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挥社区教育在人才生態建设中的作用,需做到:为社区教育在当地铺展提供制度化支撑;注重发挥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建立适度正规化的柔性学习机制以及学分银行;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区教育实现形式;着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促进人才的就地培育和开发。
【关键词】社区教育;人才生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5003704
【收稿日期】20171019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YJ1626
【作者简介】高明鸣(1982—),男,广东中山人,讲师,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社区教育。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的定义,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中,鲜有将其与“人才培养”相提并论。而在教育工作者眼中,往往认为学校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才是人才培养的途径,甚至将人才培养理解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社区教育功能与形式的单一化,导致人才培养渠道的狭窄化、人才培养层次的简单化,囿于学校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式同质化明显。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新的观念指引下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发挥社区教育在人才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人才生态的内涵
人才生态是将生态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人才现象的概念,其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自然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环境中的气候、有机物、无机物等构成。人才生态系统则包括:由人才个体、人才种群、人才群落构成的多层次复合人才群体;人才生存的组织环境;培养人才的各类组织;影响人才生存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除此以外,人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还有很多相似之处,表现在:(1)在人才生态系统中,基于人才价值的知识链,可以分为以生产知识为主的生产者人才、以运用知识为主的消费者人才、以知识转运和匹配为主的分解者人才,且根据不同人才种群掌握的知识密度差异及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分层次、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人才生态链条,各人才主体之间呈现合作共生或竞争的关系。(2)自然生物通过外部环境获取物质与能量,以此维持生存。人才主体同样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组织环境,以此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支持。
三、社区教育在人才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夯实人才生态土壤
社区教育旨在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对象而言,任何人皆能接受社区教育,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失业人群等弱势群体更是社区教育所重点关怀的对象。社区教育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供给不足,填补人才教育培养在学校以外的空缺和短板,最大限度地提升全民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从教育的时空分布而言,社区教育摆脱了传统学校教育时间限定和空间固定的制约,在时间安排上更自由灵活,教学场地延伸至社区,从而实现“家门口的教育”,还能通过线上学习实现师生时空状态的“准永久分离”。毫无疑问,社区教育已成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其有效解决了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时空分布上的“盲区”,促进了学习行为的全员、全天候和全方位发生,从整体上提升了居民和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自主性,从而在基础层面夯实并改善了人才生态的土壤。
2提升教育多样性,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社区教育由于摆脱了教学大纲和考试“指挥棒”的桎梏,其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手段的灵活性等方面均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和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在长期的探索中,社区教育已逐步展现出其重体验、重实践、重互动等鲜明的特征,不同于学校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学组织模式化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强化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社区教育可以为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活动: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社区教育能与学校教育双向互动,有效整合并拓展教育资源,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家乡情感;对于企业职工而言,厂企是一种以职业为纽带的现代意义社区,社区教育可以走进厂企,服务其职业培训需求,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社区教育能为具备独特经验的“民间达人”“社区能人”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实现“在社区学习”到“向社区学习”方向的转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助于社区个性化人才的挖掘和培育。
3促进社会联结,助推社会资本积累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可获取的资源,这些资源可帮助人们完成工具性或情感性行动,最终有利于个人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2]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教育形态,注重社会参与和互动是社区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其主体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社区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社会交往空间,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员以共同的志趣为纽带定期汇聚,形成多向度的社会联结。特别是由于社区教育往往不对参与成员做过多的限定条件,学员之间的社会经济特征异质性较强,其社会联结属于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中的“弱联结(Weak Tie)”,相较于同质性较高群体中产生的“强联结(Strong Tie)”,更加有利于扩展成员的信息资源视野,即充当“信息桥”,产生“无冗余的新知识”。[3]社区教育通过适度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方式,能有效促进社会联结,从而助推个人、群体乃至地区的社会资本积累。在人才生态系统中,社区教育扮演着类似“分解者”的角色,能加速知识的传播和转化,促进人才资源的挖掘和联结,从而活化人才群落,打破人才资源“单位化”的藩篱,助推人才资源的“社会化”。 四、社区教育在人才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策略1为社区教育在当地铺展提供制度化支撑
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为例,近年来的社区教育事业是蓬勃发展、卓有成效的,逐步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牵头、各部门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教育、民政、人社、文化、工青妇等部门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大大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实现渠道与内容。
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以下简称“九部委文件”)精神,“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牵头做好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确保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落实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难以凭一部门之力协调多部门行动。作为社区教育实施主体的镇区政府,往往因经费有限或人手不足,只能简单应付了事,难以在常态化的工作中落实落细。由于社区教育工作并未明确列入政府考核指标,镇区政府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辖区内的成人文化学校也长期处于闲置或者挪作他用的状态,无法真正成为社区教育的基层阵地。
要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需要在行政管理层面为社区教育提供制度性的支撑。一是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社区教育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牵头组建跨部门的社区教育协调性机构(如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由分管教育的市领导担任召集人。镇区政府建立相应的协调性机构,由分管教育的镇领导担任召集人。二是需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由于社区教育的牵涉面十分广泛,交由任何一个部门统一包办或者强力主导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充分调动民政、老干部、人社、工青妇、科技社科等系统的积极性,落实其在相关领域的社区教育主体责任仍十分必要。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牵线联络、整体规划、政策制定、学分认证等工作,以此确保全市社区教育工作既有分头推进的灵活性,又有协调联动的整体性。三是需要建立两套社区教育“账本”,包括教育系统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小账本”以及全市社区教育工作的“大账本”。前者按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标准(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予以落实到各镇区;后者则涵盖各相关部门涉及社区教育工作的“全口径”经费,应在协调性机构的指引下合理调配资源,确保经费使用的高效合理,全方位覆盖各类社会人群。四是仿效江、浙、沪等地,出台终身教育条例或法规,对各相关部门在终身教育中的职责加以规定,明确终身教育的保障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方能为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发挥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
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成熟的办学实体,在基层办学网络、终身教育实践经验、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当地电大建设社区大学已经成为国内城市的潮流和趋势。“九部委文件”明确要求:“各省、市(地)可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对于中山市而言,应推动其开放大学加挂“社区大学”牌子,推动各镇区在盘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整合辖区内文体教育资源基础上组建社区学院,以此形成“市社区大学—镇(区)社区学院—村(居、企业)社区学校或学习中心”的三级办学体制,真正实现社区教育的实体化办学。社区大学负责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社区教育导师团队的组建等基础建设;负责对镇(区)社区学院工作的業务指导,提供课程规划、师资组织等支持服务;负责组织开展覆盖全市范围的大型教育培训项目与活动,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教学调查研究,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概而言之,社区大学与开放大学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其实质为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对全市社区教育进行统筹管理、基础建设和支持服务的机构,兼具办学实体与管理机构的双重属性,在全市的社区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及龙头作用。政府提供足够的经费和人员支持,确保开放大学在不挤占原有业务前提下有充足的办学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赋予社区大学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编制和一级财政预算权限。
3建立适度正规化的柔性学习机制以及学分银行
要实现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一方面需要通过积分入户政策鼓励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以帮助新市民快速融入当地社会,提升其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兼具系统性与灵活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体系。
开放大学是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定位的新型高校,也是社区教育实体化办学的骨干力量。相比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开放大学具备自有师资力量,拥有较为深厚的学历教育基础,有利于其将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引入社区教育领域,摆脱现有社区教育过于注重一次性活动或短期培训的“短平快”倾向,真正实现社区教育的专业化与体系化。适度的正规性,对发挥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至关重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上级开放大学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一是构建“专业”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市民学习需要,设置一系列常规专业,如花艺、声乐等。也可根据社区、用人单位甚至个人的需要,灵活订制非标准化的专业,以利于培养实用性人才、个性化人才。通过专业设置,将相关课程有机串联,让学员能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引入“学制”。构建梯度式的学习层次。以半年为学期单元,可实施三学期制即1.5年的学制,学员能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学期对主干课程进行初级、中级、高级的学习。学制具有弹性,采取完全的学分制,允许学员在较长的期限内自主安排时间修完相关课程。梯度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为学员学习提供上升通道,也是对其学习的激励与肯定。三是大量建设和使用“学习资源”。通过购买或自建的方式,结合特定课程为市民度身定做一批新颖、有趣、实用的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微视频、微课件),方便市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或课后复习。四是探索“学分银行”的做法。学员修完一门课程后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存储进“学分银行”中的个人账户。该学分能作为参与在职继续教育的凭证,也能替代部分学历教育相近科目的学分,累计一定的学分还可以兑换一定的公共服务或礼品。学分银行不仅是记录学员学习成果、激励学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构筑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立交桥”。 4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区教育实现形式
适度正规化是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发挥其人才培养功能的必要举措。但社区教育毕竟不是学校教育,也不应异化为变相的学校教育,否则无法体现其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应有的社会属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教育形态,其最终目标是要为市民提供无论何时何地均能便捷获取的学习环境、资源与支持,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只有构筑起泛在化的学习网络,才能让社区教育实现从点到面再到立体网络的人才培养格局,真正诠释人才生态建设的要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最大限度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无论社区大学抑或社区学院,均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培训机构,而应看做一种“超培训机构”。其首要职能是联合、组织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科普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等,借助其力量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主要担当社区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区教育实现形式,多开展注重户外体验、探究实践或互动交流的课程和活动,探索线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社会交往中激发学员的创造力,促进人才交流并提升其社会联结度。
5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促进人才的就地培育和开发
社区教育不仅满足居民个体的学习需求,其本质上也是服务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与社会工作存在密切的关系,成熟的社区教育必然需要与专业的社会工作相结合,特别是面向老年人、失业人群、残障人士、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社区教育。社会工作者凭借其特有的职业触觉和专业的工作技能,能在团结邻里、心理辅导、社区照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长期从事社区一线工作,其对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问题有更深切的认识,有助于社区教育更加贴近社区实际,发挥其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特有功能。与此同时,社区教育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以社区教育为抓手,在鲜活的社区教育场景中开展社区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现其工作目标。
故此,社区教育办学机构应利用其扎根社区、密切联系居民的独特优势,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一是通过开放大学举办社会工作学历教育,培养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二是定期举办社工培训班,为社工师考前培训以及社工继续教育提供支持。三是将基层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建设成为社工实践基地,社工机构与社区教育机构联动发展,在社区教育中培养社会工作者实践能力,进而以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反哺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还可以将着力点从居民个体提升至整体社区层面,即以社区营造作为切入点。社区教育活动能激发和培养社区自主能力,提升社区营造行动能力,从而解决社区现实问题。社区教育与社区营造相融合的过程,就是培养社区本土人才的过程。特别是社区退休人员、待业人群等群体,通过社区教育能发挥余热或增长技能,打通人才生态的“微循环”,实现社区就业和自我服务的良性运转,进而促进社区产业与社区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素娟.人才生态系统的建构[J].现代企业,2005(6):47.
[2]赵延东,洪岩璧.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网络资源与社会闭合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2(5):48.
[3]李梦楠,贾振全.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33.
Func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alent Ecosystem
——Taking Zho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
GAO Mingming
(Zhongshan Open University,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alent ecosystem, its necessary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play a leading role of local open university, establish flexible learning system and school credit bank,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 and update the forms community education, cultivate social work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loc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Key words】community education; talent ecosystem; talent development
(編辑/乔瑞雪)2018第5期(总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
【关键词】社区教育;人才生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5003704
【收稿日期】20171019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课题“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YJ1626
【作者简介】高明鸣(1982—),男,广东中山人,讲师,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社区教育。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的定义,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中,鲜有将其与“人才培养”相提并论。而在教育工作者眼中,往往认为学校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才是人才培养的途径,甚至将人才培养理解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社区教育功能与形式的单一化,导致人才培养渠道的狭窄化、人才培养层次的简单化,囿于学校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式同质化明显。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新的观念指引下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发挥社区教育在人才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人才生态的内涵
人才生态是将生态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人才现象的概念,其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自然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环境中的气候、有机物、无机物等构成。人才生态系统则包括:由人才个体、人才种群、人才群落构成的多层次复合人才群体;人才生存的组织环境;培养人才的各类组织;影响人才生存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除此以外,人才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还有很多相似之处,表现在:(1)在人才生态系统中,基于人才价值的知识链,可以分为以生产知识为主的生产者人才、以运用知识为主的消费者人才、以知识转运和匹配为主的分解者人才,且根据不同人才种群掌握的知识密度差异及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分层次、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人才生态链条,各人才主体之间呈现合作共生或竞争的关系。(2)自然生物通过外部环境获取物质与能量,以此维持生存。人才主体同样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组织环境,以此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支持。
三、社区教育在人才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夯实人才生态土壤
社区教育旨在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对象而言,任何人皆能接受社区教育,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失业人群等弱势群体更是社区教育所重点关怀的对象。社区教育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供给不足,填补人才教育培养在学校以外的空缺和短板,最大限度地提升全民素质和知识技能水平。从教育的时空分布而言,社区教育摆脱了传统学校教育时间限定和空间固定的制约,在时间安排上更自由灵活,教学场地延伸至社区,从而实现“家门口的教育”,还能通过线上学习实现师生时空状态的“准永久分离”。毫无疑问,社区教育已成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其有效解决了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和时空分布上的“盲区”,促进了学习行为的全员、全天候和全方位发生,从整体上提升了居民和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自主性,从而在基础层面夯实并改善了人才生态的土壤。
2提升教育多样性,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社区教育由于摆脱了教学大纲和考试“指挥棒”的桎梏,其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手段的灵活性等方面均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和居民的需求。尤其是在长期的探索中,社区教育已逐步展现出其重体验、重实践、重互动等鲜明的特征,不同于学校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学组织模式化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强化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社区教育可以为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活动: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社区教育能与学校教育双向互动,有效整合并拓展教育资源,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家乡情感;对于企业职工而言,厂企是一种以职业为纽带的现代意义社区,社区教育可以走进厂企,服务其职业培训需求,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社区教育能为具备独特经验的“民间达人”“社区能人”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实现“在社区学习”到“向社区学习”方向的转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助于社区个性化人才的挖掘和培育。
3促进社会联结,助推社会资本积累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会网络可获取的资源,这些资源可帮助人们完成工具性或情感性行动,最终有利于个人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2]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教育形态,注重社会参与和互动是社区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其主体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社区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社会交往空间,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学员以共同的志趣为纽带定期汇聚,形成多向度的社会联结。特别是由于社区教育往往不对参与成员做过多的限定条件,学员之间的社会经济特征异质性较强,其社会联结属于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中的“弱联结(Weak Tie)”,相较于同质性较高群体中产生的“强联结(Strong Tie)”,更加有利于扩展成员的信息资源视野,即充当“信息桥”,产生“无冗余的新知识”。[3]社区教育通过适度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方式,能有效促进社会联结,从而助推个人、群体乃至地区的社会资本积累。在人才生态系统中,社区教育扮演着类似“分解者”的角色,能加速知识的传播和转化,促进人才资源的挖掘和联结,从而活化人才群落,打破人才资源“单位化”的藩篱,助推人才资源的“社会化”。 四、社区教育在人才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策略1为社区教育在当地铺展提供制度化支撑
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为例,近年来的社区教育事业是蓬勃发展、卓有成效的,逐步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牵头、各部门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教育、民政、人社、文化、工青妇等部门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大大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实现渠道与内容。
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以下简称“九部委文件”)精神,“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牵头做好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确保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落实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难以凭一部门之力协调多部门行动。作为社区教育实施主体的镇区政府,往往因经费有限或人手不足,只能简单应付了事,难以在常态化的工作中落实落细。由于社区教育工作并未明确列入政府考核指标,镇区政府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辖区内的成人文化学校也长期处于闲置或者挪作他用的状态,无法真正成为社区教育的基层阵地。
要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需要在行政管理层面为社区教育提供制度性的支撑。一是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社区教育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牵头组建跨部门的社区教育协调性机构(如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由分管教育的市领导担任召集人。镇区政府建立相应的协调性机构,由分管教育的镇领导担任召集人。二是需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由于社区教育的牵涉面十分广泛,交由任何一个部门统一包办或者强力主导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充分调动民政、老干部、人社、工青妇、科技社科等系统的积极性,落实其在相关领域的社区教育主体责任仍十分必要。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牵线联络、整体规划、政策制定、学分认证等工作,以此确保全市社区教育工作既有分头推进的灵活性,又有协调联动的整体性。三是需要建立两套社区教育“账本”,包括教育系统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小账本”以及全市社区教育工作的“大账本”。前者按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标准(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予以落实到各镇区;后者则涵盖各相关部门涉及社区教育工作的“全口径”经费,应在协调性机构的指引下合理调配资源,确保经费使用的高效合理,全方位覆盖各类社会人群。四是仿效江、浙、沪等地,出台终身教育条例或法规,对各相关部门在终身教育中的职责加以规定,明确终身教育的保障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方能为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发挥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
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成熟的办学实体,在基层办学网络、终身教育实践经验、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当地电大建设社区大学已经成为国内城市的潮流和趋势。“九部委文件”明确要求:“各省、市(地)可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对于中山市而言,应推动其开放大学加挂“社区大学”牌子,推动各镇区在盘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整合辖区内文体教育资源基础上组建社区学院,以此形成“市社区大学—镇(区)社区学院—村(居、企业)社区学校或学习中心”的三级办学体制,真正实现社区教育的实体化办学。社区大学负责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社区教育导师团队的组建等基础建设;负责对镇(区)社区学院工作的業务指导,提供课程规划、师资组织等支持服务;负责组织开展覆盖全市范围的大型教育培训项目与活动,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教学调查研究,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概而言之,社区大学与开放大学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其实质为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对全市社区教育进行统筹管理、基础建设和支持服务的机构,兼具办学实体与管理机构的双重属性,在全市的社区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及龙头作用。政府提供足够的经费和人员支持,确保开放大学在不挤占原有业务前提下有充足的办学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赋予社区大学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编制和一级财政预算权限。
3建立适度正规化的柔性学习机制以及学分银行
要实现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一方面需要通过积分入户政策鼓励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以帮助新市民快速融入当地社会,提升其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兼具系统性与灵活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体系。
开放大学是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定位的新型高校,也是社区教育实体化办学的骨干力量。相比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开放大学具备自有师资力量,拥有较为深厚的学历教育基础,有利于其将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引入社区教育领域,摆脱现有社区教育过于注重一次性活动或短期培训的“短平快”倾向,真正实现社区教育的专业化与体系化。适度的正规性,对发挥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至关重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上级开放大学的指导和支持下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一是构建“专业”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市民学习需要,设置一系列常规专业,如花艺、声乐等。也可根据社区、用人单位甚至个人的需要,灵活订制非标准化的专业,以利于培养实用性人才、个性化人才。通过专业设置,将相关课程有机串联,让学员能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引入“学制”。构建梯度式的学习层次。以半年为学期单元,可实施三学期制即1.5年的学制,学员能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学期对主干课程进行初级、中级、高级的学习。学制具有弹性,采取完全的学分制,允许学员在较长的期限内自主安排时间修完相关课程。梯度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为学员学习提供上升通道,也是对其学习的激励与肯定。三是大量建设和使用“学习资源”。通过购买或自建的方式,结合特定课程为市民度身定做一批新颖、有趣、实用的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微视频、微课件),方便市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或课后复习。四是探索“学分银行”的做法。学员修完一门课程后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存储进“学分银行”中的个人账户。该学分能作为参与在职继续教育的凭证,也能替代部分学历教育相近科目的学分,累计一定的学分还可以兑换一定的公共服务或礼品。学分银行不仅是记录学员学习成果、激励学员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构筑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立交桥”。 4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区教育实现形式
适度正规化是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必然要求,更是发挥其人才培养功能的必要举措。但社区教育毕竟不是学校教育,也不应异化为变相的学校教育,否则无法体现其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应有的社会属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教育形态,其最终目标是要为市民提供无论何时何地均能便捷获取的学习环境、资源与支持,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只有构筑起泛在化的学习网络,才能让社区教育实现从点到面再到立体网络的人才培养格局,真正诠释人才生态建设的要义。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最大限度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无论社区大学抑或社区学院,均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培训机构,而应看做一种“超培训机构”。其首要职能是联合、组织现有的社会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科普基地、社会培训机构等,借助其力量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主要担当社区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区教育实现形式,多开展注重户外体验、探究实践或互动交流的课程和活动,探索线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社会交往中激发学员的创造力,促进人才交流并提升其社会联结度。
5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促进人才的就地培育和开发
社区教育不仅满足居民个体的学习需求,其本质上也是服务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与社会工作存在密切的关系,成熟的社区教育必然需要与专业的社会工作相结合,特别是面向老年人、失业人群、残障人士、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社区教育。社会工作者凭借其特有的职业触觉和专业的工作技能,能在团结邻里、心理辅导、社区照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长期从事社区一线工作,其对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问题有更深切的认识,有助于社区教育更加贴近社区实际,发挥其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特有功能。与此同时,社区教育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以社区教育为抓手,在鲜活的社区教育场景中开展社区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现其工作目标。
故此,社区教育办学机构应利用其扎根社区、密切联系居民的独特优势,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一是通过开放大学举办社会工作学历教育,培养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二是定期举办社工培训班,为社工师考前培训以及社工继续教育提供支持。三是将基层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建设成为社工实践基地,社工机构与社区教育机构联动发展,在社区教育中培养社会工作者实践能力,进而以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反哺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还可以将着力点从居民个体提升至整体社区层面,即以社区营造作为切入点。社区教育活动能激发和培养社区自主能力,提升社区营造行动能力,从而解决社区现实问题。社区教育与社区营造相融合的过程,就是培养社区本土人才的过程。特别是社区退休人员、待业人群等群体,通过社区教育能发挥余热或增长技能,打通人才生态的“微循环”,实现社区就业和自我服务的良性运转,进而促进社区产业与社区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素娟.人才生态系统的建构[J].现代企业,2005(6):47.
[2]赵延东,洪岩璧.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网络资源与社会闭合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2(5):48.
[3]李梦楠,贾振全.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33.
Func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alent Ecosystem
——Taking Zho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
GAO Mingming
(Zhongshan Open University,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alent ecosystem, its necessary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play a leading role of local open university, establish flexible learning system and school credit bank, integrate social resources and update the forms community education, cultivate social work talents and promote the loc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Key words】community education; talent ecosystem; talent development
(編辑/乔瑞雪)2018第5期(总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