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参加人数、十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为普通高校更好地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普通高校 现状分析 规划
一、前言
为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准备,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在山东省掖县共同召开了全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从宏观上研究了在学校如何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问题,并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下文简称《规划》)。《规划》的奋斗目标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这三个阶段分别达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课余训练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使课余训练工作趋于系统化、规范化;使课余训练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运动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省级优秀运动员水平,承担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全部任务;初步形成我国学校课余训练体系,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会后,原国家教委根据规划精神,在全国部署了289所中学和57所大学作为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试点学校,从此我国课余训练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几年过去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课余训练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诸多发展中的不足。文章对我国高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十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剖析。
二、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人数的现状分析
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数量既是反映课余训练工作状况的一项直接指标,也是反映出当前我国课余训练指导思想的参照系,同时也是反映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参照系。自1988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进行了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以来,相继批准了87所试点大学,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注册的运动员人数为5835人。从目前我国高校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是“运动员学生”,即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现在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他们是由国家队或各省市专业队员中断训练进入大学学习的。另一类是“学生运动员”,即指没有间断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在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参加全国统考,作为正式考生考上大学的。这类运动员将承担着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为国家培养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国争光;第二层次是为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教育系统的比赛,为校争光。但这两个层次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几乎占据所有的位置,能够从事这两个层次训练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和他们还有很大差距,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规划》中明确指出:“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十分注意将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既要抓普及,也要认真抓提高。”通过正确的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可见,除了上述两个层次的课余体育训练外,还应有第三个层次,既是培养__大批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作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开展的骨干分子。这些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非常感兴趣,又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天赋的不足,或是训练方面的问题,不可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但他们都生活和学习在广大同学之中,更贴近于普通同学,他们的体育活动对于同学们的影响会更大。然而,在我国这一层次的课余体育训练几乎被忽视掉了,成了一个被遗忘了的角落。而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参加这一层次课余训练的学生占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竞技运动由NCAA管辖,下属700多会员学校,负责18个运动项目,每年约有27万学生参加校际比赛。德国的学校体育与运动俱乐部关系密切,使高水平的运动训练与群众体育活动融为一体,学校课余训练开展的红红火火,真正达到了推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效果。
我国目前这种窄目标的、单一的课余练模式是否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三、十五年来课余体育训练取得成绩的现状分析
1.学校的竞技运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规划》实施十五年来,在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类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课余体育训练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逐渐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部分项目和部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已能代表国家大学生代表团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还有些代表国家队参加了世界性的大赛,有一些运动员达到了国际健将标准。
2.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全面的开展,促进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实践证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使一些学校的体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根据统计,自198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优秀单位的大学为139所,其中绝大部分为试点学校。通过试點工作的开展,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很好地改善,同时也发挥了原有场地设施的作用,如清华大学建成包括篮球馆、跳水馆等全国一流的体育中心,航空航天大学的排球馆,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等都建成了一流的塑胶跑道田径场。这些场馆不仅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较好的训练条件,而且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促进全民健身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3.课余训练机制初步形成。《规划》的贯彻实施使得学校课余训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了适当的位置。《规划》构筑的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框架被学校和社会普遍接受。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以试点中学为骨干,以试点大学为龙头的课余体育训练网络已初步形成。
4.课余训练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文化即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反映着一个学校的特色和个性。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凝聚力,丰富了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有朝气、有个性。
5.在各级体育协会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据统计大学生体育学会单项分会,由最初的三个发展到今天的十五个,各分会为普及、提高我国大学生专项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使国家、省、市学生体育竞赛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基础。
1998年开始,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综合运动会,至今已举办了6届,各个单项运动协会也建立了固定的竞赛制度,如每年举行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每年举行一届CUBA联赛;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赛;大运会的校长杯等。另外。从第一届大运会以来每届参赛人数都大幅增加,运动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6.增进了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规划》实施以来,大学体育竞赛活动已连续参加了第18届、第19届、第20届、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通过参加国际间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我国的学校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同各国学生间的友谊,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扩大了我国高校在国际间的影响。
四、课余体育训练面临诸多问题的现状分析
1.课余训练经费不足,影响课余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调查了解我国目前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途径有:(1)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经费;(2)学校行政拨款;(2)学校外行政拨款;(2)自筹资金。其中有90%以上的体育经费仍以学校拨款为主要来源,除个别有条件的学校外,一般学校用于体育方面的预算仅占整体预算的1%左右。另据对48所试点高校进行评估检查结果显示,试点校经费能够达标《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办法》中规定的年人均标准的仅占1/3左右。这种体育经费短缺和来源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2.招生标准的不统一使竞招无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招收学生运动员的主要途径有:单考入学、免试入学、体育加试入学、体育特招生入学和正常入学5种形式。优秀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是体育重点学校、普通高中、运动学校和体工队。目前各试点高校招生主要困难是生源基本来自本省(市),有关统计表明本省(市)运动员占82%左右,其它占18%来自全国各地,这种现象反映了各省(市)把运动人才控制在自己的圈子内,其结果导致运动人才不能合理流动和运动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生源缺乏,试点校间争生源,各地区招生标准不统一,跨地区招生难,一些地区本位主义严重,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本地区学校招生名额已满,对一些有运动潜能的学生采取封锁,宁可浪费掉,也不让外省市招走来打自己。
造成招生无序状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虽然是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但各个省市对高水平运动员都制定了相应的录取办法。录取标准远远低于国家教委规定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各个省市对运动员的进一步恶性竞争,从而也带来了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情况。
3.试点工作发展不平衡。从1998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对48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高校进行了评估,结果是较好的有35所,其中12所成绩比较显著,一般的有10所,较差的有3所,仅有1/3的试点学校专项经费基本达到所规定的标准。有的试点学校工作混乱无序,对学生运动员全面培养不够,训练质量偏低,理论研究滞后;有的试点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给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4.科研潜在优势尚未转化为现实优势。我国高等院校具有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多专业的科研人才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目前还只能说是一种潜在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优势。据姜丽娟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成果中对我国第5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入选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有关运动训练方面的论文数仅占论文总数的13.6%,且主要集中于选材等方面,而如训练监控仅占3.8%,体能训练研究和高原训练仅占7.7%。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科研的综合优势,解决好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训练效果,对我们高校广大体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五、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几点建议
1.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教练员及学生运动员对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我认识,培养更多的鲁迅先生所期望的“中国的脊梁”。2.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加强科学化训练。3.以社会化、产业化为依托,广开渠道,解决好课余训练的经费问题。4.结合课余训练特点,加强學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努力解决学训矛盾,建立符合课余训练特点的管理体系。5.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余体育训练的评估体系,健全和完善招生、竞赛管理制度。6.加快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普通高校 现状分析 规划
一、前言
为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准备,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在山东省掖县共同召开了全国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从宏观上研究了在学校如何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问题,并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下文简称《规划》)。《规划》的奋斗目标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这三个阶段分别达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课余训练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使课余训练工作趋于系统化、规范化;使课余训练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运动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省级优秀运动员水平,承担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全部任务;初步形成我国学校课余训练体系,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承担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会后,原国家教委根据规划精神,在全国部署了289所中学和57所大学作为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试点学校,从此我国课余训练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几年过去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课余训练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诸多发展中的不足。文章对我国高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十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剖析。
二、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人数的现状分析
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数量既是反映课余训练工作状况的一项直接指标,也是反映出当前我国课余训练指导思想的参照系,同时也是反映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参照系。自1988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高校进行了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大学以来,相继批准了87所试点大学,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注册的运动员人数为5835人。从目前我国高校参加课余训练的学生情况来看,大致有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是“运动员学生”,即指曾经从事过专业运动队的训练,现在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他们是由国家队或各省市专业队员中断训练进入大学学习的。另一类是“学生运动员”,即指没有间断学校文化课的学习,一直在校从事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参加全国统考,作为正式考生考上大学的。这类运动员将承担着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为国家培养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国争光;第二层次是为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教育系统的比赛,为校争光。但这两个层次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几乎占据所有的位置,能够从事这两个层次训练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和他们还有很大差距,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规划》中明确指出:“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十分注意将提高与普及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学校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既要抓普及,也要认真抓提高。”通过正确的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可见,除了上述两个层次的课余体育训练外,还应有第三个层次,既是培养__大批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作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开展的骨干分子。这些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非常感兴趣,又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天赋的不足,或是训练方面的问题,不可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但他们都生活和学习在广大同学之中,更贴近于普通同学,他们的体育活动对于同学们的影响会更大。然而,在我国这一层次的课余体育训练几乎被忽视掉了,成了一个被遗忘了的角落。而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参加这一层次课余训练的学生占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竞技运动由NCAA管辖,下属700多会员学校,负责18个运动项目,每年约有27万学生参加校际比赛。德国的学校体育与运动俱乐部关系密切,使高水平的运动训练与群众体育活动融为一体,学校课余训练开展的红红火火,真正达到了推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效果。
我国目前这种窄目标的、单一的课余练模式是否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三、十五年来课余体育训练取得成绩的现状分析
1.学校的竞技运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规划》实施十五年来,在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类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课余体育训练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逐渐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部分项目和部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已能代表国家大学生代表团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还有些代表国家队参加了世界性的大赛,有一些运动员达到了国际健将标准。
2.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全面的开展,促进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实践证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使一些学校的体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根据统计,自198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优秀单位的大学为139所,其中绝大部分为试点学校。通过试點工作的开展,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很好地改善,同时也发挥了原有场地设施的作用,如清华大学建成包括篮球馆、跳水馆等全国一流的体育中心,航空航天大学的排球馆,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等都建成了一流的塑胶跑道田径场。这些场馆不仅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较好的训练条件,而且在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促进全民健身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3.课余训练机制初步形成。《规划》的贯彻实施使得学校课余训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了适当的位置。《规划》构筑的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框架被学校和社会普遍接受。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以试点中学为骨干,以试点大学为龙头的课余体育训练网络已初步形成。
4.课余训练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文化即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反映着一个学校的特色和个性。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余训练和各种比赛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凝聚力,丰富了学校的社会形象,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使校园文化更有活力、有朝气、有个性。
5.在各级体育协会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据统计大学生体育学会单项分会,由最初的三个发展到今天的十五个,各分会为普及、提高我国大学生专项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使国家、省、市学生体育竞赛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基础。
1998年开始,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综合运动会,至今已举办了6届,各个单项运动协会也建立了固定的竞赛制度,如每年举行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每年举行一届CUBA联赛;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赛;大运会的校长杯等。另外。从第一届大运会以来每届参赛人数都大幅增加,运动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6.增进了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规划》实施以来,大学体育竞赛活动已连续参加了第18届、第19届、第20届、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通过参加国际间学校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我国的学校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同各国学生间的友谊,提高了我国学校在国际学校体育界的地位和知名度,扩大了我国高校在国际间的影响。
四、课余体育训练面临诸多问题的现状分析
1.课余训练经费不足,影响课余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调查了解我国目前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途径有:(1)与企业、行业、体协、体委合作得到经费;(2)学校行政拨款;(2)学校外行政拨款;(2)自筹资金。其中有90%以上的体育经费仍以学校拨款为主要来源,除个别有条件的学校外,一般学校用于体育方面的预算仅占整体预算的1%左右。另据对48所试点高校进行评估检查结果显示,试点校经费能够达标《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办法》中规定的年人均标准的仅占1/3左右。这种体育经费短缺和来源的单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2.招生标准的不统一使竞招无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招收学生运动员的主要途径有:单考入学、免试入学、体育加试入学、体育特招生入学和正常入学5种形式。优秀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是体育重点学校、普通高中、运动学校和体工队。目前各试点高校招生主要困难是生源基本来自本省(市),有关统计表明本省(市)运动员占82%左右,其它占18%来自全国各地,这种现象反映了各省(市)把运动人才控制在自己的圈子内,其结果导致运动人才不能合理流动和运动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生源缺乏,试点校间争生源,各地区招生标准不统一,跨地区招生难,一些地区本位主义严重,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本地区学校招生名额已满,对一些有运动潜能的学生采取封锁,宁可浪费掉,也不让外省市招走来打自己。
造成招生无序状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虽然是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但各个省市对高水平运动员都制定了相应的录取办法。录取标准远远低于国家教委规定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各个省市对运动员的进一步恶性竞争,从而也带来了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情况。
3.试点工作发展不平衡。从1998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对48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高校进行了评估,结果是较好的有35所,其中12所成绩比较显著,一般的有10所,较差的有3所,仅有1/3的试点学校专项经费基本达到所规定的标准。有的试点学校工作混乱无序,对学生运动员全面培养不够,训练质量偏低,理论研究滞后;有的试点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给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4.科研潜在优势尚未转化为现实优势。我国高等院校具有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多专业的科研人才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目前还只能说是一种潜在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优势。据姜丽娟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成果中对我国第5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入选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有关运动训练方面的论文数仅占论文总数的13.6%,且主要集中于选材等方面,而如训练监控仅占3.8%,体能训练研究和高原训练仅占7.7%。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科研的综合优势,解决好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训练效果,对我们高校广大体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五、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几点建议
1.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教练员及学生运动员对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我认识,培养更多的鲁迅先生所期望的“中国的脊梁”。2.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加强科学化训练。3.以社会化、产业化为依托,广开渠道,解决好课余训练的经费问题。4.结合课余训练特点,加强學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努力解决学训矛盾,建立符合课余训练特点的管理体系。5.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课余体育训练的评估体系,健全和完善招生、竞赛管理制度。6.加快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