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还没有以这种方式来读过书,读书是希望环境很安静、人很少,然后心静下来,再慢慢读书。今天站在舞台上,和这么多朋友交流读书的体会,这还是第一次。但我感觉这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和交流的方式,我特别想把我的感慨与在座的各位分享。
  大家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在工作中常被问及的:“为什么要读书啊?读书有什么用啊?”本来我以为这种问题还用问,后来我一想,我年轻时候也这样。二十多岁时,我曾经到一位功成名就的老先生家去,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我看他在看一本书,然后我就把这疑问问出来了,我没好意思说您这么大岁数还看书有什么用,没想到他倒反问了我一句:“看书难道还要有用吗?”就像谁会问吃饭有什么用吗?这就回答了,读书本身是很有用的。
  现在,我也经常碰到一些年轻朋友问我,读书能有什么用?能帮我涨工资吗?看一本书,今天挣一百元,明天挣二百元?看完找工作的攻略,然后马上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看完爱情鸡汤以后,能够找到白马王子和女神?虽然这些是功利主义,但是读书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其实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人生的态度,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们饿了,就需要吃饭;当人们精神饥渴的时候,就需要读书、学习。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当时我正在农村上山下乡。我作为一个农民,天天在地里干活,干一天活挺累的,再去抽时间读书也的确是个很苦的事。但是还是有一点促使自己想要读书,是什么?就是心灵的苦恼、心灵的沙漠,想读书。特别是当时正处于涨知识的时期,对人生、社会都有很多想去了解。所以即便生活条件苦一点、差一点,但是能读到一些书,还是能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就考上了大学,成了大学生。
  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后来我仔细一想,如果要是没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呢?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呢?那我读再多的书,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吗?我忽然悟到我个人的读书学习,是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
  再过3年,也就是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哪儿来的?两千年前《诗经》里面的,最早提出来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啊,两千年前的古人对未来的社会就提出了历史的期盼,社会安定,人民富裕。所有的这些历史的智慧,都在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屠呦呦女士,获得了诺贝尔奖,她就讲到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典籍给她以巨大的启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只要读进去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经历了那么多次民族、国家的磨难,文明却不间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几千年绵延不断的精神特质、精神追求,是通过历史的典籍传承下来的,典籍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将几千年历史的记忆、几千年的知识、几千年的智慧,存藏在里边了。
  我们要使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要使中华文明能在当今发扬光大,我们就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了解我们古人的记忆、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智慧,我们才能很好地把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
  人们常会问我,你怎么看待现在的阅读现象。比如地铁里,现在大家都是在那儿低头看手机,而发达国家(包括日本),看到大家都是拿一本纸质书在看,你对这些现象怎么看?而现在我们中国人现在没有这种阅读习惯啊,到底赖谁啊?我说只要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历史,就一定会有正确的答案。
  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当时有一个最有名的口号叫“偌大的北平,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我们的民族像《黄河大合唱》所唱的,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时候,当大敌当前时,还有心情读书吗?还能够读书吗?能有阅读习惯吗?
  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来,我们经济上逐渐强大起来,古人说得好:“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富了口袋以后,我们更希望富脑袋,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倡导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现在中国确实还有很多这样的读书人。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天都有几千人在书香中过大年。刚刚视频里拍到的一个镜头,是大年初一的第一位读者,他是什么时候来到图书馆的呢?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十点,一直等到大年初一。为什么?因为大年初一第一个进馆的读者,我们奖励一套文津奖的图书。我作为馆长,我在放假值班的时候,看到这些读者在馆里,我非常感动。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平均每天到馆的读者1万多人。还有,我们网站的点击量14亿次,国外人一听都很惊讶,天文数字。
  中国爱读书的人也很多。记得当年鲁迅说,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些人是中国人的脊梁。随着我们社会发展下去,我相信爱读书又善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赶上了一个读书学习的最好时代。
  《四库全书》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多少字?7.8亿字。《二十四史》多少字?4千万字。在这个浩如烟海的书海中,我们怎么读书?必须要是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思想精深、文化厚重,审美意识非常强,特别是经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欢迎的。我特别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老子绎读》。这部书首先是老子的《道德经》,是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根本的一些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这5600字里。除此之外,这本书是我们的任继愈老馆长第四次修改的,90岁的高龄解释了老子这本《道德经》。
  什么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经典要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我特别欣赏张载的“横渠四句”,作为一个图书馆人,作为我们这个当代的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他文献
朋友圈中,属大赵是个宝,凡事喜欢听专家建议。谈第一个女友时,因为没有经验,摸不清门路,两个人闹了小矛盾,女友好多天不理他,他惶恐不安,不知道怎样哄女友开心,于是,情急之中,找情感专家咨询。  情感专家建议,说女人天性浪漫,只要你多送一些花给她,她肯定就会和你重归于好。大赵如获至宝,买了一大束玫瑰送到女友处,结果女友翻脸,拂袖而去。原来大赵的女友从小家境贫寒,一直把节俭看成美德,像大赵这么败家,一下
天突然下雨,人群乱作一团。  人们开始奔跑,想找个避雨的地方。可是,附近没有亭子,也没有屋檐,找不到一处可以避雨之地,但还是有很多人四处奔跑,往东,往南,往西,往北。  一个人边跑,边用双手挡在头顶,无奈巴掌并没能挡住雨,他很快被淋湿了。  一个穿着西装的人,一边跑,一边脱下上身的西服,顶在头上,像伞一样。不过,大雨很快打湿了他的西服,他的全身湿漉漉的。  一个穿着时尚,一直优雅地走路的女人,情急
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  课堂上,老师说:“在亲人死亡和灾难降临时,我们的意志不要被悲伤和惊慌淹没,而是要按照往常的秩序,让生活的河水继续流淌前行。”  一个女学生问:“难道就不能哭了吗?”  老師说:“可以哭,但关键是用什么姿势哭。通常有两种哭的姿势:走着哭和站着哭。它关乎到一个人的质地是否紧密与意志是否坚强。走着哭的人总会想办法让生活哗哗流动下去,用泪水浇灌心田,使生命茁壮成长起来。另外,沿途
50岁时,王石开始爬山,用了大约5年时间就完成了“7 2”(7大高峰和南极点、北极点),能创造出这样一个不俗的纪录,他靠的就是严格的自我管理。  每次爬山前,王石都非常认真地做准备工作,比如涂防晒油,要求两层,他一定会涂两层,而且涂得特别厚。爬山过程中,在作息上,其他人很不规律,累的时候早早就睡了,聊得高兴的时候可能要八九点才睡。王石不一样,说几点进帐篷,到点肯定进帐篷,无论聊得多高兴,因为他要保
生命有限,热爱无限。  玛丽·居里世称“居里夫人”,她的全名是瑪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可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为发现了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成就是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
阿姆比是印度尼赫鲁大学的学生。大四那年,他来到恰蒂斯加尔邦卡普尔小学支教。卡普尔小学有35名学生,年龄在6~9岁之间。学校条件十分简陋,门窗桌椅破烂不堪。但这些都没能吓倒阿姆比,让他焦虑的是,他教的学生在逐渐减少,他来卡普尔小学支教仅半年,便有8名学生辍学了。  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辍学呢?为了了解学生辍学的真实原因,阿姆比决定对辍学学生进行家访。他先来到村子东头的索薇娅家,问索薇娅:“你怎么没有
康熙三十七年,刘荫枢任职江西赣南道台。刚上任,就有百姓告状,说当地守城将军田成瑞强行收取进城费,弄得百姓苦不堪言。  这天,刘荫枢去城门口找田成瑞喝酒。正喝得起劲时,跑进来两个衣衫不整的小贩,“扑通”一下跪倒在刘荫枢面前:“请大人为我们做主!”刘荫枢一看两人,惊讶不已:“你俩怎么跑到这里来了?”田成瑞问刘荫枢:“大人认识他们?”刘荫枢点点头:“他俩是我府上负责采买的杂役。”说完,刘荫枢问道:“你们
人性是什么?有人说,人性是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有人说,人性是人的天然属性,不可能先天带来,却可以后天重塑。对于人性,我们一向认为:“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甚至认为:“人之初,性不善。性相近,习相远。”  对于人性,西方人的看法与我们相近。在西方人眼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生活在世上,不仅要吃饭
囫囵吞枣等同于浪费  我们大都不爱吃苦瓜。听歌曲《苦瓜》,黄伟文把苦瓜写得那么让人迷醉:“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今天却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所以,为了吃出苦瓜的智慧,一次晚餐前,我主动要父亲买苦瓜,说想试试这味道。父亲的诧异在我意料之中。清炒苦瓜,只放盐,而这盐,又让苦瓜的苦更深了。只用筷子尖夹了小小一块入口倒不觉什么,只嚼了一口,苦汁出来,一下便充满了整个口腔,实在难以下咽。自己选
曾看到一个题为“恩将仇报,拳打救命恩人”的帖子,写的是一件落水者在水中掙脱抢救者,被救上岸后,不但不感谢救命恩人,还对其拳打脚踢破口大骂的事情。小编深谙图文并茂之道,文字叙述后又配发了几张照片,里面有落水者怒目挥拳的镜头,有抢救者臂膀上的殷红色伤痕,有抢救者哀怨愤懑的脸庞。这使帖子一下子火了起来,半天时间,阅读量便达一万多。  常上网的人都知道,看帖不但要看正文,还要看网民的留言,有时留言比正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