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报的社会导向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事画报》以引导百姓为己任。庙会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分析画报中的庙会图像有认识画报媒体对民间社会的导向作用,认识以绘编者为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思想。
  关键词: 《时事画报》;庙会;社会导向
  1 对先进性的追求:对传统庙会风俗的批驳与西方概念的引入
  《大良赛会》图出自《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二期。图中央有一座石桥,桥上正有一支舞龙的队伍走过。其前方有数人演奏乐器,后面有两人高举彩幛,龙队紧跟其后。舞龙吸引了两岸的百姓驻足观看。而前景更热闹,此建筑物张灯结彩,门前更是围满人群,应是在欣赏四周的表演。河上有数只船只,船上之人纷纷走出船舫往两岸看去,精彩的表演让人目不暇接。远处带有装饰的建筑应该是天后庙,庙前的空地正进行酬神演戏,周边还有数人在舞鱼灯,应是龙队的一部分。
  庙会场景热闹非凡,但画报的绘编者却并不买账,认为这是“野蛮”的举动。而“西人赛会,视为巨典,万邦莅止,逞奇斗能,赛会实文明之举动也”。同时进一步质问中西赛会的差异,并总结为“以迓神庥”和“以兴工艺而已”两方面,指出中方赛会中媚神和过分注重工艺的缺点。最后认为“以此精神财力,研究种种科学,几何不勃然兴也”。绘编者点出了中方赛会的缺点,细致描述了赛会中过分精致的花灯鱼灯,也指出了应将这些精神财力研究种种科学。但研究何种科学却并未指明,对于赛会媚神的指责也并未细说。
  《运动会》图刊登于《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五期。图中可见有台上有人舞瑞狮,旁边则是乐队敲锣打鼓助威。台下则是成群的围观百姓。绘编者认为舞狮与“运动会”的用意一样,都“悉有桥段在内,习技击者,一望便知优劣”。之后绘编者没有继续讨论两者的异同,直接指出舞狮容易导致私斗,而且是“不知教育之害”。确实,舞狮运动也有体育竞技的性质,但突然点出舞狮容易导致百姓私斗滋事并认为这是“不知教育之害”,值得深思。同样地,文中点出了舞狮的桥段,未对运动会有所介绍,与运动会的异同也未作深究。指出“不知教育之害”,却未指出需要何种教育、如何教育。
  “民俗终岁勤苦,间以庙会为乐”。庙会多半依附于特殊的节日,代表了民间的“忙与闲”的时间节律,是民间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民间生活的集中体现。[1]绘编者以庙会事件切入,其实是对民间生活的敏锐把握。绘编者报道庙会事件的理由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庙会这种传统的事物为基础,让百姓易于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比新的事物、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就更为容易、更有说服力。其二,利用百姓对庙会的熟悉,改变民间社会对旧事物的认识。其三,提高新事物的出现频率,对新事物进行普及,提起百姓的兴趣。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批评和引介基本都停留在形式上,对民间的思想观念未有直接的批判和引导。这种停留在庙会形式和规模、个别工艺技巧上讨论,其实隐含着更深层次的问题:画报绘编者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
  2 传统的泥淖:不能摆脱的旧身影
  《祝诞纪盛》图刊于《赏奇画报》丙午年(1906)第十九期。《土地诞》图刊于《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二期。《祝诞纪盛》中描绘了香山县小学庆祝孔子诞辰的情形,说明文字介绍庆祝活动主要有运动会和“演放日本烟火”。图正中央的就是当时演放的日本烟火。烟火下方有人举着旗帜“恭祝圣诞”的旗帜,附近有鼓手领队,应是进行阅兵仪式,四周则是围观的人群。如果将此图像和文字中的活动与庙会活动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十分有趣的现象。《土地诞》图中的就有百姓抢花炮,而此处庆祝孔诞的诞会则有“日本烟火”,两者形式多有相似。抢花炮有“抢”的竞争性仪式,而孔子诞会中也举行了竞技性的运动会。孔子诞会中的列队巡游与《大良赛会》图中百姓迎神出游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此次诞会持续了四个小时,“参观者约千余人,日夜演放日本烟火,极一时大观”。上文介绍到的赛会中也同样场面盛大,热闹非凡。无论如何对比,孔子诞会不过是更为“文明”,换了新形式的庙会。但有去的是绘编者对此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恭祝圣诞,以本年为最盛,遐迩学界,均表同情,亦足征国民之渐富于宗教思想也。”此处直接将“宗教思想”指代的应是“儒家思想”,画报绘编者认为举行庆祝孔子诞辰的诞会是十分值得高兴的,代表国民思想的进步。相似的形式,同样耗资巨大,为何绘编者的态度差异如此巨大?
  这种态度的差异原因可能分为两方面。第一,这可能与庙会的主题有关。古有“正祀淫祀”之分,被国家承认的如孔诞,就是正祀,反之不受承认的,如民间自发的土地诞,则可被认为是淫祀。[2]这一正一淫之间,呈现的是儒家礼教体系与民间宗教的角力。第二,与庙会的形式有关。《土地诞》等图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庆祝方式,而孔诞则用了运动会、日本烟花等新形式。此两方面原因前者反映着绘编者根深蒂固的儒家礼教思想,后者则暗含“中体西用”的思想。无论何者,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认同。
  《生菜会》图刊于《时事画报》丁未年第二期。图中左边是泊满船只的码头,正是一番“画舫塞河”的场景。中间一直延伸至远处的观音庙的小路上挤满了各式男女。部分人选择光顾庙前的小店,有人干脆坐在地上就吃刚刚买来的生菜包。图上文字介绍他们大多专门从广州乘船来此地参加生菜大会,以求得彩头。右边是几间简陋的草棚,店家正在忙碌地招呼前来吃生菜包的客人。对于生菜会,绘编者同样发起批判,其一是其添丁的迷信说法,其二是其“男女杂沓”,是为“无遮大会”,败坏纲纪。前一种批评已见于上文多幅庙会图像,而后面针对女性过于“自由”的论调也见于《好一般自由女》等多幅画报图像之中。传统女性有其“三从四德”,女子轻易抛头露面是败坏纲纪、有违儒家礼教。清朝俞正燮其实已开近代女性解放之先声,维新派对女性平等问题也十分关注。[3]与其说画报绘编者对这些思想并不知晓,不如说他们仍然无法抛弃传统儒家礼教的伦理纲常。
  不论是庆典仪式还是伦理礼法,图中评述都隐含着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依赖和潜在的认同。上文画报图像的关注点和评判标准也都出自传统的儒家礼教。绘编者表面上推崇新的事物,但骨子里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其实始终围绕传统的儒家文化,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其实较为普遍。而且这些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中也包含女子三从四德、“中体西用”等相对较为落后的思想。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作出两个推断:一方面画报绘编者对新事物和西方文化都是基于儒家文化作出“选择性的认同”。另一方面,百姓假如接受了画报的思想,也就等于接受了拥有西方生活形式的儒家思想。这其实只是画报绘编者换个形式进行儒家文化和传统礼教思想的宣传。由此可见,画报绘编者通过庙会等旧事物引导的“新的生活方式”,其实充满传统文化的影子,其构建和导向的理想的民间生活也是包含着落后观念的新旧思想的矛盾产物。   3 总结:有益的尝试,未彻底的进步
  晚清岭南的画报其实都支持新政,不过有的如《时事画报》一般高调,有的如《赏奇画报》一般低调。但无论是哪种画报,它们都积极引介新事物,引导民众走向新的生活形式。但画报绘编者在批判庙会的同时只是提供了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却并未引介新的思想观念进行取代,甚至到头来只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再次强化。考究绘编者的身份背景都可见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如创办者之一潘达微本就出身官绅之家;画家伍德彝曾祖父便是十三行首席行商伍秉鉴,其父亲与张之洞等也多有来往;多位画家师承居廉。[4]所以绘编者身上必然带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起普通百姓,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肯定更早,解读先进文化的能力也更强。但他们对西方文化选择性引介和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潜在认同,其实影响了新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深度,也表现出他们与新事物、新文化的距离感。位于新旧文化冲突顶端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信息接收速度滞后的下层百姓的闭塞和守旧更是可想而知。当时的百姓可能会接触不到画报,也可能接触到但对内容不以为然。然而即使是受到画报中新事物打动的最后一部分人,也不过是接收了以新形式包装的传统儒家思想。社会文化进步之艰难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绘编者对庙会风俗的艺术性和民俗学价值的忽视也值得注意。令人意外的是,从1907年(丁未年,与上文引用的大部分图像是同一年)起,《时事画报》开始关注画报的学术性和艺术性。丁未年五期连载中英对译的《珠江井》,1908年戊申年九到十二期连载《美术概论》。[5]虽说在此之前画报也分“庄部”和“谐部”,但“庄部”基本不会出现此类文章。此相关的刊载明确表现出绘编者对于画报艺术性和学术性的追求,也证明了在此之前的刊载确实在学术性和思想性上有所缺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实用性(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追求高于学术性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就是绘编者自身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基于传统儒家礼教标准而对其刻意回避。
  以庙会风俗进行的社会导向,终究是对百姓生活方式的导向。画报中还包含着大量其他类型的图像,涉及各个阶层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画报绘编者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其实是全方位的。单就庙会一事,画报的内容和思想其实就已表露无遗。可以判断,其实这些当时站在潮流最前端的大众媒体,现代性依然受到巨大制约,整个民间社会更为落后。时代的制约无法摆脱,但伴随社会的发展,凭借先进的传播方式,大众传媒对民间社会的导向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朱小田.传统庙会与乡土江南之闲暇生活[J].东南文化,1997(2):100.
  [2] 彭栋君.简论儒教的“淫祀”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6):20.
  [4] 魏祥奇.辛亥革命与广东画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5] 陈平原.鼓动风潮与书写革命——从《时事画报》到《真相画报》[J].文艺研究,2013(4):11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时代变迁,商业与绿色设计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绿色设计给商业带来的除了经济价值,更多的是隐蔽的“隐性价值”,以“八号桥”等为代表的上海创意产业园就是很好的例子。  关键词:商业;绿色设计;八号桥;创意产业园  随着绿色设计的诞生与时代的变迁,商业与绿色设计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那么,什么是绿色设计?在人们的一般概念中,绿色设计就是生态设计、环保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防止现代
期刊
摘 要: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的主枢纽城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郑州金水河也曾有过迷人的风景,但是因其管理不善成为一条臭名昭著的河流。自1996年起,郑州市政府为彻底疏通了金水河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固河堤,分段种植树木花草,建造一个拥有完备设施、五大景区,总长度11.3公里的金水河滨河公园。经过对郑州金水河滨河公园现状进行详尽调研和
期刊
摘 要:产品设计时,功能与装饰性是开始的惯性思维起点。而在成功并且风靡世界的品牌之下,我们来发现真正驱动的是对用户的情感设计,让产品真正走进生活,走进你。  关键词:产品设计;情感设计;用户体验  功能当道的实用主义,毋庸置疑主导着产品设计。当简洁的工业风覆盖了所有的装饰性时,什么才是感性的设计表达?以达到建立物与人的依存感。产品的情感设计,成为了关键。这个关键区别开了什么样的产品叫做工具?另一些
期刊
摘 要:针对我校数字媒体艺术毕业设计创作的现实情况,寻找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构思、分析、实现、运作几个阶段实施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性相符。因此,借鉴工程实际的CDIO教学模式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CDIO理念;数字媒体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CDIO理念主要应用于工程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
期刊
摘 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肺”,成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城市基础设施,所以城市公园的发展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在宏观上它的存在不但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系统,还改变了城市的气候条件,净化了空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城市;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它为城市生活的人和动物提供了一系列的居住环境和休憩、游玩等场所,从而调节了人的生活规律和节奏,使人除了物质上的享受,更有了精神层次的享受。
期刊
摘 要:电子元件及芯片种类的多样化和集成化导致芯片之间需要频繁的通信,芯片之间的通信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而通信就必然会涉及协议,也就是通信的数据的格式,就像人与人之间沟通必须要使用同一种语言一样,在多元化的今天必然会有几大主流通信协议应用在不同的场合,那么这几大主流的通信协议都有什么呢?  关键词:通信协议;芯片;总线  0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也飞速进步
期刊
摘 要:具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反映了城市的特质,使人们可以短时间内对该城市产生一定的外形特征印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中,需要通过各类符号来进行事物的认知和信息的交流。作为不同地域的人们,往往会通过不同特色的建筑外观类型来认识和定义一座城市,在此引入符号学的理论观点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域性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符号学相关理论角度出发,从理论到方法的思路来分析和研究城市特色地域性建
期刊
摘 要:学校艺术节学生作品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展示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与个性的张扬,肯定和包容学生的创造思维与作品独特品质,是本次展示活动的内涵与突出主题。同时,通过作品展寻找与探究我校艺术教育更好的途径和手段,展示更能突出视觉效果,具有我校教育特质的更好作品对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语言;探索;思考与建议  每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学生作品展落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山东地区的动漫产业应当紧抓本地特色文化,结合“一带一路”中诸多国家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内容方面的拓展,同时,在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政策在诸多方面对山东地区动漫产业应当有着多元助推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在政策背景下,山东地区动漫产业发展的利好与具体策略,对于山东省动漫产业、文化产业的借势发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一带一路”;山东;动漫产业;文化产业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中,艺术美学底蕴深厚,“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到孔孟的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主张占审美哲学的主导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意境与其一脉相承,从“象天”到“法地”的艺术构思,从对自然风景的参照模仿,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意境具象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时时映照出园林的悠远意境。  关键词:天人合一;美学;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