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丰厚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关怀去启发引导学生,要善于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在探究与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体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中共享学习成果。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课堂行为,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构建“绿色课堂”。
一、互动共享,创造和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填充、灌输,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模式主宰课堂。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升学率而教。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单调枯燥烦琐的程式化的课文讲解和题海训练,在这种充满功利性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几乎沦为知识的奴隶,在教师的指挥棒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失去了探究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价值观,改变陈旧的教育行为。教师既要以丰厚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关怀指引学生,同时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创设平等、互动、共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健康人格的完善。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有思想、 有个性、 有魄力的学生学习与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应当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及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进行多重对话,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共享,创造教学的和谐与学生的发展。而作为教师更应在知识储备、文化内涵及认识水平等各个方面狠下功夫,同时应该有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用激情去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现场调控能力,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具有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教师应该运用生动而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巧妙的导入,深情的朗读,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并可借助音乐、画面等表现手法,营造与文本相契合的教学情景和氛围,尊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情美、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美、欣赏美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其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自主探究,不是无序与毫无引导的放任,而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建构的过程。
二、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则出现:把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当成单调的道德说教;需要学生深入体验感悟的教学环节走马观花一带而过;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视了实质的问题者;追求发言的积极而欠缺恰当而有效的评价,忽视文本而进行喧宾夺主的拓展,此等等。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批注等阅读技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文本,通过朗读、发现、感知、质疑、体味、想象、感悟、反思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并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体验。如学习肖复兴的《荔枝》,只有引导学生品读细节描写,调动学生的想象和生活积累,联系生活体验,回忆生活经历,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才能感悟文章中的亲情美,才能培养学生懂得感激和感恩的情感因素。苏霍姆林期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只有当学生的心灵、情感真正被书香墨韵所浸染,被人文精神所熏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体验、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空间,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阅读的过程才是鲜活的、灵动的、充满快乐的,才能让阅读成为探索、发现、享受和创造的精神之旅,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实践创新,生成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 讨论、朗诵,办讲座,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注重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展现个性与才智的空间。在听说读写、 搜集提取信息、 调查研究、设计表演等活动中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
(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语文学科富有开放性,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教师不能以某种标准化的解读限制学生的思维。当然,更可悲的还是教师因自身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缺失而对学生创造性解读的否定,无情地泯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应该借助生动的语言、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以及批判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我们应该鼓励富有创意的表达、解读以及富有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的想法。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引导学生从父母亲教育孩子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谈人生成长的角度、自我剖析自己成长的历程等多个角度,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多种启示,让学生在创造性的解读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诗意;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实在;少一些追逐,多一点个性。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创造和谐与发展的绿色语文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课堂行为,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构建“绿色课堂”。
一、互动共享,创造和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填充、灌输,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模式主宰课堂。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升学率而教。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单调枯燥烦琐的程式化的课文讲解和题海训练,在这种充满功利性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几乎沦为知识的奴隶,在教师的指挥棒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失去了探究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价值观,改变陈旧的教育行为。教师既要以丰厚的知识素养和人文关怀指引学生,同时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创设平等、互动、共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健康人格的完善。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有思想、 有个性、 有魄力的学生学习与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应当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及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进行多重对话,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共享,创造教学的和谐与学生的发展。而作为教师更应在知识储备、文化内涵及认识水平等各个方面狠下功夫,同时应该有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用激情去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现场调控能力,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具有调动现场气氛的能力,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教师应该运用生动而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巧妙的导入,深情的朗读,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并可借助音乐、画面等表现手法,营造与文本相契合的教学情景和氛围,尊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情美、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美、欣赏美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其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自主探究,不是无序与毫无引导的放任,而是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建构的过程。
二、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则出现:把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当成单调的道德说教;需要学生深入体验感悟的教学环节走马观花一带而过;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视了实质的问题者;追求发言的积极而欠缺恰当而有效的评价,忽视文本而进行喧宾夺主的拓展,此等等。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批注等阅读技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文本,通过朗读、发现、感知、质疑、体味、想象、感悟、反思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并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体验。如学习肖复兴的《荔枝》,只有引导学生品读细节描写,调动学生的想象和生活积累,联系生活体验,回忆生活经历,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才能感悟文章中的亲情美,才能培养学生懂得感激和感恩的情感因素。苏霍姆林期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学会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只有当学生的心灵、情感真正被书香墨韵所浸染,被人文精神所熏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只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体验、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领悟,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空间,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阅读的过程才是鲜活的、灵动的、充满快乐的,才能让阅读成为探索、发现、享受和创造的精神之旅,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实践创新,生成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 讨论、朗诵,办讲座,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注重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展现个性与才智的空间。在听说读写、 搜集提取信息、 调查研究、设计表演等活动中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
(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语文学科富有开放性,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教师不能以某种标准化的解读限制学生的思维。当然,更可悲的还是教师因自身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缺失而对学生创造性解读的否定,无情地泯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应该借助生动的语言、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以及批判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我们应该鼓励富有创意的表达、解读以及富有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的想法。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引导学生从父母亲教育孩子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谈人生成长的角度、自我剖析自己成长的历程等多个角度,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多种启示,让学生在创造性的解读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诗意;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实在;少一些追逐,多一点个性。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创造和谐与发展的绿色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