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课改”的最前列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ff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韩愈对教师这一职业下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影响可谓深远。可是,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袭来之时,我们不禁会反问:教师的行业角色就仅仅定位于“解惑者”而已吗?答案不言而喻。教师已不单单只是作为“解惑者”而存在了,时代还赋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色彩——“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反思者”等等。那么作为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演绎好这众多的角色,以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在思想上要做根本转变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比如“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让许多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过于自视尊贵,不可一世,总把自己当成了高于学生的“权威者”,习惯了学生唯唯诺诺地服从自己的指挥、安排和训斥。还常常拿很多古人尊师重教的例子来给学生洗脑。像什么“程门立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都可谓是耳熟能详的典范了。我们固然要培养学生懂得回报,懂得感恩,做到知书达理,有礼节,但也并非就是让学生一味地服从,无论老师对错与否都只管点头称是。如若都着重培养这样事事以老师马首是瞻的“应声虫”,中国的教育恐怕不知将走向何方了。
   老师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智者,肯定有诸多不如学生的地方。我们就是要让众多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有与老师不统一的观点就要勇于提出异议,表达出来,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这样的共同探讨中,师生都将会得到进步和提高。
   另外,“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文化观念也常常束缚着教师角色的变更。很多老师对于习以为常的东西,已产生了某种惰性,觉得改变驾轻就熟的东西就又得去熟悉陌生的事物,怕某些规矩变了就会出乱子。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一丝不苟地,继续按照圣贤们的老规矩,“稳妥”地办事。我也曾打算抱着一本语文书去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上课,觉得只要精心地准备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了,结果却发现自己大错而特错了。班上的好多学生网络见闻很多,他们的好多词汇、观点,都相当新潮,并且还自成一派。而我的好多观点则显得非常陈旧,不为学生所认可了。如果不多关注网络,恐怕连学生们的日记都要看不懂了。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老师就应该克服这些外部干扰和障碍,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在理论上要做设计者、引导者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这就要求师生间构成一种沟通、交往。老师要充当好教学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如何当好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呢?首先老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创设一种探究情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并非传授他们以简单的知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有所不同的是,教师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
  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与对话,沟通与合作,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我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学生就问我:“老师,诸葛亮在刘备死了后,自己为什么不挺身而出,担当起蜀国国君一职呢?要是我有他那么大的本事,我就要拯救蜀国,而不是一味地忠诚于刘氏父子。”学生的这段发言,博得了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也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和心理世界有了崭新的认识。从此以后,我更愿意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我们的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动对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组织者、促进者
   面对全新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大增,板块多样,布局新颖。所以教师更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那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来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学习呢?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的课程意识十分重要。因为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课程已经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多于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要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而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要让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例如我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教学过程中,就扮演了一回“不太称职”的“导演”,吩咐学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有的学生拿来了几张表现母子情深的图片,有的搜集了好多有关母亲的诗句和美文,有的找来了歌唱母亲的歌曲,有的孩子新手为自己的母亲折叠了好多漂亮的纸鹤,还有的孩子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了情真意切的家书……课堂上,学生们“叽叽喳喳”地,都争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气氛热烈极了。我精心组织着,逐层深入,一步步地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感恩母亲、感恩社会的主题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力争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做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不断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永远以昂扬的姿态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列!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层体验。而只要能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使赏析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新课标,体现新理念   当今,
期刊
两年来,我县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案式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老师们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以其学练结合,稳重实效的特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使学案教学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就要做到“三级”备课。   众所周知,教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高效的前提是高效备课,这就要求教
期刊
翻阅学生平时的作文和应试作文,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形成了“模式化”文章。如要记一件好人好事,不是送盲人过马路,就是给邻居老奶奶扫院子,要么就是拾金不昧,再则就是为班级做好事……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模式化”这一问题,让学生的作文更加亮丽?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我做了如下探讨:   第一,练习多向思维   有的同学在作文时图省事,找《作文选》,看人家写什么,然后模仿或照搬,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思维定
期刊
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题材上的选取,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宗教是一种终极关切。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著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
期刊
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灵;又像一朵永远不凋零的花,能舞动学生的每个季节,为他们的人生带来一份馥郁的芬芳。  ——题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所教的每届学生,除了极有天赋的以外,很少有学生对作文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大多认为写作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针对以上情况,我汲取一些前辈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自己十几年来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
期刊
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就应该让中学生写写诗歌。我们知道,写诗是锤炼语言的最佳途径。从“推敲”一词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有关来历的佳话,就早已证明,写诗可以使人的语言表达更准确生动;可以更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充实人的审美情趣,体验其意境美、韵律美,更能体味出生活美。如果提倡中学生写诗,不仅能更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能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其实,不仅平时可以让中学生写诗,就是
期刊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可见题目之重要。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那么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使人赏心悦目,博得老师的好感呢?   一、利用修辞方法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修辞会让题目异彩飞扬。如:   1.《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2.《家是避风港》   3.《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期刊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着实熠熠生辉。他被冠以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的称号,“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便是他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位跨世纪作家尽管生活于20世纪的时光十分短暂,但他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内心独白,作品中的异化及黑色幽默都与20世纪兴盛的西方现代小说惊人地相似。正如人们从但丁的《神曲》里看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曙
期刊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等任务。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不言而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接近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实践并探索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每一节课的精
期刊
怎样设计导入语和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我们老师们应该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们感到有趣、新鲜、生动,从而更加乐于学习。   令人难堪的是,由于教师的时常“越位”,在课堂中往往无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