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肠上皮细胞类器官三维培养体系的建立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ei2007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构建人肠上皮细胞类器官三维培养体系。

方法

采用含2 mmol/L乙二胺四乙酸的分离液分离肠镜活检标本或手术标本肠黏膜的隐窝,并用基质胶包埋隐窝后覆盖富含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光镜下观察记录类器官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及核酸原位杂交分析检测肠上皮及类器官成熟细胞及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标记增殖或凋亡的细胞。

结果

隐窝细胞包埋于基质胶内培养4 ~ 5 d可形成类器官结构,第8天消化重新包埋后可继续生长。核酸杂交法显示类器官富含Lgr5阳性细胞。撤去Wnt3a、R-Spodin、SB202190、Nicotinamide 5 d后类器官细胞可分化成Fabp1阳性细胞、Muc2阳性细胞、Chga阳性细胞、Lyz阳性细胞。类器官可见增殖细胞,细胞凋亡少见。

结论

该培养体系可成功构建人肠上皮细胞类器官,可为研究肠道疾病肠上皮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可靠的体外研究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外周血游离DNA(cfDNA)的完整性(cfDI)检测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直肠癌变筛查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78例克罗恩病(CD)、67例溃疡性结肠炎(UC)、40例结直肠癌(CRC)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Alu115cfDNA和Alu247cfDNA含量,计算cfDI(Alu247/Alu115 cfDNA比值)。比较活动期CD(ACD)、缓解期CD(RCD)
肠黏膜固有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共同参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本文对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期刊
目的探讨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CRP)合并溃疡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51例CRP合并溃疡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复方制剂保留灌肠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再进一步比较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时间不同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51例CRP合并溃疡患者中,18例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有效,有效率为35.3%。与治疗无效的
炎症性肠病(IBD)由遗传、环境、免疫及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动物模型的合理运用,在探索IBD的发病机制、药物筛选中具有重大意义。既往化学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是研究IBD发病机制的最主要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IBD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近期出现的斑马鱼和基因工程动物模型逐渐发展,引领IBD发病机制研究的浪潮。本文就IB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以期为IBD的基础研究提供帮助。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与遗传易感性、环境、肠道菌群和免疫失调等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涉及细菌识别、IL23/Th17信号途径、自噬、上皮屏障的IBD易感基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阐述。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主要与遗传易感性、肠黏膜稳态、环境及饮食等多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人们逐渐发现饮食因素在IBD患者的发病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食物过敏原、肠内营养治疗、短链脂肪酸及其他饮食干预治疗进行总结和阐述,希望对广大研究者有所帮助。
期刊
期刊
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临床鉴别困难。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合并十二指肠内瘘、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病例,旨在强调临床需重视肠结核的鉴别诊断。
期刊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及其在诊治中的作用已成为关注焦点。该方面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也存在问题。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研究现状,包括IBD肠道细菌群组成结构、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研究、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与其发病、预后及疗效预测进行阐述,以及改变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益生菌以粪菌移植作用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研究肠道菌群在IBD发病及诊治方面的学者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现有治疗手段疗效有限,国内外最新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安全有效。本文对国内外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涉及临床及基础研究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对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系统述评。干细胞移植治疗IBD临床前景良好,值得继续探索完善,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