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正面临发展的困境。文章提出可以通过改变中职学校生源的政策、合理化设置专业课程等方法,使计算机应用专业摆脱困境。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困境 原因 措施
一
2013年4月下旬,我作为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主任教师参加了广西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研讨会。虽然研讨会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我感触良多。会上,各兄弟学校纷纷介绍了各自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经验及看法。总体来看,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正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二是毕业后对口就业率差;三是学生感觉到学无所成;四是学生流失率高。从上述情况看,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确遇到大问题,早几年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红红火火的情况很难再现,专业前景不容乐观。作为一个从事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十几年的教师,我认为这个会开得很必要,很及时,到了想方设法摆脱困境的时候。
二
我认为是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困境:一是大学扩招后的负面后果逐渐显示出来。经过十多年来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经基本饱和,很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都难找工作,更别说中职生。就业前景不看好,导致报读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数逐渐减少。二是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从会上大家的发言看,大多数学校仍存在同样的问题:开设专业课程过多,学生学的东西多而杂,但没有一样是精通的。三是师资方面的影响。有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是中途半路出家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而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一些教师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因。四是实习实训设备跟不上。很多学校除了计算机房外,其他如计算机拆装实习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计算机综合布线室等几乎没有。没有这些计算机应用专业必需的实训室,许多专业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是造成学生走向社会后感到什么都不会的原因。
三
分析原因,我认为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措施摆脱计算机专业目前的困境。
(一)活化办学机制,实施就业和升学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生源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源保障,最好的老师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广西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高考已经进行了几年了,事实证明是个不错的措施,使一部分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有了不错的桥梁。目前虽然中职教育宣传已经多年,但社会上多数人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普高走考大学的路,这是中职学校目前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中职学校不但能对口上高职院校,而且能上本科、甚至是一本院校,那么生源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可在中职学校实施“就业、升学”培养模式。按就业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两年的中职课程学习后,参加顶岗实习,从而走上就业的正常途径;按升学模式培养学生,可参加对口高考,满足他们提升学历教育的需求。好消息是今年广西师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大学实行中职专业对口招生。读中职学校能上本科院校甚至是区重点大学,而且比普通高中容易,这对基础设施差一些的县级中职学校来说,是解决生源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切实确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避免专业课开设的多、乱、杂。
有些学校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时,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及其他方面的考察,专业发展方向不清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市场上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多些,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这种专业课开设的多、乱、杂,导致总体学习能力偏差的中职生感到学无所成。在这次广西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横县职教中心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他们把计算机专业细化为三个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影音处理,进而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专而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
1.增设办公设备类课程。办公设备目前在社会上应用很广泛,如打印机、复印件、传真机等,让学生熟练其安装、使用及懂得维护、故障判断和检查。
2.设立监控工程类的课程。监控设备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各个行业普及,开设监控类设备使用和维护,让学生在工作中减少继续学习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就业竞争力。
3.办公软件课程要多与企业接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较多走上办公室文员等岗位,因此,学生要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在走访中,有企业反映,学生只会一些很基础的办公软件的操作。因此,学校要多安排教师下企业事业进行调研,定期邀请企业事业相关工作的有经验员工来校进行短期讲学、交流,并给学生布置相关实操任务。
(四)增强计算机专业教师技能实践能力。
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教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新知识,否则就有落伍的可能。除了要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外,计算机专业老师还要增强实践技能,这样学生才会更适应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多走进社会的企事业单位,获得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拓宽知识面。只有教师与企业、社会不脱节,教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邢晖.中国教育报.“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2008-11-15(第10版).
[2]范唯,吴爱华.中国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2009(15/16).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困境 原因 措施
一
2013年4月下旬,我作为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主任教师参加了广西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研讨会。虽然研讨会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我感触良多。会上,各兄弟学校纷纷介绍了各自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经验及看法。总体来看,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正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招生人数逐年减少;二是毕业后对口就业率差;三是学生感觉到学无所成;四是学生流失率高。从上述情况看,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确遇到大问题,早几年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红红火火的情况很难再现,专业前景不容乐观。作为一个从事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十几年的教师,我认为这个会开得很必要,很及时,到了想方设法摆脱困境的时候。
二
我认为是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困境:一是大学扩招后的负面后果逐渐显示出来。经过十多年来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经基本饱和,很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都难找工作,更别说中职生。就业前景不看好,导致报读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数逐渐减少。二是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从会上大家的发言看,大多数学校仍存在同样的问题:开设专业课程过多,学生学的东西多而杂,但没有一样是精通的。三是师资方面的影响。有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是中途半路出家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而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一些教师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因。四是实习实训设备跟不上。很多学校除了计算机房外,其他如计算机拆装实习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计算机综合布线室等几乎没有。没有这些计算机应用专业必需的实训室,许多专业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是造成学生走向社会后感到什么都不会的原因。
三
分析原因,我认为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措施摆脱计算机专业目前的困境。
(一)活化办学机制,实施就业和升学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生源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源保障,最好的老师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广西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高考已经进行了几年了,事实证明是个不错的措施,使一部分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有了不错的桥梁。目前虽然中职教育宣传已经多年,但社会上多数人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普高走考大学的路,这是中职学校目前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中职学校不但能对口上高职院校,而且能上本科、甚至是一本院校,那么生源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认为可在中职学校实施“就业、升学”培养模式。按就业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两年的中职课程学习后,参加顶岗实习,从而走上就业的正常途径;按升学模式培养学生,可参加对口高考,满足他们提升学历教育的需求。好消息是今年广西师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大学实行中职专业对口招生。读中职学校能上本科院校甚至是区重点大学,而且比普通高中容易,这对基础设施差一些的县级中职学校来说,是解决生源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切实确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避免专业课开设的多、乱、杂。
有些学校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时,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及其他方面的考察,专业发展方向不清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市场上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多些,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这种专业课开设的多、乱、杂,导致总体学习能力偏差的中职生感到学无所成。在这次广西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横县职教中心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他们把计算机专业细化为三个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影音处理,进而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专而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
1.增设办公设备类课程。办公设备目前在社会上应用很广泛,如打印机、复印件、传真机等,让学生熟练其安装、使用及懂得维护、故障判断和检查。
2.设立监控工程类的课程。监控设备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各个行业普及,开设监控类设备使用和维护,让学生在工作中减少继续学习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就业竞争力。
3.办公软件课程要多与企业接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较多走上办公室文员等岗位,因此,学生要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在走访中,有企业反映,学生只会一些很基础的办公软件的操作。因此,学校要多安排教师下企业事业进行调研,定期邀请企业事业相关工作的有经验员工来校进行短期讲学、交流,并给学生布置相关实操任务。
(四)增强计算机专业教师技能实践能力。
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教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新知识,否则就有落伍的可能。除了要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外,计算机专业老师还要增强实践技能,这样学生才会更适应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多走进社会的企事业单位,获得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拓宽知识面。只有教师与企业、社会不脱节,教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迅速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邢晖.中国教育报.“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2008-11-15(第10版).
[2]范唯,吴爱华.中国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20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