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1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又来到他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江西省信访局,参加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这是一个月内,他第四次与该局干部面对面交流。
大约在一个月前,强卫到江西省信访局第一次现场接访,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向他反映说,自己花了15000块钱,买了一个理财产品,结果赔了。老人家认为银行忽悠了她,反复找有关部门解决,未果。
在接访现场,老人家一遍一遍向强卫重复,旁边的工作人员试图阻止,提醒说时间差不多了。强卫却不厌其烦,“人年纪大了,是容易唠叨,就像我们回家看妈妈,妈妈也会跟我们唠叨一样。”他替老太太打了圆场,还亲自为她斟茶倒水。
这一幕,给现场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强卫也是在以实际行动为江西省的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课。
频繁走基层
自今年3月赴任江西以来,强卫开始了密集的基层调研。不到半年时间,全省100多个县,他跑了将近一半。
调研的首站,强卫选择了南昌的新建县,“重走孕育改革开放思想、见证一代伟人高尚风范的小平小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邓小平曾被下放到这里。
“第一次活动就定了调,他在那里强调要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随后,强卫去了革命摇篮井冈山以及最贫困的赣南苏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宣慰‘三老’:老区、老乡、老红军。” 江西省一位跟随其调研的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下基层调研的过程中,强卫每到一个地方,不是表面地、孤立地来谈这个地方的发展,而总是从全省和全局的角度来思考。
与此同时,强卫还召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大约有十多个,涉及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等专题,邀请了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媒体及各界代表参加。” 那位江西省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强卫在调研活动中,停留时间最长的,还是跟老百姓一块儿聊天。强卫深知,让他辖下最贫困的老百姓脱贫,并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他主政江西最现实、最紧迫的使命。
实干兴赣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7月22日,强卫在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宣布了江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江西,正处于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他把江西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特征做了高度概括,并提出了其任上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江西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江西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什么要把“小康提速”单独提出来?强卫发现,各级党委政府在研究经济问题上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恰恰是在于民生问题上,很可能会大而化之,尽管知道问题所在,却没有花心思去着手解决。
根据强卫的估算,江西省人均GDP要在2020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今后8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须保持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以上。
这项任务可谓艰巨,但强卫有自己的思路。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支撑。”强卫强调说,要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下大力气打造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若干个新的超千亿元产业和超百亿元乃至超千亿元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事实上,江西人一直在构筑整个江西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但要实现‘龙头昂起’,重中之重是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强卫特别强调,在充分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基础上,重点鼓励推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
保护生态求发展
要实现整体的经济布局,仍要依赖于企业提供动力支撑。强卫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政府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他希望通过政府营商环境的提升打造出更多超百亿元乃至超千亿元规模的企业。
为此,他专门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 他发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弊病严重影响企业投资与发展环境,须下决心整治作风。
强卫还频繁地到企业去调研。
在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调研时,他鼓励该集团发展科技,延伸产业链,着力于稀土的深加工及应用。“他很务实,十分高效,且平易近人。”该集团董事长龚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事实上,到江西赴任之后,第一次与全体干部见面大会上的讲话,强卫对江西省干部提出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干。
在赣州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他对该公司董事长黄泽兰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技术,使资源通过深加工达到利用的最大化。黄泽兰评价强卫说,“非常懂企业,而且很得体。”
强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一些重点资源型企业调研时,他都鼓励他们要打造龙头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不能污染环境。
良好的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强卫当然也意识到,这种生态优势是建立在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仍不足的基础上,因此也相当脆弱。“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我们所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强卫提醒说。
当然,他从不纯粹地就保护来谈生态,而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谈发展。这也是江西的现实。
(本刊实习生上官丽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这是一个月内,他第四次与该局干部面对面交流。
大约在一个月前,强卫到江西省信访局第一次现场接访,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向他反映说,自己花了15000块钱,买了一个理财产品,结果赔了。老人家认为银行忽悠了她,反复找有关部门解决,未果。
在接访现场,老人家一遍一遍向强卫重复,旁边的工作人员试图阻止,提醒说时间差不多了。强卫却不厌其烦,“人年纪大了,是容易唠叨,就像我们回家看妈妈,妈妈也会跟我们唠叨一样。”他替老太太打了圆场,还亲自为她斟茶倒水。
这一幕,给现场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强卫也是在以实际行动为江西省的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课。
频繁走基层
自今年3月赴任江西以来,强卫开始了密集的基层调研。不到半年时间,全省100多个县,他跑了将近一半。
调研的首站,强卫选择了南昌的新建县,“重走孕育改革开放思想、见证一代伟人高尚风范的小平小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邓小平曾被下放到这里。
“第一次活动就定了调,他在那里强调要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随后,强卫去了革命摇篮井冈山以及最贫困的赣南苏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宣慰‘三老’:老区、老乡、老红军。” 江西省一位跟随其调研的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下基层调研的过程中,强卫每到一个地方,不是表面地、孤立地来谈这个地方的发展,而总是从全省和全局的角度来思考。
与此同时,强卫还召开了一系列的座谈会,“大约有十多个,涉及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等专题,邀请了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媒体及各界代表参加。” 那位江西省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强卫在调研活动中,停留时间最长的,还是跟老百姓一块儿聊天。强卫深知,让他辖下最贫困的老百姓脱贫,并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他主政江西最现实、最紧迫的使命。
实干兴赣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7月22日,强卫在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宣布了江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江西,正处于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他把江西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特征做了高度概括,并提出了其任上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江西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江西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什么要把“小康提速”单独提出来?强卫发现,各级党委政府在研究经济问题上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恰恰是在于民生问题上,很可能会大而化之,尽管知道问题所在,却没有花心思去着手解决。
根据强卫的估算,江西省人均GDP要在2020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今后8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须保持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以上。
这项任务可谓艰巨,但强卫有自己的思路。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支撑。”强卫强调说,要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下大力气打造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若干个新的超千亿元产业和超百亿元乃至超千亿元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事实上,江西人一直在构筑整个江西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但要实现‘龙头昂起’,重中之重是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强卫特别强调,在充分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基础上,重点鼓励推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
保护生态求发展
要实现整体的经济布局,仍要依赖于企业提供动力支撑。强卫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政府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他希望通过政府营商环境的提升打造出更多超百亿元乃至超千亿元规模的企业。
为此,他专门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 他发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弊病严重影响企业投资与发展环境,须下决心整治作风。
强卫还频繁地到企业去调研。
在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调研时,他鼓励该集团发展科技,延伸产业链,着力于稀土的深加工及应用。“他很务实,十分高效,且平易近人。”该集团董事长龚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事实上,到江西赴任之后,第一次与全体干部见面大会上的讲话,强卫对江西省干部提出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干。
在赣州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他对该公司董事长黄泽兰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技术,使资源通过深加工达到利用的最大化。黄泽兰评价强卫说,“非常懂企业,而且很得体。”
强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一些重点资源型企业调研时,他都鼓励他们要打造龙头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不能污染环境。
良好的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强卫当然也意识到,这种生态优势是建立在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仍不足的基础上,因此也相当脆弱。“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我们所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强卫提醒说。
当然,他从不纯粹地就保护来谈生态,而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谈发展。这也是江西的现实。
(本刊实习生上官丽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