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青纱帐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中国大平原上的乡村记忆,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是最能撩人乡愁和回味悠长的风俗画。麦熟一晌的夏日,几场骤雨刚刚停歇,一碧万顷的玉米高粱便遮天蔽日笼罩四野。十里稼穑寄寓着胼手胝足人们的希冀与愿景,也烙印着一个时代的欢乐与忧伤。而令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永难忘怀的是,在民族危亡之秋,莽莽苍苍的青纱帐,曾营造了怎样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当抗日健儿走出北方的青纱帐转战江南水乡,为寻觅和打造更为坚实宽广的铜墙铁壁,又经历了怎样的隐忍牺牲和奋斗进取?
  天若有情 稼禾为兵
  青纱帐一词源于何朝何代,出自何人手笔,暂无从稽考。
  唐人阎选所作《虞美人》,有“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的佳句。王统照1933年写的《青纱帐》,轻灵曼妙几近朦胧:“青纱帐,帐字上加青纱二字,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幽幽地,沉沉地,如烟如雾的趣味。其中大约是小簟轻衾吧?”文中描摹高粱别有韵致:“本来如刀的长叶,连接起来恰像一个大的帐幔,微风过处,干、叶摇拂,用青纱的色彩作比,谁能说是不对?”
  对于世代土里刨食的乡下人,瞩目郁郁葱葱的青纱帐,大约总不会像文人雅士那样,为玉米高粱的婆娑起舞和摇曳生姿浅吟低唱。他们在炎天烈日下向田畴沃野抛洒汗水,编织的多是度日食粮、消暑床席、引火薪炭的梦想。而对顽劣不规的孩童和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青纱帐又是情趣各异的天堂。兵荒马乱年月,隐现青纱帐的土匪“杆子头”,使幽深莫测的所在不免暗藏杀机;倏忽百姓“跑反”避难,青纱帐又成了鱼归大海的好去处。
  青纱帐由充满闲情逸致的乡野村夫,成为一个政党领导有史以来最为伟大抗争的战略依托,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年月。
  1938年5月,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要论著。9月到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敌后游击战争上来。


  一个撬动和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杠杆一经横空出世,必定会对中国抗战格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态势产生重大影响。
  弯弓射日,铁血万里,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深入敌后广阔战场,中国抗战顿现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主要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两翼齐飞的喜人局面。
  从韶山冲走出的农民儿子毛泽东,似乎生来就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及稼禾情有独钟,且深得其三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这位教书先生及战友迅速食洋为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灵光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因地制宜进行战略创新。
  青纱帐正是把山地游击战导向平原的创新媒介。
  在毛泽东战略思想指引下,敌后游击战争迅速由山区扩展到平原,“把战争从壕沟里解放了出来”。横无际涯的青纱帐伏兵百万,激荡着火山熔岩般奔涌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不屈的民族气节。
  当骄横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狼奔豕突中陷入天罗地网时,素来袅袅婷婷的青纱帐,便悄然成为改变战争规则的伟丈夫。
  曾几何时,平原是日军作战的福地。坦荡无垠的华北平原,天气晴好可以通视十几里,日军乘汽车或骑马可快速机动,士兵所持“三八”步枪精度射击距离1000米,对集团目标有很强杀伤力。随着青纱帐作战成为平原游击战主要方式,战场主动权开始转到装备处于劣势的抗日军民手中。他们利用青纱帐天然屏障,动若流水疾风,来去飘忽不定,机动灵活打击和襲扰敌人。日伪军看不远、听不见,成了被动挨打的“瞎子”“聋子”。
  天若有情,稼禾为兵。当颇通人间正道的青纱帐当仁不让为反侵略战争搭建平台并释放出无穷战斗力时,人类战争史上新奇瑰丽、威武雄壮的活剧,便在广袤华北平原竞相上演。
  1938年秋,八路军主力一部挺进华北,利用青纱帐开展游击战千余次,歼敌2万余人,有力打击和钳制了日军。
  1939年6月至8月,冀中军民抓住青纱帐繁盛有利时机,配合八路军第一二○师作战160余次,歼灭日军4900余人。
  1940年6月25日,冀中第一和第三军分区部队,在博野、清苑等8县发起“青纱帐战役”,到8月10日作战146次,毙伤日伪军26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攻破日伪据点15个。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利用联袂而至的雨季和青纱帐,在贯通晋冀的交通命脉正太路实施“百团大战”,抗日健儿在5000里敌后战场全线出击,捷报传来,毛泽东情不自禁驰电喝彩。
  1941年5月4日,毛泽东挥毫题词盛赞冀中军区部队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1942年8月25日,冀中军民发起青纱帐作战,到10月上旬参战272次,消灭日伪军1200多人,逼退敌据点碉堡56处。
  葳蕤浩茫的青纱帐,神奇改变着战场力量对比,以弱搏强的抗日革命武装,似有天助。1943年夏,晋察冀军区第八军分区50余名官兵,巧妙周旋青纱帐,粉碎日伪军1500多人包围,仅伤亡4人即毙伤敌90余人,创造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战略创新的闸门一旦打开,令日军胆战心惊又一筹莫展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创新,便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使青纱帐作战延伸到更加广阔多维的时空。青纱帐谢幕的冬春时节,这些战术战法又成为抗日军民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游击健儿纵横驰骋的平原村落,群众见面不再使用沿袭千年的“你吃了吗”的问候语,而代之以“你村响了几个雷?炸死多少鬼子?”
  青纱帐几乎带有强制性地倒逼敌后游击战作战模式创新。由于没有足够子弹进行火力战,八路军依托青纱帐野外伏击要求“近开火、短突击,枪一响、刺刀上”,白刃格斗成了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部队官兵苦练刺杀硬功夫,且十分重视战术配合,实战中努力形成二打一、三打一局部优势,令自诩善搏杀的鬼子叫苦不迭。青纱帐成为抗日军民鹰击长空、鱼跃大海的广阔天地,也成为日伪望而生畏的死亡之地和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组沉甸甸且饱渍鲜血的数字令世界折服:14年抗战,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拖住日本陆军70%至94%的兵力;中国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二战伤亡总数70%。
  二战中3位风云人物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贡献由衷感佩、备极赞赏。斯大林认为,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进攻我国时避免两线作战。罗斯福发问,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丘吉尔说,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20个师团腾出手来。
  大国政要的宏论,客观道出了抗击日寇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消灭敌人最多的中国,是令妄图称霸东亚的日本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从而避免上述国家在欧洲战场腹背受敌的决定因素。是中国包括青纱帐参与其中的全民族持久抗战,使日本无法实施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苏联才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大军投入对德作战,最终赢得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三巨头没有言及中国的青纱帐。但显而易见,在落后农业国同先进工业国侵略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殊死抗争中,令胜利天平显著倾斜中国的青纱帐,对于二战胜利的世界意义不言而喻。
  1945年2月4日,苏联克里米亚半岛海滨风景优美的雅尔塔,以加速二战胜利进程和深刻影响战后世界格局而闻名于世的雅尔塔会议开幕。这一天正值中国农历立春。2月11日,会议结束翌日,除夕的鞭炮声响彻中国大地。其时,北方大平原严寒将尽,春意萌发。威武挺拔的青纱帐,又将在春夏之交崛起。
  人民是最好的青纱帐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就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致电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虽然有困难,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
  史称“第一个五四指示”专电,堪称新四军战略创新指南。
  1939年二、三月间,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赴皖南,实地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确立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奏响了新四军挺进苏南的东进序曲。
  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闻令而动,在仅有两团兵力情况下,果断派叶飞率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的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直出茅山径赴苏南东路,即长江以南、沪宁铁路两侧、武进以东直到上海的澄锡虞和苏常太地区。
  茅山是东进江南最后的山脉。从开辟井冈山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似乎一直坚持“靠山吃山”。当时,晋察冀有五台山,晋冀鲁豫有太行山,陈赓所部太岳纵队有太岳山,罗荣桓麾下之一一五师有吕梁山、沂蒙山。西出茅山,意味着新四军从此要放弃背靠大山开展游击战争的传统优势,在一些人认为无法立足、河湖港汊密布的平原水乡,创造游击战争新的奇迹。茅山将成为新四军由山地转向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历史见证。
  六团东进前夜,新四军高层骤起波澜。有领导人急电陈毅反对东进,其理由是,跳出国民党“划地为牢”圈定的游击区,会破坏统一战线;“江抗”进军人口稠密、交通便捷、信息灵通、日伪重兵据守的东路地区,因难以隐身会被消灭。
  离开大山,走出青纱帐,能不能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江南抗战史上沉甸甸的“青纱帐之问”,尖锐而不容回避地摆在面前。
  1939年5月4日晚,在毛泽东发出“第一个五四指示”一周年之际,陈毅在溧阳县水西村星夜召见六团团长叶飞。
  这无疑是决定江南抗战走势一个不寻常的夜晚。新四军领导人不得出兵东进的“金牌”,常驻苏南的32000名日军、2万余名“忠义救国军”、国民党第三战区所辖8000余名地方武装的严重敌情,像两座大山,横亘在陈毅和叶飞面前。那个明月如盘的深夜,一个亲切的湘音在陈毅耳畔响起——那是陈毅和粟裕挥戈江南时,毛泽东暖人心怀的嘱托:江南没有北方那样的青纱帐,你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是你们的“青纱帐”。


  犹如黑暗中的火炬、森林中的路标、雾海中的灯塔、夤夜中的北斗,战略上的智慧之光一旦照亮视野,驰骋沙场的虎将瞬间便在登高望远中豁然开朗。一番精细入微的分析,陈毅和叶飞透过如磐的夜霭,看到了东路的希望之光——河网地区虽无青纱帐,但日寇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随着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上升,各种游杂武装有争取的空间和余地。特别是东路有大革命时期留下的火种,有“江抗”三路预置在江阴武进一线,有经过土地革命战争锻炼的骨干和工人、学生、农民参加的青訓班,加之饱受日伪荼毒的东路人民望眼欲穿盼望敢打鬼子的队伍,“江抗”完全可以趋利避害站稳脚跟并获长足发展。陈毅感受到比自然屏障更具深厚伟力青纱帐的辽阔和深邃,便迎着洪波巨浪,纵横恣肆去创造敌后游击战争新的奇迹。他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非凡勇气,毅然挥兵东进。
  叶飞率六团700余官兵,5个月时间在日伪统治心腹地带胜利开辟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到5000余人,当年10月奉命开辟苏中。翌年4月,受命主政东路的谭震林,依托由阳澄湖后方医院伤病员发展起来的新“江抗”数百人枪,东出昆嘉太,西入澄锡虞,将新“江抗”再度扩展到5000余人,在东路建立4个行政专署、两个行政委员会和 “八大办事处”,县、区、乡建立行政委员会和自卫会。半年光景,东路与茅山和昆青嘉根据地的联系被打通,京沪线以东零星小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在平原水乡造就了一块面积仅次于茅山根据地的抗日游击区,江南新四军形成皖南、茅山、东路三足鼎立战略布势。
  正值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复杂敏感年月,在千百万群众中厚植根深叶茂的“青纱帐”,政策和策略攸关党的生命。深谙中国国情深知中国农民、农村的中国共产党,将土地革命中赢得农民的“打土豪、分田地”政策,调整为“二五减租”。新“江抗”模范执行党的土地政策,在继续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地主士绅中间阶层利益,防止“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同时,正确化解同“大刀会”等有复杂背景武装的矛盾,及时纠正“肃汪”扩大化倾向。高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精耕细作,使植根于民众中的“青纱帐”始终生机盎然。   1943年春,江苏淮宝地区兵燹灾荒连绵,人民群众一贫如洗,一家数人穿一条裤子并不鲜见。由新“江抗”发展而来的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转战淮宝中号召,部队一日三餐只吃稀饭,把节省的粮食分给当地受灾贫民,部队驻地决不允许因饥荒而饿死人。从3月到12月,部队坚持一天三顿吃稀饭,在江高宝地区和淮北、淮南作战66次,歼灭日伪军720余人,使淮宝大地重见天日,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连成一片。江淮百姓以为五十二团有一旅之众,亲昵地称其为“淮宝支队”。兴化、如皋、三垛等地纷纷建碑修塔,纪念该部英勇牺牲的烈士。
  1945年农历正月初三,五十二团重返多次驻过的泗洪县朱湖,官兵目睹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家家户户门口都摆一小桌,桌上铺着红布,上面放一面镜子、一碗水、一根针。乡亲们拉着战士们的手说,你们是清如水、明如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啊!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1941年,日军总结其在朝鲜、台湾、东北统治术和蒋介石“围剿”苏区阴招毒计,分区实施极其残酷的“清乡”。7月初首期“清乡”,日伪21500余人直扑苏常太,“军事清乡”合围剿杀,“政治清乡”伪化渗透,“经济清乡”釜底抽薪。敵人把割断我军民联系作为“清乡”之要,耗巨资建“隔绝幕”,公路旁高筑篱笆墙,重点地区拉建电网和铁丝网,水陆交通网巡逻艇和摩托步兵川流不息。反“清乡”头三个月,新四军六师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警卫一团政委曹德辉、参谋长陈新一和六师十八旅五十一团参谋长赵伯华壮烈殉国,抗日武装损失400余人,数百名党政干部和上千名群众被捕。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暴行,苏常太地区人民群众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与敌斗智斗勇。人民群众将党政军年轻女同志乔装成女儿或媳妇,以外出烧香为名送往外地;将男同志假扮成求医的兄弟或儿子,转送上海等地。苏州县委书记冯二郎、常熟县委书记杨增等,都是靠群众掩护躲过日伪拉网搜捕险渡难关。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指挥员张英、薛惠民率领200多名官兵,在当地可靠群众带领下,分7批突破封锁线安全重返部队。常熟淼泉镇湖泾村党支部,分批将20多名新四军伤病员转移,该支部7名党员被日伪逮捕,受尽酷刑坚不吐实,无一变节。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交通部公路总局局长的新四军老战士连柏生永生难忘,有一天他执行任务突与日军相遇,急忙进村躲避。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大嫂认识连柏生,急中生智把孩子塞给他,让他抱着孩子睡在床上。日军追来后指着连柏生问:“他是什么人?”“他是我男人!”大嫂话音刚落,丈夫从地里回家了。见状生疑的日军逼问:“他又是什么人?”大嫂咬咬牙说:“我不认识他。”于是,大嫂丈夫被日军带走,再也没有回来。
  烽火中矢志追随,危难中舍命相助,这样的军队谁能战胜?
  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六师十八旅以“分区转移”对付日伪“分区清乡”,主力跳到外线作战,一年间毙敌2500余人,苏南根据地面积扩大一倍。
  1943年9月9日,日伪“清乡”日渐颓势之际,38岁的伪江苏省省长、汪伪政府“清乡”委员会秘书长李士群,被日本宪兵特高课冈村少佐毒死。汪精卫挥泪为其亲撰墓志铭,称李“才足以济世,而天不永其年”。汪伪巨奸无可奈何哀叹的“天”,其实就是像青纱帐一样永葆生机、坚不可摧的广大人民群众。
  民心中蕴含的诗和远方
  “有大刀抵达的地方,就有茂盛的青纱帐。” 植根人民心底的“青纱帐”,烙着阶级属性,昭示世道人心。
  当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在中外包括国民党营垒引起强烈反响,连在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也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深以为然,允准白崇禧将其精要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两句话通令全国,作为抗战战略指导思想。1938年11月,蒋介石在南岳衡山最高军事会议上确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方针。次年2月,蒋介石亲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共派周恩来、叶剑英和30余名教官前往授课。嗣后,国民党向敌后派出50万军队开展游击战争,其数量远超共产党敌后抗日武装。但发人深省的是,国民党所派部队,要么让日军撵得东躲西藏,无处存身,要么面对凶悍日军和金钱官职诱惑“降官如毛、降将如潮”,迅速伪化。
  日军为摆脱游击战争中被动挨打困局,特意编写《游击战条令》,提出:“游击部队应按敌之进退择机行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1943年9月,日寇在华北组建旨在破获我党秘密组织、摧毁革命核心力量的“特别警备队”,仿效八路军游击队战术和言行,妄图“在走投无路之中,打开一条对付中共‘丛林战’的门路”,但东施效颦的侵略者很快就原形毕露。
  为什么共产党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到了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手中却毫不灵验?当年“江抗”澄锡虞地区办事处主任、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顾复生,晚年以亲身经历作了诠释和解读:
  1941年5月29日,顾复生以江南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专员身份,率江南参观团抵达盐城新四军军部,恰逢几个外国记者前来采访。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推荐他接受采访。来自大洋彼岸金发碧眼的“无冕之王”,听说新四军在上海外围的平原水乡和铁路沿线展开了游击战,感到十分诧异。记者们拿着地图,指着苏常太和澄锡虞这一狭长地带问顾复生:“阁下讲的东路地区,就是这里吗?”顾复生回答:“是的。”记者在地图上看到的只是密如蛛网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还有数不清的日伪军据点,大惑不解,于是再问:“这个地方没有山和青纱帐,你们怎么隐蔽自己、对付敌人呢?”他们得到的是意味深长的回答:“这个地方也有山和青纱帐,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靠山和青纱帐!”
  顾复生的回答,使外国记者深受震撼。历史的逻辑无可违拗,一支视人民如父母、为人民而战斗的队伍,必然同江南人民水乳交融、血肉相连,成功实施中国革命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反弹琵琶,创造苏南无山胜有山、水乡无帐胜有帐的人文地理奇观!
  而做梦都想鱼肉百姓与群众水火不相容,正是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在敌后难以立足的根本原因;为侵略扩张不惜烧杀掳掠激起一个民族山呼海啸般反抗,也是日军盗取我军游击战16字诀却不能获得真经,更难以用于血腥侵略战争实践的答案所在。   当深明大义且憎爱分明的青纱帐,把顶着缤纷玉米缨儿和高粱花儿的中国共产党人推上新生人民共和国执政位置时,深谙党的力量之源和制胜之道的毛泽东,关于青纱帐的哲思又在延伸。1953年2月,毛泽东在途经河南的专列上,听取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的治黄汇报,随后讲起了大地女神和海神的儿子安泰。堪称巨人的安泰是角力能手,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便可从母亲那里获取无穷力量,进而战胜任何强大对手。勇士赫拉克勒斯同安泰角力时,用强有力的手臂将安泰高高举起,使其无法从大地获取力量,安泰终于被扼死。毛泽东以安泰与大地女神,比喻党同群众的关系,告诫大家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文化自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政治自觉。当中国共产党人梦萦魂牵的青纱帐情结从北国辐射江南,从自然界延展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符号,青纱帐情思必然浸淫先进文化创造中。
  最早使青纱帐融入不朽乐章的是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冼星海听诗人光未然朗诵新作《黄河吟》引发强烈共鸣,一周后创作了史诗般的《黄河大合唱》。“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排奡的歌词、铿锵的节拍、跳荡的音符,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道出了一个开启复兴之路政党的豪迈心声。
  同一年,版画家古元在延安拿起钢刀,以直观洗练的木刻版画《青纱帐里》,把有着巨大历史容量的力作呈现于圣地画苑和抗日军民面前。抗战时期,地处偏远的延安极难输入绘画工具,而适于木刻的梨木、枣木可就地取材且便于报刊制版,木刻版画遂风行一时,成为延安影响最大的画种。毛泽东等领导人倡导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也建有鲁艺木刻工作团。古元洋溢着稼禾清香和战斗气息的作品,通过刻画高粱地中据枪瞄准和鼓动待机的4名游击队员,惟妙惟肖描绘了抗日武装依托青纱帐准备伏击日寇的场景。黑白有别的人物造型,如戟似枪的高粱衬托,迥然有别于西方木刻的阳刻为主手法,都使画作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和民族、地域特色,堪称抗战版画的经典之作。
  对青纱帐的咏叹和讴歌臻于极致的,是从烽火岁月走来的诗人郭小川。20世纪60年代初,郭小川创作的《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两首诗激情似火:“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而出自当年日伪环伺、战事频仍冀中的《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 《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无一例外都濡染着山一般崇高、海一样壮阔的青纱帐的底色。
  一类稼穑与一个休戚与共政党的天然亲缘关系,就这样被历史定格。几可与抗战齐名又极富象征意义的青纱帐,不仅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磨砺成长的空间和舞台,而且是彰显民族精神的独特窗口。青纱帐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陶醉其中的甜蜜回忆;青纱帐记忆是中国共产党人浓得化不开的酽酽情结。
  没齿难忘的青纱帐,抗日将士对这爿神秘而饱含玄机的营帐的依恋和反哺之情由壮及老,甚至延伸到人生后花园!当年带领部队创造关于平原游击战争冀中经验,从而坚定了毛泽东在大江南北开展游击战争决心的冀中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和政委旷伏兆两位开国少将,为报答青纱帐哺养之恩,身后化作春泥归葬十分区机关所在地河北雄县米家务镇,践行了与牺牲战友共同为冀中人民“站岗”的诺言。抗战中曾在阳澄湖养过伤的国家外贸部副部长杨浩庐,新“江抗”首任司令员夏光等人,百年后陆续重返阳澄湖安放自己的灵魂和骨殖。那个胸嵌敌伪子弹在阳澄湖养伤得以重返战场的开国中将刘飞,对江南青纱帐的护佑刻骨铭心,淮海战场嘱托新华社记者采写36个伤病员坚持阳澄湖斗争故事,最终引发红色经典《芦荡火种》《沙家浜》创作。而居庙堂之高的毛泽东,始终不忘处江湖之远的青纱帐,兴致勃勃观看京剧《芦荡火种》,充分肯定剧作并提议改名《沙家浜》。
  青纱帐里的乾坤星流月转,草木荣枯间神州沧桑巨变。今天,纵横交错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遍布北方大平原,鳞次栉比的城镇高楼拔地而起,当年蔚为壮观的青纱帐已不复再现。但青纱帐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滋养、支持和启迪,已经刀刻斧凿般铭记在历史纪功碑上。那生生不已、波宕起伏中永不枯竭的黛绿色瀚海,鲜活如初印记青史,成为引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政治隐喻、历史记忆和宝贵镜鉴。
  走出北方的青纱帐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奉为圭臬,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与时俱进中常抓常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执政党须臾不可放松的命脉工程,着眼塑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打虎拍蝇,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然形成。國家统计局调查,2003年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是51.9%, 2016年是92.9%,14年上升41个百分点,十八大后上升尤甚。今年1月19日,外国驻华使节参加中纪委吹风会后纷纷感言,赞扬“中国打击腐败树立了好的榜样”,“考虑到中国对世界经济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加强打击腐败的力度不仅对中国国内有很大作用,对于国际也有很大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永不凋谢的青纱帐。从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著名对话,到今天习近平“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警世恒言,时隔一甲子,历史的回声依然深沉悠远且撼人心灵。世界从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常怀虔诚“赶考”心,孜孜矻矻培植确保金瓯永固青纱帐的勤勉劳作和刚毅身影中,分明领略到历史深处青纱帐的雄浑和壮阔。
  永远的青纱帐,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世界最大执政党永葆初心、继续前进的诗和远方。
其他文献
陽光和土地,捧出了粮食  那么多粮食,捧出了汁液  一杯酒的颜色  白的纯净,黄的透亮  红的赤诚,肝胆相照  一杯酒的味道  绵甜醇厚,酒不醉人  人自醉  一些蔬菜,捧出了绿叶  一些庄稼,捧出了块茎  一些植物,捧出了果实  爽脆甘饴,赤胆忠心  阳光一样的人  我们,捧出了内心的阳光
期刊
一  我一直想写写天津的杨柳青,却一直没有写。前些年是没有时间,目标也散漫,不知道是该写初恋呢,还是该写写那条冰冷的子牙河。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到二十多年后的2011年冬天,都没有写成。  2011年12月30日凌晨,手机铃声把我惊醒,来电显示:海峰。摁下接听键,却是海峰的妻子宝红的声音。宝红叫了一声哥,然后说:“海峰今天夜里走了……”足足有十秒钟,我都没反应过来。  海峰姓贾,是我的同乡战友
期刊
天还没亮我就听到收割机声  来自原野,穿过玉米林  收割去年的麦子。它越过一座桥  桥下的深水杀死了我  比那些即将闪光的露珠更加疼痛  它跨过104国道了,轮胎挥舞镰刀  把一条路收割干净,等待这天最初的光照  一台收割机开进我所居住的小镇  它不认识摆放整齐的私家车  不认识路灯和小区门口树立的监控摄像头  人未醒来,它该向谁打听我的下落  何况体内的金属早已锈蚀  我不能把自己摆上早晨的餐桌
期刊
轻盈无比,这我们都点头同意  有时他也会胎釉里来  塑造盈盈的舞步  或許,再加上一蓑烟雨会更好  烟雨中,扯出了最长的一抹绿  用它来作一幅画,把恬淡的山水  都作为嫁妆  看得出来,缠绵的水袖还不舍得  品尝这一杯绿茶  只轻轻地嗅嗅茶杯冒出的香气  再回眸,猛地收起袖子  留下更香的香,更美的美  醒来,把万物一抿  便回到九岁的夏季烟雨
期刊
朱小勇自打三岁起,就跟着给生产队喂牲口的爷爷住了十多年的牛棚,所以对牛、马、驴、骡等牲口有一种天然的熟悉和亲近感。  朱小勇1976年入伍,先是在三营部徒步班当通信员,因对军马着迷,死缠硬磨通信排张排长,总算调到了驭手班。  大部分新兵分到驭手班都想调走,因为马厩里的活既脏又累,而且气味难闻。但朱小勇恰好相反,不嫌脏、不怕累,争着到马厩值班。  三个月光景,三营部的十匹军马,匹匹被养的油光锃亮。张
期刊
李婧和安阳的爱情是从火车上开始的。李婧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省报当了一名记者。那次,报社派她到青城采访,在从省城到青城的火车上,她遇到了出差归队的安阳。  从省城到青城没有高铁,只有两趟普通列车,一趟是白天的;一趟是晚上的。她坐的是白天那趟车,但是因为任务来得急,她只买到了一张硬座。而让她更为郁闷的是她坐的是“绿皮车”,就是目前国内速度最慢、绿色车身的火车,无论大站小站都停。这条线路通常情况下并不繁忙,
期刊
营长喝干碗里的酒,抹抹嘴,说,喜酒到此为止,让老木入洞房,大家都散了吧。  三十八岁的老木,穿着一身新军装,理了发,下巴刮得铁青,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同新娘站在一起,脸上泛着欢喜的波纹,咧开大嘴,正冲大家憨憨地笑。  众人正喝在兴头上,听营长这么说,都不满地喊,营长,咱们6营自从屯垦戍边以来,老木是第一个结婚的,天大的喜事啊!接下来,咱们也都有盼头了,今天这酒,必须一醉方休才行!  营长黑下脸说
期刊
那天在朋友处吃饭。热气腾腾刚出锅的白馒头,有绿有红飘荡着浓浓香气的炒辣椒,瞄一眼都食欲大增,何况可以放开大嚼。于是,不谦虚,辣子夹馍,一口气干掉四个,如果不是怕人笑话和担心身体横向发展,还可再吃一二。  朋友表扬我胃口真好!我顺口回一句:这算啥?当年咱一顿轻松干掉七八个杠子馍。  真的!  新兵连的伙食不好几乎是所有当兵人的记忆。早餐可以说是一成不变。不太白净的杠子馍,酱油泡萝卜片吃到嘴里有股辣味
期刊
“七七事变”前,中国东北多年都处于日本的半殖民状态。中国在东北虽有军队驻扎,但时常受到日军的挑衅和侮辱,欲战不能,欲撤不忍,又毫无办法,从士兵到将军都觉得很是憋屈得慌。那时有位李姓将军就在这种情况下,率兵坐镇在东北某部,他目睹此情此景,也很是无奈。  这天,日本总领事宴请中日双方要人,美其名曰实行亲善睦邻、友好相处,其实这种黄鼠狼给鸡拜年的伎俩谁都清楚。  心里清楚归清楚,迫于人家淫威,邀请到的中
期刊
日本鬼子来的那一年,我十岁。  这之前,我在村里的一所私塾读书。我们的先生是一个倔强的老头,无论冬夏,总头戴黑呢子帽,留着一小撮山羊胡子。课余,我们常奔跑在教室外的一条河流边,玩着各种游戏。时间久了,就听见先生敲着两块竹板子,呼唤我们回去上课。我们往往晚回去几分钟,先生并不发怒,只是口里唠叨着:“你们这群孩子,你们呀,快要做亡国奴了,还不努力读书。”  我不知道什么是亡国奴,回到家里问起在村里做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