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预成教学一直占据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前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和进程进行精密设计和过度预设,并在课堂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它无视学生的存在与感受,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也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显然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学理念相悖。
  与传统的预成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和多元的教学形式。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顺应学生的问题或想法而展开教学。它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突出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创造性,追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生成性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注重弹性化教学设计,创设生成性教学的条件
  
  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和对学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是服务于教学实施的。没有备课时的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会有驾驭课堂的自信。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似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规划弹性化的结构框架,但在这个框架下,教师应渗透动态的、综合的、整体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充分预计各种假设的情形,并做出多种策略的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能动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以开放的姿态展现学生的不同思维,张扬学生的不同个性,从而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例如:在讲《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原来传统的教学目标即是通过本文的阅读训练,初步掌握抓关键,理脉络的阅读技能;而按新课标要求不仅如此,更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即要学生在学好本篇课文的基础上,在达到懂得“残缺”和“完整”的目标下,继续联想生活中的例子,体现“残缺”未必是不美的,要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这种做法既不失传统又兼容新信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弹性化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思考、讨论及创造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和拓展所学的知识,为课堂创造了动态生成的精彩。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生成性教学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有奇思妙想,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为生成性教学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其精神上受到鼓舞,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热爱、关心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活的心,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从而产生新感悟,取得新收获。
  2、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形成语言技能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人际交流。因此,要促使课堂生成,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如:引导学生闲暇时间对流行文化及大众文化的正确看法,开设“我的论坛我做主”;在班级中开辟“图书角”, 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教室与同学一起交流学习;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定期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刊或墙报,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气息,还能让他们获得创作的成就感……在这样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课堂也因之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三、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搭建生成性教学的平台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有效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因此,只有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才能开发课堂教学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
  1、在师生碰撞中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师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传递知识”的“独奏者”走向“促进学习”的“伴奏者”。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坦诚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笔者认为,无论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或发表个人见解,还是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应始终以一个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真诚地关注和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并以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丰富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
  《马说》一文在初读后,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说字词不理解的,有说文句不通的,有说千里马悲惨遭遇的,也有个别同学说到人才话题的,还有一个同学说“我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悲愤”。笔者没有放过抓住问题的关键时机,说:要理解文章,必需了解作者。我很佩服这位同学,他从作者的角度,去读文章,你能告诉我,你对韩愈了解多少呢?(答:知道一些)能把你的“悲-愤”(请注意,老师此时别有用心地分读了“悲”和“愤”)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答:不太说得清楚,只是感觉是这样。)老师顺水推舟,把问题提交到了全班,询问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就这个问题,以文本、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同学纷纷表示有信心。至此,课堂被激活,讨论交流的过程气氛氛热烈,大家以文为据,讲述自己的理解;以史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以现实生活为据,揭示主题。
  2、在学生合作中生成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分享共同成果等。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改变逐句分析的教学进程,设计了问题“你认为作者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说说理由并带感情朗读。”学生们纷纷说出了“寂静的康桥”、“艳丽的康桥”、“梦幻的康桥”、“多情的康桥”、“娇羞的康桥”、“伤感的康桥”等根据文本分析之后的答案,并进行了阐述和朗读表现。其实结合了学生个体感受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合理的,而他们生发的争论却形成互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了诗人于一片微波柔情中飘洒的超凡脱俗的清澈灵秀之气和徐志摩独有的性灵美、生命情调。
  3、在实践探究中生成
  探究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探究中充满了生成。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活动,如: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编辑主题小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新思想和新知识。当我把《纸船》和《纸船--寄母亲》两诗比较结束后,有不下十位同学举手问我: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除了《纸船》,你能否向我们再介绍两篇作品呢?是啊,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说,诗集《新月集》有诗歌40首,其中《海边》表现了纯洁无瑕的童趣;《花的学校》将雨后盛开的花朵写成从地下学校冲出的孩子,表现了绝妙的想象力。我告诉同学们,下周一的语文活动课,我将这两首连同本课中比较的两首一同张贴在后面的黑板上,作为本单元的一次诗歌综合实践活动,并请同学们配合,一人试写一首小诗,抒写个性,长短不拘,让我们永远拥有一颗赤诚的童心吧!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实践证明,这些有真实意义的实践探究活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在学生探究知识快乐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使每节课有多倍的收获与惊喜。
  
  四、捕捉动态生成资源,拓宽生成性教学的空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怎样精心预设,总免不了出现意外,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此置之不理或极力掩饰,那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因势利导处理得当,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生成的动态教育资源,则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1、以学生的错误为资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笔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生成新的知识。如我教学《桃花源记》流程到文章引出一个成语时,有不下五位同学填了“世外桃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避免这一错误呢?我灵机一动,向学生“讨教”,不出所料,纠错方案出来了。
  生1:桃源就指桃花源,题目是“桃花源记”。
  生2:渔人进出的是桃花源,而不是桃花园。
  生3:写“桃园”可能受《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的影响。
  这一“生成”小插曲,虽然表面上是对错别字作了纠正,但实际上是对文本某种程度上的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课堂的“节外生枝”为资源
  预设的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适时生成的意识,运用教学机智,顺应情势,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将其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资源。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主题除了揭露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外,还重要地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为此,我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课前编写课本剧,由各兴趣小组推荐一位有表现力的同学在课堂上示范,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叔叔于勒,“我”,父亲,母亲,船长,以及一名舞台提示者。
  示范完毕,教室里一片掌声。我准备再物色有兴趣的几位同学来“体验”生活,突然刚才的那位“于勒”说,他有了新的简历。是啊,这么好的设计教师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把这一粗糙简历表列在黑板上,发动全体学生进一步丰富与补充。果然,同学们激情奔放,不到十分钟,“面容”出来了。
  
  这一因示范而生成的教学资源,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出奇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见,课堂动态资源俯首可拾,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及时捕捉和开发利用,使课堂教学因生成精彩。
  
  李华,董亚美,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运用集成式管理理论和柔性化管理理论,可以实现年级管理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
高中学习的摩擦力主要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教学中发现二者往往会因物理情景的变化而发生突变,解答时要求学生具备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这类问题是
目前,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有近70%已更新了原来的职工培训计划。据预测,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企业大学生在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企业大学的特点是办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
一、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模式及措施  1.职业资格证书的模式。  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属首创。目前,这种跨职业、跨身份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证书,在国内外均无现
本文总结了72例肝硬化病人和15例肝昏迷病人的观察治疗体会,指出肝昏迷病人在肝硬化的基础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医院感染是所有并发症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在 72例肝
为防止流体沿井轴向窜槽,水泥与套管和地层的胶结必须是良好的。在固井质量检测中,超声反射法因具有较强的方位指向性而被广泛使用。但套管的高声阻抗导致了套管后的反射波信
红梅小学置身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金州新区,是大连市首批外国人定点就读学校。这就意味着,红梅小学的师生率先融入到多元文化当中。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对32例因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前的外周血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并随阻黄持续时间延长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而上升,表明
通过开展不同层数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既有损伤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浓度Na Cl溶液环境下的抗弯性能试验,重点研究不同Na Cl溶液浓度以及粘贴纤维布层数对加固梁裂缝的开展、竖向
每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都明白,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更显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任何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