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于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比较稻虾共作模式(RC)和水稻单作模式(RM)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RC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极显著高于RM.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2种模式中差异显著,且水体理化性质,如总氮、亚硝酸盐氮等的含量与2种模式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显著关联.相比于RM,RC水体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更高,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更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根瘤菌目(Rhizobiales)、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等为RC主要的水体微生物标志物,而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β-变形菌目(Betaproteobacteriales)、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等则为CM主要的水体微生物标志物.在稻田水体微生物群落中鉴定出6个基石种,主要属于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多囊菌科(Polyangiaceae)等.通过功能预测及其相对丰度比较,发现RC中水体微生物的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高于RM,尤其是能量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地高于RM.以上研究表明,相比于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稻田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塑造了组成更健康、功能更强大的水体微生物群落,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和能量利用效率,有利于稻田水体净化,并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稳定.
其他文献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是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目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教学存在过于注重实践、课程内容庞大、知识点间难以融会贯通等问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在以往教学模式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建设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教学案例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阿克苏地区农业部门围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机采种植模式试验,推进以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化控、精准施肥、机械采摘、精准农业等技术为主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工作.以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的,以引进推广成熟的农机装备为支撑,引导和扶持土地承包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实现棉花育(选)种、栽培技术、农机装备和棉花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技术的配套,提升阿克苏地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
为了解凤尾竹对逆境条件适应性的强弱,以期为现代园林景观和土壤盐渍化严重的滨海区筛选抗性优良竹种提供依据.应用盆栽育苗浇灌盐的方法,研究凤尾竹在不同NaCl处理浓度[0(CK)、0.2%、0.3%、0.5%、0.8%]的胁迫下,细胞质膜的透性、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NaCl胁迫浓度低于0.5%的情况下,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当NaCl胁迫浓度超过0.5%时,凤尾竹的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凤尾竹适宜
近年来,双创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家政策、高校改革、企业对接的推动下,学生获得了政策、资金、培训等多方面的资源.服务三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农业产业升级都需要懂农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当前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要结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创业教育改革与专业建设特色密不可分.通过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旨在培养有服务三农意识的技能型人才.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地开始在全球蔓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打破了各高校传统的教学格局,线上教学方式逐渐成为了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各高校教学部门的组织水平、管理水平、应急处置水平是一次大的考验,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从线上教学方案的设计、线上教学的实施、课堂的管控、课程的考核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工业机器人工装工艺课程“蓝墨云班课+腾讯会议”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其他在线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借鉴,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
当前,我国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稳定面积难度大、产需对接难度大、突破性品种少、种粮效益偏低和轻简型高产技术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水稻产业发展呈现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技术智能化、消费个性化和经营兼业化趋势,据此本文提出稳面提质保供、优化政策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完善市场调控等战略对策.
如何平衡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科学家提出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建立全基因组育种选择技术体系,挖掘出一批高产、抗逆、优质、抗病虫以及养分高效利用的绿色性状基因,培育大量绿色超级稻品种并推广应用,推动了作物育种目标和育种模式的转变.本文总结了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发展历程以及绿色超级稻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就绿色营养优质水稻的培育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氮素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需求最大的元素,而氮肥的大量使用在保障水稻产量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稻米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综述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碳氮生理基础及其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并提出今后要开展精确定量施肥研究以提高水稻的氮素利用率,相关研究将更注重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提供参考.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优质不仅是水稻基础研究的重点,更是水稻育种应用的主要方向.稻米品质主要包含加工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状.本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分类、影响因素、遗传研究进展和稻米品质育种改良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稻米品质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遗传改良以及优质稻品种培育提供指导.
智能控制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本文从水稻作业环节中的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四个方面概述分析了国内外水稻生产机具使用情况和机械化作业情况,着重阐述了智能化技术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应用研究,涵盖了耕深智能调节与自动平地技术、工厂化育秧移栽与精量直播技术、田间管理智能化技术(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收获机在线监测和智能控制技术、自动导航与无人驾驶技术等.指出了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的技术难点,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智能化技术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