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清澈的黑河水出深山,穿戈壁,一路欢腾,流进胡杨遍地的额济纳绿洲,汇入充满诗意的东、西居延海。水过处,泛碧波,沁人心脾,迷人的额济纳绿洲,如今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然而仅仅在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枯沙起、鸟尽鱼亡的沙尘源地。
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公里,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最终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的内蒙古额济纳绿洲中的两片戈壁洼地,形成东、西两大湖泊,总称居延海。历史上,居延海水域辽阔,鸟飞鱼翔,周围胡杨遍地,林草丰美,依托黑河干流和居延海形成的额济纳绿洲曾是西北边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也是黑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40多岁的蒙古族牧民乌力吉,小时候便随着父母在美丽的东居延海边无忧无虑地牧马玩耍。“那时,东海子(东居延海)像画一样,天上成群结队的大雁、水鸟起起落落;水面湛蓝湛蓝的,尺把长的大鱼不断跳跃翻腾;海边尽是芦苇、鲜花、青草。每天骑着骏马在这里驰骋,哪里还有什么忧愁?”憨厚的乌力吉用诗一般的语言述说着往日美景。
可是,这样的光景在岁月的变迁中,从乌力吉的身边渐渐逝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黑河水由滚滚波涛变成了涓涓细流,最终在离居延海很远的地方消失了。没有了黑河的汇入,东居延海成了无源之湖,终于在1992年,继西居延海干涸31年之后,也完全干涸了。
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成了新的沙尘策源地。据卫星遥感探测,其影响范围涉及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乃至华东等地区,总面积约二百万平方公里。
沙尘侵袭着乌力吉的家园,愁绪也压满了他的心头。“没有了水源、牧草,牧民还怎么生活?”乌力吉伤心难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的家最终搬到了靠近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附近的伊布图嘎喳(“嘎喳”即“村”),离开东居延海将近三十公里。
“黑河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水!”乌力吉说。这些年来,他常常来到干涸的河道边,盼望着黑河能有一天重新波涛滚滚。直到2002年7月17日,那一条在乌力吉心中从未消失过的河流,又重新展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惊喜若狂地大声呼喊道:“居延海进水了,额济纳有希望了!”此刻,乌力吉和许多额济纳的农牧民们爬上黑河河堤,听着如琴音般的汩汩流水声,激动万分。
正当黑河水汇向东居延海之时,远在五百多公里以外的黑河中游,张掖的一位农民许志杰此时却蹲在黑河河堤上为用不上水而泪水涟涟。由于有方便用水的地利条件,黑河中游成了全流域最繁荣的地区。据史书记载,黑河中游地区在汉代时仅有人口8万,灌溉面积约7万亩;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已增至约55万,灌溉面积增至约103万亩;如今,人口已膨胀到121万,灌溉面积也已扩大到近400万亩,并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然而,这种繁荣却恰恰是建立在过度消耗黑河水资源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的。事实上,黑河中游对黑河水的超量引取已经直接导致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来水的锐减,生态的恶化。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绿洲面积已经从6940平方公里锐减到3328平方公里,40多万亩胡杨林相继枯萎死亡,戈壁沙漠面积已经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西、东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治沙须先治水。2000年春天,国务院作出黑河跨省际分水,拯救居延海、保护额济纳绿洲的重要决策。同年8月至9月期间,黑河分水开始首次实施。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分水期间黑河河道要“全线闭口,集中下泄”,也就是任何人在此期间都不得引用黑河水。由于黑河河道上没有有效的导控工程,张掖市只能发动群众去人工封堵引水口门。张掖群众拿着铁锨、背着麻袋,将黑河中游干道上的一个又一个引水口全部堵上。河道外,是浇不上水的开始打蔫的玉米。“我们都是边干边哭,哪里有受苦受累给别人分水自己却不能用水的道理呢?”许志杰说。
2000年10月下旬,为了完成黑河年度分水指标,黑河再次全线闭口。“看着白花花的清水一下子全流进了河道里,而我们收割后的田地里尽是干裂的口子,我们都爬上护堤,嚎啕大哭。”想起那时的场景,许志杰哽咽着说,“我们这里的人常说:春水‘老子’冬水‘娘’。那时节如果浇不上冬水,那么给来年庄稼造成的后果——不是绝收,就是大幅减产。”
2001年,黑河流域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可许志杰和乡亲们对黑河分水的理解已经不同以往:“我们大家都呆呆地蹲在河堤上,看着清水从门前流过,庄稼却连年绝收,这是祖祖辈辈都没有过的事情。但想想如今下游缺水也是因为我们以前过多用水所造成的,所以尽管心痛,细想起来也算是为黑河流域自然生态的恢复做出了我们大家的一份贡献!”
据有关部门统计,黑河分水4年来,张掖市累计300多万亩农田受旱减产,农民蒙受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张掖的群众用泪水汇出了黑河全线的畅流,写出了一首绿色颂歌。”水利部派往甘肃挂职指导黑河分水的干部陈晓军激动地说,如果说当初居延海的干涸令世人震惊,那么今天让居延海重泛碧波,则显示了中国政府重建秀美山川,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远见卓识和决心,重泛碧波的居延海也将成为展示中国西部生态建设的一扇“窗口”。
居延海重泛碧波,乌力吉的梦圆了。他衷心地表示:“政府部门说,这是生态用水,绝不能乱引乱用,我们对此坚决拥护!如果再不恢复树林、草原这些自然生态,那么风沙就会越刮越大,所有的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现在,乌力吉把他的一百多只羊关进了圈舍,开始舍饲养畜。他告诉记者,不光他这样做,政府还要把额济纳旗三千多牧民全部从草原、林带中迁出来,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恢复更新林草植被。
在黑河流域中游,为了许志杰和乡亲们不再流泪,水利部已经于2002年年初将张掖市列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许志杰和张掖市的农民们都拿到了政府配置的水权,从而使他们以后的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张掖市着力打造节水型经济,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开荒地,禁止移民、禁种新上高耗水作物;压缩已有高耗水作物;扩大林草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经济作物和粮食生产4个百万亩的基地规模,一个以“生态农业”为理念的节水型经济新模式正在初步形成。
据有关部门统计,建立节水型社会以来,张掖市在每年减少黑河用水量近二亿立方米的情况下,经过努力已经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80元左右。为此,不仅逐步挽回了农民因黑河分水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共同快速发展,也为黑河长久分水,永保居延海碧波荡漾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公里,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最终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的内蒙古额济纳绿洲中的两片戈壁洼地,形成东、西两大湖泊,总称居延海。历史上,居延海水域辽阔,鸟飞鱼翔,周围胡杨遍地,林草丰美,依托黑河干流和居延海形成的额济纳绿洲曾是西北边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也是黑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40多岁的蒙古族牧民乌力吉,小时候便随着父母在美丽的东居延海边无忧无虑地牧马玩耍。“那时,东海子(东居延海)像画一样,天上成群结队的大雁、水鸟起起落落;水面湛蓝湛蓝的,尺把长的大鱼不断跳跃翻腾;海边尽是芦苇、鲜花、青草。每天骑着骏马在这里驰骋,哪里还有什么忧愁?”憨厚的乌力吉用诗一般的语言述说着往日美景。
可是,这样的光景在岁月的变迁中,从乌力吉的身边渐渐逝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黑河水由滚滚波涛变成了涓涓细流,最终在离居延海很远的地方消失了。没有了黑河的汇入,东居延海成了无源之湖,终于在1992年,继西居延海干涸31年之后,也完全干涸了。
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成了新的沙尘策源地。据卫星遥感探测,其影响范围涉及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乃至华东等地区,总面积约二百万平方公里。
沙尘侵袭着乌力吉的家园,愁绪也压满了他的心头。“没有了水源、牧草,牧民还怎么生活?”乌力吉伤心难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的家最终搬到了靠近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附近的伊布图嘎喳(“嘎喳”即“村”),离开东居延海将近三十公里。
“黑河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水!”乌力吉说。这些年来,他常常来到干涸的河道边,盼望着黑河能有一天重新波涛滚滚。直到2002年7月17日,那一条在乌力吉心中从未消失过的河流,又重新展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惊喜若狂地大声呼喊道:“居延海进水了,额济纳有希望了!”此刻,乌力吉和许多额济纳的农牧民们爬上黑河河堤,听着如琴音般的汩汩流水声,激动万分。
正当黑河水汇向东居延海之时,远在五百多公里以外的黑河中游,张掖的一位农民许志杰此时却蹲在黑河河堤上为用不上水而泪水涟涟。由于有方便用水的地利条件,黑河中游成了全流域最繁荣的地区。据史书记载,黑河中游地区在汉代时仅有人口8万,灌溉面积约7万亩;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已增至约55万,灌溉面积增至约103万亩;如今,人口已膨胀到121万,灌溉面积也已扩大到近400万亩,并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然而,这种繁荣却恰恰是建立在过度消耗黑河水资源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实现的。事实上,黑河中游对黑河水的超量引取已经直接导致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来水的锐减,生态的恶化。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绿洲面积已经从6940平方公里锐减到3328平方公里,40多万亩胡杨林相继枯萎死亡,戈壁沙漠面积已经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西、东居延海也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治沙须先治水。2000年春天,国务院作出黑河跨省际分水,拯救居延海、保护额济纳绿洲的重要决策。同年8月至9月期间,黑河分水开始首次实施。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分水期间黑河河道要“全线闭口,集中下泄”,也就是任何人在此期间都不得引用黑河水。由于黑河河道上没有有效的导控工程,张掖市只能发动群众去人工封堵引水口门。张掖群众拿着铁锨、背着麻袋,将黑河中游干道上的一个又一个引水口全部堵上。河道外,是浇不上水的开始打蔫的玉米。“我们都是边干边哭,哪里有受苦受累给别人分水自己却不能用水的道理呢?”许志杰说。
2000年10月下旬,为了完成黑河年度分水指标,黑河再次全线闭口。“看着白花花的清水一下子全流进了河道里,而我们收割后的田地里尽是干裂的口子,我们都爬上护堤,嚎啕大哭。”想起那时的场景,许志杰哽咽着说,“我们这里的人常说:春水‘老子’冬水‘娘’。那时节如果浇不上冬水,那么给来年庄稼造成的后果——不是绝收,就是大幅减产。”
2001年,黑河流域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可许志杰和乡亲们对黑河分水的理解已经不同以往:“我们大家都呆呆地蹲在河堤上,看着清水从门前流过,庄稼却连年绝收,这是祖祖辈辈都没有过的事情。但想想如今下游缺水也是因为我们以前过多用水所造成的,所以尽管心痛,细想起来也算是为黑河流域自然生态的恢复做出了我们大家的一份贡献!”
据有关部门统计,黑河分水4年来,张掖市累计300多万亩农田受旱减产,农民蒙受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张掖的群众用泪水汇出了黑河全线的畅流,写出了一首绿色颂歌。”水利部派往甘肃挂职指导黑河分水的干部陈晓军激动地说,如果说当初居延海的干涸令世人震惊,那么今天让居延海重泛碧波,则显示了中国政府重建秀美山川,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远见卓识和决心,重泛碧波的居延海也将成为展示中国西部生态建设的一扇“窗口”。
居延海重泛碧波,乌力吉的梦圆了。他衷心地表示:“政府部门说,这是生态用水,绝不能乱引乱用,我们对此坚决拥护!如果再不恢复树林、草原这些自然生态,那么风沙就会越刮越大,所有的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现在,乌力吉把他的一百多只羊关进了圈舍,开始舍饲养畜。他告诉记者,不光他这样做,政府还要把额济纳旗三千多牧民全部从草原、林带中迁出来,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恢复更新林草植被。
在黑河流域中游,为了许志杰和乡亲们不再流泪,水利部已经于2002年年初将张掖市列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许志杰和张掖市的农民们都拿到了政府配置的水权,从而使他们以后的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张掖市着力打造节水型经济,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开荒地,禁止移民、禁种新上高耗水作物;压缩已有高耗水作物;扩大林草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经济作物和粮食生产4个百万亩的基地规模,一个以“生态农业”为理念的节水型经济新模式正在初步形成。
据有关部门统计,建立节水型社会以来,张掖市在每年减少黑河用水量近二亿立方米的情况下,经过努力已经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80元左右。为此,不仅逐步挽回了农民因黑河分水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共同快速发展,也为黑河长久分水,永保居延海碧波荡漾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