄悄地溜走/我是一条痛苦的小鱼//我多么希望/那是一片芳草地/做一只鸟也行/做一只蜻蜓也行/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在吟咏品味中,学生能直觉地感受到诗歌背后的苦涩、无奈和渴望。读完后,我问:“孩子们,你的星期天过得怎样?你心目中的星期天应该是什么样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有意不让他们说:“咱们用一天时间思考,晚上回家写出来,明天让老师看好吗?”尽管没让他们在课堂上回答,可一下课,学生们谈论的话题都是星期天的事。
十分钟的诗歌感悟,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天性,更能让他们通过敏锐的想象力,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生活的丰实。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趣味,就有了对美的追求,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有了亲近文学的心理倾向。
二、阅读鉴赏,培养写作语感
良好、深刻的感受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一个掌握了足够词汇量的学生也许能够写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但是只有学会感受的学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呢?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是一个心灵感悟的过程,在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美妙的过程中,诗人那明亮的眼睛、灵敏的感觉、真切的情感、深刻的思考……都将使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以重新建构、优化升级。
如我在教学中带领孩子鉴赏这样一首诗:“天空中/一朵朵雪花/在飘……//北风里/一只只鹅鸟/在叫……//大树下/弟弟举起了弹弓/在瞄……//惹恼了冬爷爷/把弟弟的鼻子/捏红了”这首诗很短,语言朴实简单易懂,学生读两遍就能背诵,那么怎样能读得更有韵味呢?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边诵读边想象,也可以自己加上动作。这下孩子们更来劲了,一下子进入了诗境,读起来富有了韵律和节奏感。
鉴赏一首诗,须通过诵读、品味、想象,刺激各感官的参与,进而唤起内心的视像,把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从而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把握语言具象。这对于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很有帮助。
三、阅读想象,开拓写作思路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对于作文来说非常重要,有些学生的习作内容贫乏,写法单调,思路狭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在平时训练学生习作时,我总是找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童诗,让孩子鉴赏、领悟。然后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去用心观察、体会、思考,写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思。如《海上的风》:“海上的风是舞蹈家/他一吹/就舞动万顷波涛//海上的风是诗人/他一来/就吟出万千诗篇//海上的风是画家/他一吹/就画出千条波纹//海上的风是电风扇/他一吹/就送来丝丝清凉”学生熟读后我便提问:“小诗人把海上的风比作了什么?为什么呢?”孩子们围绕这个问题议论纷纷,小手高高举起,纷纷给出了精彩的回答。随后,我引导道:“是啊,海上的风真神奇,作者想象真够丰富!孩子们,如果你们像小诗人一样会想象,会思考,你们也会写出一样好的文章来,咱们也试试好吗?”于是我就出示习作题目要求:利用“天空、白云、浪花、鱼儿、大海”这组词语,进行一段丰富的想象描写,所给的词语必须全部用上。
这项作业很多学生都写得很好,有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天空是蓝蓝的海洋,白云是晶莹的浪花,我要是飞鸟多好,像一条快活的鱼儿,在大海里游来游去,多自由!”短短的几句话给人无限遐想,最妙的是小作者把“鸟”比作了“鱼”,多么贴切自然。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这真的不简单。还有一位学生直接写成了一首诗:“天空是一幅画/画上有雪一样的白云/画上有火一般的朝霞/画上有露珠般的太阳/画上有七彩的阳光/画上有茫茫大海,海里有鱼儿迎着浪花嬉戏/画上有迷人的沙滩/画上有草原奔驰的骏马//啊,是谁/是谁画出了这么美的图画?”小作者用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有什么样的想象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只要善于观察并感受生活,并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日常生活作诗意的升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诗意盎然、独具特色。
四、阅读引导,强化写作动机
学生欣赏到诗歌的瑰丽精巧,会萌发出一种通过诗歌来倾诉自身情感的渴望。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有一天下午童诗诵读课上,我们学习校本教材上的《金花、银花》。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只能跟我一遍一遍地读:“金花花,银花花/躲在叶下吹喇叭/滴答答……滴答答……/吹着吹着做着梦/变成两个胖娃娃——/金花花变成大南瓜/银花花变成大冬瓜”在孩子们熟读的基础上,我就问:“金花和银花为什么会变成南瓜和冬瓜呢?”
“那是因为花的愿望就是长成最大的瓜。”学生回答道。
“是啊!每一朵花的愿望都是结成一个大大的果子,那孩子们,你们的愿望又是什么?”我接着问。
孩子们愣了一下,紧接着小手就举起来:“我的愿望是考上好大学。”“我的愿望是考双百。”……
这样的答案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领着孩子又读了另一首诗《新年愿望》:“‘当当当——’/新年钟声响起了,/小蚂蚁许了一个愿,/希望自己,/变得大象一样强大,/下次兔子妹妹受欺负,/可以保护她。”我问孩子们:“小蚂蚁的愿望是什么?”
同学都笑了,说:“变得大象一样强大。”
“为什么呢?”
“可以保护兔子妹妹啊!”
“那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看谁说得最棒?”
“我想长得跟长颈鹿一样高。”王小朋说。
我问:“为什么呢?”
“我可以很容易摘到树上的果子了。”
“说得真棒!”于是就把他的发言整理到黑板上了:“我想/长得像长颈鹿那样高/这样/我就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了!”一首短诗就这样诞生了。
接着,我让孩子把想要说的写下来,不会写用拼音。史策安是这样写的:“我想变得小一点/再小一点/这样/我就可以/躲在花苞上/美美地/睡一觉了”
孩子们的思维开始扩散,我又进一步引导,让孩子把思路延伸到身边的事物上了,去体悟情感。孩子们说:“种子的愿望是成为一朵最美的花。”“桌子的愿望是给孩子们好好写字。”……葛问同学写道:“我是一张白纸,/希望小朋友用五彩笔,/给我穿一件漂亮衣服。”
就这样,从一首儿歌开始,孩子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触动了写作的动机,一首首质朴但灵动的诗歌就在这些一年级孩子的笔下流泻出来了。
(裴桂华,丰县实验小学,221700)
从2006年起,我就尝试着在作文教学中引入诗教,渴望给孩子一颗诗心,让孩子们个个诗意盎然,点燃创作的激情,把诗的美、诗的韵、诗的气质带入作文,让作文写得像诗一样优美、凝练,像诗一样充满感情,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惊喜,令我感叹:诗教,更有效地促进了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阅读感悟,点燃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儿童诗歌抒写儿童的生活和经验,表达儿童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心声,内容生动活泼,极具儿童情趣。那浪漫的天真、诙谐的幽默,既荡漾着情感的波澜,更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在教学中,我每天利用晨读课的前十分钟和学生一起阅读一首童诗,那是学生最愉快的时候,个个读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
例如,《星期天》这首诗这样写道:“星期天/是一个用不完的作业本/翻开的每一页/在妈妈眼里都应该是一百分//星期天/是一个带洞的小水盆/快乐从那个小洞里悄悄地溜走/我是一条痛苦的小鱼//我多么希望/那是一片芳草地/做一只鸟也行/做一只蜻蜓也行/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在吟咏品味中,学生能直觉地感受到诗歌背后的苦涩、无奈和渴望。读完后,我问:“孩子们,你的星期天过得怎样?你心目中的星期天应该是什么样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有意不让他们说:“咱们用一天时间思考,晚上回家写出来,明天让老师看好吗?”尽管没让他们在课堂上回答,可一下课,学生们谈论的话题都是星期天的事。
十分钟的诗歌感悟,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天性,更能让他们通过敏锐的想象力,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生活的丰实。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趣味,就有了对美的追求,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有了亲近文学的心理倾向。
二、阅读鉴赏,培养写作语感
良好、深刻的感受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一个掌握了足够词汇量的学生也许能够写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但是只有学会感受的学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呢?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是一个心灵感悟的过程,在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美妙的过程中,诗人那明亮的眼睛、灵敏的感觉、真切的情感、深刻的思考……都将使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以重新建构、优化升级。
如我在教学中带领孩子鉴赏这样一首诗:“天空中/一朵朵雪花/在飘……//北风里/一只只鹅鸟/在叫……//大树下/弟弟举起了弹弓/在瞄……//惹恼了冬爷爷/把弟弟的鼻子/捏红了”这首诗很短,语言朴实简单易懂,学生读两遍就能背诵,那么怎样能读得更有韵味呢?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边诵读边想象,也可以自己加上动作。这下孩子们更来劲了,一下子进入了诗境,读起来富有了韵律和节奏感。
鉴赏一首诗,须通过诵读、品味、想象,刺激各感官的参与,进而唤起内心的视像,把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从而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把握语言具象。这对于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很有帮助。
三、阅读想象,开拓写作思路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对于作文来说非常重要,有些学生的习作内容贫乏,写法单调,思路狭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丰富的想象力。
在平时训练学生习作时,我总是找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童诗,让孩子鉴赏、领悟。然后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去用心观察、体会、思考,写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思。如《海上的风》:“海上的风是舞蹈家/他一吹/就舞动万顷波涛//海上的风是诗人/他一来/就吟出万千诗篇//海上的风是画家/他一吹/就画出千条波纹//海上的风是电风扇/他一吹/就送来丝丝清凉”学生熟读后我便提问:“小诗人把海上的风比作了什么?为什么呢?”孩子们围绕这个问题议论纷纷,小手高高举起,纷纷给出了精彩的回答。随后,我引导道:“是啊,海上的风真神奇,作者想象真够丰富!孩子们,如果你们像小诗人一样会想象,会思考,你们也会写出一样好的文章来,咱们也试试好吗?”于是我就出示习作题目要求:利用“天空、白云、浪花、鱼儿、大海”这组词语,进行一段丰富的想象描写,所给的词语必须全部用上。
这项作业很多学生都写得很好,有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天空是蓝蓝的海洋,白云是晶莹的浪花,我要是飞鸟多好,像一条快活的鱼儿,在大海里游来游去,多自由!”短短的几句话给人无限遐想,最妙的是小作者把“鸟”比作了“鱼”,多么贴切自然。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这真的不简单。还有一位学生直接写成了一首诗:“天空是一幅画/画上有雪一样的白云/画上有火一般的朝霞/画上有露珠般的太阳/画上有七彩的阳光/画上有茫茫大海,海里有鱼儿迎着浪花嬉戏/画上有迷人的沙滩/画上有草原奔驰的骏马//啊,是谁/是谁画出了这么美的图画?”小作者用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有什么样的想象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只要善于观察并感受生活,并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日常生活作诗意的升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诗意盎然、独具特色。
四、阅读引导,强化写作动机
学生欣赏到诗歌的瑰丽精巧,会萌发出一种通过诗歌来倾诉自身情感的渴望。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有一天下午童诗诵读课上,我们学习校本教材上的《金花、银花》。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只能跟我一遍一遍地读:“金花花,银花花/躲在叶下吹喇叭/滴答答……滴答答……/吹着吹着做着梦/变成两个胖娃娃——/金花花变成大南瓜/银花花变成大冬瓜”在孩子们熟读的基础上,我就问:“金花和银花为什么会变成南瓜和冬瓜呢?”
“那是因为花的愿望就是长成最大的瓜。”学生回答道。
“是啊!每一朵花的愿望都是结成一个大大的果子,那孩子们,你们的愿望又是什么?”我接着问。
孩子们愣了一下,紧接着小手就举起来:“我的愿望是考上好大学。”“我的愿望是考双百。”……
这样的答案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领着孩子又读了另一首诗《新年愿望》:“‘当当当——’/新年钟声响起了,/小蚂蚁许了一个愿,/希望自己,/变得大象一样强大,/下次兔子妹妹受欺负,/可以保护她。”我问孩子们:“小蚂蚁的愿望是什么?”
同学都笑了,说:“变得大象一样强大。”
“为什么呢?”
“可以保护兔子妹妹啊!”
“那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看谁说得最棒?”
“我想长得跟长颈鹿一样高。”王小朋说。
我问:“为什么呢?”
“我可以很容易摘到树上的果子了。”
“说得真棒!”于是就把他的发言整理到黑板上了:“我想/长得像长颈鹿那样高/这样/我就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了!”一首短诗就这样诞生了。
接着,我让孩子把想要说的写下来,不会写用拼音。史策安是这样写的:“我想变得小一点/再小一点/这样/我就可以/躲在花苞上/美美地/睡一觉了”
孩子们的思维开始扩散,我又进一步引导,让孩子把思路延伸到身边的事物上了,去体悟情感。孩子们说:“种子的愿望是成为一朵最美的花。”“桌子的愿望是给孩子们好好写字。”……葛问同学写道:“我是一张白纸,/希望小朋友用五彩笔,/给我穿一件漂亮衣服。”
就这样,从一首儿歌开始,孩子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触动了写作的动机,一首首质朴但灵动的诗歌就在这些一年级孩子的笔下流泻出来了。
(裴桂华,丰县实验小学,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