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13日,一个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体师生悲痛欲绝的日子,他们的第一任院长——79岁的范敬宜老先生因病逝世。短短几个小时内,学生们在人人网、开心网、校园BBS上转发讣告、寄托哀思,帖子占满了一个又一个页面,新浪微薄的留言数也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几千条。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清华学子不仅没有对这位“部长级教师”“敬而远之”,反而如此动情?是什么让这些学生自发聚集在网上悼念范敬宜老先生?诚然,不是因为他是《人民日报》的总编辑,也不是因为他拥有正部长的头衔,而是因为他高尚的师德,他作为一名教师的敬业、爱生之德和为人师表的灵魂授道之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识、权力和外表等都是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但是,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能够长久打动学生内心的,是师德的力量。对学生来讲,学识、权力和外表加在一起,远不如师德重要。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的八年里,年逾古稀的范老没有像人们之前猜测的那样“颐养天年”,相反,他凡事恪尽职守、亲力亲为,不仅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认真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还亲自撰写讲稿,甚至在大雪天提前半小时就到教室等候学生上课……这一件件数不胜数的“小事”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直至众人皆知,范老的敬业和爱生之德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范老为人师表的灵魂授道之德成就了学生们眼中平易近人的“范爷爷”。
清华学子对范老的深切追悼与怀念不仅让我们敬仰范老无尚崇高的师德,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师德,并引发对师德的深思。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身。
无疑,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同时,教师的思想道德正在经受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考验。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取向多元化,教师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目前,少数教师在学术科研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违背学术规范,或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违法乱纪。还有少数教师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他们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好大喜功、脱离实际、沽名钓誉、敷衍应付……这种浮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
浮躁之风在教育界有所抬头,各种师德人物、师德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和网络,“范跑跑”“杨不管”让舆论哗然,“虐博门”“猥亵门”更是让公众大跌眼镜。“师德”不仅成为教育的关键词,也进入了公众视线的前列。某网站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师德问题引发了近九成公众的关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74.6%的公众认为师德在下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师者就是用这样的崇高信念建立起了师德的大厦,也建立起了让人仰望的师道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减轻社会转型带来的震荡、避免教师师德的扭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诚然,造成这些师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人,浮夸、拜金的社会风气或多或少会使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另一方面,现行教师考核管理制度存在缺失。现今的教师考核制度过于注重对成绩的考查,而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查不周,这就使得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成绩,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毫无疑问,除了上述两方面因素之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是影响师德的最直接因素。身为一名教授,对学生粗口相骂;身为一名教授,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这样的事情即使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也会为众人所不齿,更何况是发生在受人尊敬、为人敬仰的大学教授身上?身为一名教师,有才无德,只能让学生敬畏,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范老这位部长级教师,在学生面前,不仅没有“官架子”,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唱昆曲,亲自打电话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们都说“对这个老人,你无法不爱他”。范老,一个高尚师德的典范与楷模,为师德星空增添了一抹耀眼的光芒。
师德,说到底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体的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内外兼修”。因此,师德应该是一种像范老那样润物无声的境界。身处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口,教师要立德为先,不辱使命,这样才能恩加学子、泽被后生,进而惠及社会文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徐会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识、权力和外表等都是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但是,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能够长久打动学生内心的,是师德的力量。对学生来讲,学识、权力和外表加在一起,远不如师德重要。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的八年里,年逾古稀的范老没有像人们之前猜测的那样“颐养天年”,相反,他凡事恪尽职守、亲力亲为,不仅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认真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还亲自撰写讲稿,甚至在大雪天提前半小时就到教室等候学生上课……这一件件数不胜数的“小事”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直至众人皆知,范老的敬业和爱生之德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范老为人师表的灵魂授道之德成就了学生们眼中平易近人的“范爷爷”。
清华学子对范老的深切追悼与怀念不仅让我们敬仰范老无尚崇高的师德,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师德,并引发对师德的深思。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身。
无疑,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同时,教师的思想道德正在经受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考验。现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取向多元化,教师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目前,少数教师在学术科研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违背学术规范,或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违法乱纪。还有少数教师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他们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好大喜功、脱离实际、沽名钓誉、敷衍应付……这种浮躁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必然不“真”,表现在教学上,必然不“实”,学生得不到真才实学,就会贻害社会。
浮躁之风在教育界有所抬头,各种师德人物、师德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和网络,“范跑跑”“杨不管”让舆论哗然,“虐博门”“猥亵门”更是让公众大跌眼镜。“师德”不仅成为教育的关键词,也进入了公众视线的前列。某网站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师德问题引发了近九成公众的关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74.6%的公众认为师德在下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师者就是用这样的崇高信念建立起了师德的大厦,也建立起了让人仰望的师道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减轻社会转型带来的震荡、避免教师师德的扭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诚然,造成这些师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也是社会中的人,浮夸、拜金的社会风气或多或少会使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另一方面,现行教师考核管理制度存在缺失。现今的教师考核制度过于注重对成绩的考查,而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查不周,这就使得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成绩,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毫无疑问,除了上述两方面因素之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是影响师德的最直接因素。身为一名教授,对学生粗口相骂;身为一名教授,与学生发生肢体冲突。这样的事情即使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也会为众人所不齿,更何况是发生在受人尊敬、为人敬仰的大学教授身上?身为一名教师,有才无德,只能让学生敬畏,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范老这位部长级教师,在学生面前,不仅没有“官架子”,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唱昆曲,亲自打电话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们都说“对这个老人,你无法不爱他”。范老,一个高尚师德的典范与楷模,为师德星空增添了一抹耀眼的光芒。
师德,说到底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体的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内外兼修”。因此,师德应该是一种像范老那样润物无声的境界。身处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口,教师要立德为先,不辱使命,这样才能恩加学子、泽被后生,进而惠及社会文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徐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