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工程是基础设施,它的作用是兴利除害、防洪保安,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农村水利设施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农村水利工程的经验与实践,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为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农村水利的要求,以县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水利工作就必须立足于我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配置和工程布局,综合考虑防治水旱灾害、水资源节约保护、灌溉排水、农村饮水安全、水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搞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从制度上、机制上协调相关部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农村水利发展。
1、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村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水利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水利工程的政策法规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水利工程的法规制度不健全,法规制度的出台落后于工程建设的速度,导致工程建设和管理缺乏依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目前政府及水利部门均在推行招投标及政府采购,对于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的程序法律法规与现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很不相适应。相对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工期而言,招标周期长,招标费用占工程投资的比重大,甚至出现了一些施工单位中标后因单价偏低,无力履行施工承包合同而相互扯皮的现象。因此应尽快出台一些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相适应的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
1.2、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致使工程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县的水库、水渠、塘堰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资金投入和材料限制,因陋就简,质量不高。全县28座小型水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5座已经报废,其它23座因配套设施不全,难以正常发挥效益。灌区水渠因渗漏严重,水只能达到渠道中部,冲口湾泵站干渠、双洪水库南干渠等因淤积全部报废。用于灌溉的塘堰,现因无人管,大部分处于停运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集体”虚设,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致使一部分工程设施处于建、管、用相脱节的状况,工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利资产闲置或流失,工程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我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分户经营后,作为集体所有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由于管用分离,致使农民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漠不关心,难以调动广大农户对工程维修改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型水利成果的巩固与发展;二是农业效益低,集体经济能力薄弱,农户和集体都拿不出更多的钱对小型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导致不少工程年久失修,效益日趋衰减,且有一些小型水利设施因垮漏严重而不能发挥效益;三是不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责任不落实,有水大家用,工程出了问题无人负责。在供水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不仅起不到保值增值作用,反而因其无资金维修造成管理工作难以维持。
1.3、对中小型河流的投入不足,防洪能力太低,年年遭遇山洪灾害的袭击,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低,晏家河、应大河、大悟河等主要河流均不能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沿岸集镇及农田排灌系统不畅,年年遭受洪涝灾害的袭击,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1.4、农田灌排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全县有效灌溉的农田数量太少,加上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县,灌排设施投入的难度比较大,县级财力有限,不属于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投入的资金也有限。每年旱灾面积成逐年加大的趋势。
1.5、部分农村缺乏基本的供水设施,饮水安全没有保障。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我县的实施,截止2012年全县已解决23万人的饮水安全,距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的42万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人口相对集中、引水距离较近等解决难度较低的地方实施后,随着人工、材料及设备价格的上涨,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难度越来越大。
2、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对策
2.1、农村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农田水利的发展。孝昌县虽然降雨量丰沛,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加之几乎无骨干蓄水工程,现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些决定了开展以水库除险加固、灌溉排水、塘堰整治、发展雨水集蓄利用等为重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2.2、农村水利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水利管理和服务,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大力发展农村供水事业,提高农民的饮用水标准,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水环境,又将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这就要求农村水利建设要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加快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需要;既要服务于全县的农业生产,又要服务于农民生活,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3.3、农村水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好水生态环境,在全县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做到村容整洁,实现人水和谐,是农村水利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必须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注重水源保护、水量保证、水质改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 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中小河流的整治、水污染治理等水利、水电和水环境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村容整洁创造条件。
3.4、农村水利建设管理要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水利设施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打破传统的建管模式,深化项目实施管理方式改革。对独立的小型泵站灌区及塘堰,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新型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项目建设管理。一是由“项目法人”对工程的建设要求、建设形式、建设标准自下而上进行申报立项,并实施“自建制”;二是积极推行项目实施“代建制”由“项目法人”选择水利工程咨询单位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进行全过程实施管理。
县水务部门及乡镇水管单位对工程的形式、技术标准进行把关和指导并进行质量监督。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工程完工后由水务、财政部门共同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拨付工程款项。由“项目法人”自主经营管理。逐步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农村水利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农村水利建设主要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向政府扶持和引导、农民自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水利发展的新支点,也是极好的机遇。水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和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也是水利加快发展的契机,在推广农田水利建設、水资源开发和农村水土环境整治中水利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湘宁。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法规汇编[G].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2]梁天佑。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验收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王仁钟,章为民,蔡跃波等。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1):31-34.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为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农村水利的要求,以县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村水利工作就必须立足于我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配置和工程布局,综合考虑防治水旱灾害、水资源节约保护、灌溉排水、农村饮水安全、水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搞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从制度上、机制上协调相关部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农村水利发展。
1、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村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水利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水利工程的政策法规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水利工程的法规制度不健全,法规制度的出台落后于工程建设的速度,导致工程建设和管理缺乏依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目前政府及水利部门均在推行招投标及政府采购,对于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的程序法律法规与现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很不相适应。相对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工期而言,招标周期长,招标费用占工程投资的比重大,甚至出现了一些施工单位中标后因单价偏低,无力履行施工承包合同而相互扯皮的现象。因此应尽快出台一些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相适应的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
1.2、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致使工程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县的水库、水渠、塘堰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资金投入和材料限制,因陋就简,质量不高。全县28座小型水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5座已经报废,其它23座因配套设施不全,难以正常发挥效益。灌区水渠因渗漏严重,水只能达到渠道中部,冲口湾泵站干渠、双洪水库南干渠等因淤积全部报废。用于灌溉的塘堰,现因无人管,大部分处于停运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集体”虚设,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致使一部分工程设施处于建、管、用相脱节的状况,工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利资产闲置或流失,工程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我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分户经营后,作为集体所有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由于管用分离,致使农民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漠不关心,难以调动广大农户对工程维修改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型水利成果的巩固与发展;二是农业效益低,集体经济能力薄弱,农户和集体都拿不出更多的钱对小型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导致不少工程年久失修,效益日趋衰减,且有一些小型水利设施因垮漏严重而不能发挥效益;三是不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责任不落实,有水大家用,工程出了问题无人负责。在供水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不仅起不到保值增值作用,反而因其无资金维修造成管理工作难以维持。
1.3、对中小型河流的投入不足,防洪能力太低,年年遭遇山洪灾害的袭击,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低,晏家河、应大河、大悟河等主要河流均不能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沿岸集镇及农田排灌系统不畅,年年遭受洪涝灾害的袭击,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1.4、农田灌排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全县有效灌溉的农田数量太少,加上我县属典型的山区县,灌排设施投入的难度比较大,县级财力有限,不属于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投入的资金也有限。每年旱灾面积成逐年加大的趋势。
1.5、部分农村缺乏基本的供水设施,饮水安全没有保障。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我县的实施,截止2012年全县已解决23万人的饮水安全,距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的42万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人口相对集中、引水距离较近等解决难度较低的地方实施后,随着人工、材料及设备价格的上涨,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难度越来越大。
2、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对策
2.1、农村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农田水利的发展。孝昌县虽然降雨量丰沛,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加之几乎无骨干蓄水工程,现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些决定了开展以水库除险加固、灌溉排水、塘堰整治、发展雨水集蓄利用等为重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2.2、农村水利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水利管理和服务,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大力发展农村供水事业,提高农民的饮用水标准,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水环境,又将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这就要求农村水利建设要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加快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需要;既要服务于全县的农业生产,又要服务于农民生活,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3.3、农村水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好水生态环境,在全县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做到村容整洁,实现人水和谐,是农村水利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必须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注重水源保护、水量保证、水质改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 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中小河流的整治、水污染治理等水利、水电和水环境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村容整洁创造条件。
3.4、农村水利建设管理要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水利设施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打破传统的建管模式,深化项目实施管理方式改革。对独立的小型泵站灌区及塘堰,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新型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项目建设管理。一是由“项目法人”对工程的建设要求、建设形式、建设标准自下而上进行申报立项,并实施“自建制”;二是积极推行项目实施“代建制”由“项目法人”选择水利工程咨询单位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进行全过程实施管理。
县水务部门及乡镇水管单位对工程的形式、技术标准进行把关和指导并进行质量监督。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工程完工后由水务、财政部门共同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并拨付工程款项。由“项目法人”自主经营管理。逐步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农村水利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农村水利建设主要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向政府扶持和引导、农民自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水利发展的新支点,也是极好的机遇。水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和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也是水利加快发展的契机,在推广农田水利建設、水资源开发和农村水土环境整治中水利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湘宁。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法规汇编[G].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2]梁天佑。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验收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王仁钟,章为民,蔡跃波等。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