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士股份小传
巴士股份前身是上海公交公司,成立于1995年,拥有8000辆车、8万名职工和每年8亿元财政补贴,是全球最大的大型国企之一。
上海市政府一度引入市场化机制之后,将公交推到改革前沿,但取消补贴之后,收入远远低于预期,上海公交集团很快陷入空前的现金流危机。
1997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国有公交企业打包上市,装入新成立的巴士股份。由于公交资源占全行业半壁江山,再加上其它相对具有优势的交通资源,巴士股份也一度受到追捧。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票价定价权的政策化,几年来,巴士股份的营收每况愈下,政府陷入的补贴越来越多,而企业本身人员流失、老化等问题日益凸现,成为上海市国资委的一个大包袱。
为了解决上海交通行业国企的老大难问题,上海专门成立一个名为上海久事的资本运作平台。
2007年12月,在国资委的撮合下,上海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上海巴士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计28176.3497万股限售流通股股份划转给久事公司,久事从此成为巴士股份第一大股东。
2008年,上海决定向北京学习,干脆将公交资源回归财政,退出完全以市场竞争为生的公司化运营模式,腾出来的巴士股份这个壳当然弃之可惜,于是国资委一番倒手之后,干脆转让给准备纳妾的上汽集团。
2008年6月23日,上海国资委撮合成了一桩大婚。
当日,巴士股份嫁给上汽集团的最终方案确定:巴士股份将全部公交资源剥离,由公交客运运营商转型为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商,成为上汽集团的壳,将来装入上汽的零部件。
具体重组方案是,上海国资委将上海久事公司所持有的巴士股份3.38亿股(22.96%的股权)、上海交通投资集团所持有的巴士股份7236万股(4.91%的股权),合计4.1亿股股权(占巴士股份重组前总股本27.88%)无偿划转给上汽集团。
同时,巴士股份将相对不良的资产和负债转给上海久事公司,不好剥离的,上海久事再出钱调剂,合计作价22亿元。
最后,巴士股份再向上汽集团发行11.5亿股,每股7.67元,总价约88亿元,换购上汽的独立供应汽车零部件业务。
这一番倒手之后,上汽集团将持有巴士股份总股本约26.2亿股中的60%,约15.6亿股,成为巴士股份的控股股东。
与举全集团之力收购南汽不同,这一次,上汽不动声色就实现一个重大飞跃:成为国内第一家将整车、零部件业务分拆上市的汽车公司。
而巴士股份则将迎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命运,由一个拥有垄断性资源的公交集团变身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
对于这样的重组,普通股东用脚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担忧。消息落定后,公司股价连续两天被牢牢钉在跌停板上,几天内跌去近四成,相当惨烈。
公司独立董事李扣庆对拟出售资产及拟购买资产,必须进行审慎的评估,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大股东也许愿意牺牲眼前利益,小股东未必。
公司证券部门有关负责人最终转让价格还没定,贱卖或欺负小股东之说无从谈起。
股东巴士股份出售资产和发行股份购入资产的价格问题,应当作为股东大会的单独议案;关于出售资产必须分包标价,至于是否同意整体出售,应由非关联股东来决定。
证券界人士去年由于股市持续高涨,上汽集团不愿意买壳,最近股市持续低迷,上汽捞了个大便宜。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我们将零部件资产注入巴士股份,是想让上汽的零部件企业变成中性企业,不再有强烈的上汽烙印,以服务到上汽以外的公司,获得更大发展。
《竞争力》上汽集团与巴士股价同属上海国资委,左手倒右手也好,右手倒左手也好,都无可厚非。投资者的不满与社会的争议不是针对国资委这一战略安排是否得当,而是以大股东会替代股东大会这一手法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