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朗读教学范式的初步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能让朗读在课堂上占一席之地。但我总感觉流于形式偏多,真正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并提高朗读水平的偏少。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教师认为,朗读不需要进行技巧训练,因为一个文段、语句的朗读不存在固定的方式。但我不以为然。具体的朗读方式确实没有定规,但朗读基本要素如何拿捏、组合是很有讲究的。
  目前朗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述两种情形:流于形式的朗读和随意无序的朗读。那么,朗读教学能否找到既不流于形式又避免随意无序的范式并遵循这样的范式展开有效训练?
  下面我想以区级小说阅读公开课《羚羊木雕》的朗读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总体描述:本节课学生朗读充分,形式多样。课堂上近1/3的时间都在朗读,有单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和分角色读。
  片段描述一(第1到15段分角色朗读):
  生1(读第3段):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
  生2(读第4段):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生3(读第4段):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师:第3段读得小声,很好,大家觉得读出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生:害怕。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2段;“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他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师:对。所以还要读出害怕的语气。
  片段描述二(第11段单个朗读):
  生1(读第11段):“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生2(点评):我认为这句话读得很好,读出了妈妈坚定的语气。
  师:读得不错,分析也很到位。
  朗读充分,形式多样,的确是这节小说阅读课的最大亮点。但有些地方没有读出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同时缺乏朗读方法的训练。如果老师能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恰当的点拨,传授相应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这堂课就能更胜一筹。
  对于片段一,我认为老师还应引导学生看第4段“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作为孩子的“我”本来很简单的认为: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我了,怎样支配由我做主。可是妈妈突然问羚羊木雕哪去了,“我”除了害怕之外还有些惊讶不解。所以应该还要读出点惊讶的语气来,而且“给我”二字最好重读。老师只简单肯定学生对音量的处理,对更为重要的语气、重音处理却没能指明。
  片段二中,朗读妈妈的话,两个引号里的内容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前面的内容应该用坚定的、不容商量的语气来读,尤其是“现在”“要回来”。后面引号里的内容不能完全用坚定的语气来读,“那么贵重”,“随便”,要读出妈妈的责备。“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表明妈妈的目的是要拿回羚羊木雕,妈妈既要堵住“我”的退路,又考虑到“我”很为难。这几句的朗读处理要把握好语气的细微变化。
  朗读指导简单笼统,就容易流于形式。粗粗一看,就做出简单的朗读处理是不行的;放任随意,所谓的“见仁见智”就更不可取,那只能使朗读教学无所凭依。由此,我进一步想到:在各类文章的朗读训练中,怎样读更符合情境和文体特征?有没有朗读范式可遵循?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朗读范式的探索是必要的、可行的。
  索朗读范式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是建立朗读教学的轨范。所谓轨范,就是行动所遵循的标准。朗读教学的轨范就是通过朗读技巧训练来实现文本情境的“复活”、文体特征的“还原”。例如,要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情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复活……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确立朗读技巧训练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训练内容;再确立选什么语料、用什么方法进行朗读技巧训练;更进一步,就是确立按什么程序、用什么恰当的操作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而且,在实施上述教学环节时,都要盯紧“复活文本情境”这一核心不放,并时时抓住这一主线。张颂先生《朗读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朗读是把写作语言还原,变为口语的有声语言。补上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这段话道出了朗读教学的要素和精髓,其中“还原”“补上”“增加”明确指出朗读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更不是想当然的发挥,它应该是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情境再现和再创作。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在《依体而教,尊体而学》的讲座中还强调朗读要“还原”文体的特征。要因文而异地实施朗读教学,注意不同文体朗读时的感情、态度、语气和节奏不尽相同。
  朗读教学可以说是第一教学法,但流于形式的朗读和随意无序的朗读还普遍存在,所以,探索朗读教学范式是必要的。
  朱丽霞,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其他文献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本身就是多元化的,这迫使我们重新考量教育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顺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何谓资优生?姚明、刘翔是否是资优生?这就是育人观的内涵取
几年来,工业厅所属地方国营厂矿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职工的物质生活已有了不少的改善。但由于生产的迅速发展,福利事业未能相应的赶上去,因而在职工的生活福利工作中还存在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貌用语教育”属于一种养成性教育,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责任。“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从幼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室颤。最近的研究表明,室颤的发生与心电图(ECG)Q-Tc离散度(Q-Tcd)的增大有关,故如何预测、预防和及时处理室颤是降低AMI早期病死
【内容摘要】为提高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应坚持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活化课堂教学;合理运用电教媒体;重视开展课外学习;努力改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电教媒体 课外学习 评价方式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得实效,是同仁们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意作引玉之砖。  一、积极活化课
许多孩子对“死”的认识理解既很神秘,又很有兴趣,但实际上还是十分模糊的。他们甚至会把“死”只看作是一种选择,对“死”的悲剧含义几乎根本不考虑。有的孩子认为,“死”就
中学语文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是很多时候却忽视语文课堂的本质属性。语文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早就有很多论述,而且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和角度,很难定论。
案例简介欣带着几分忧虑而又急切的神情跑到我的办公室,“班主任,您现在有时间吗?”问话干脆、直接。我看到她忧郁中夹杂几分无奈的眼神里,似乎有无限的话语要向我倾诉,她的
对教材进行解读研究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这方面有两个常见问题:一是过于依赖教材,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教材的内容照搬进课堂。在“统计”和“量的计量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