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中医类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评价的系统综述研究

来源 :中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2009sh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比较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形式在此类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为中医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研究证据.共纳入了 25项随机对照试验,校正后有效样本量为1 947名学生.Meta分析结果显示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中医类课程的学习成绩,尤其是临床实习类课程的成绩提升平均在6分以上.学生对翻转课堂这种形式的教学满意人数也是传统授课模式的1.35倍.建议未来的中医类课程教学、尤其是临床实践类课程教学中可以考虑推广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严师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却满足了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诉求.严师应是在符合职业规范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立足关怀与爱,对自我与学生严格要求,同时能够为学生所敬畏,并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教师.当下,人们对这一概念在对象、价值、实践和情感角度仍存在错误认识,导致其不断被误解.而深入分析会发现,严师有其独特魅力,能够持续地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带领学生求“真”,始终是一个让学生可尊可敬的教师.
在中小学的思政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和高中阶段“思想政治”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呈现出散点零碎分布、认知教育偏多、递进层次内隐等特点.在思政课中提升劳动教育教学,就是要树立大教材观,确保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增强劳动教育质量效益,通过教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学目标.
学生发展指导作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笔者用调研的方法,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研究对象,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吉林省高中阶段学生发展指导现状,分析学生发展指导的特点和需要,准确定位学生发展指导的具体目标,推动本地普通高中有效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同时,配合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为吉林省新高考改革相关配套政策的内容补充,提供参考依据.
课程思政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等展开.前沿主题包括混合式教学助力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变革和后疫情时代下的课程思政研究.从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演进历程来看,课程思政研究经历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再到实际应用研究的发展进程.总体来看,课程思政研究发文量逐年激增,但发文质量不高,研究主题多元,演进历程较短.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丰富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宽领域厚基础研究;着力突破思政建设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的难题;课程思政
基于单元设计的深度学习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机械能守恒定律”单元为例,分别从单元教学任务分析、目标确定、结构创建、评价实施等方面阐述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旨在为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深度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设计制作“无动力车”项目,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体验物理观念、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以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为前提,思考知识结构间的联系,阐述单元化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结构优化.以“交变电流”为例设计单元教学,从远距离输电中发现的问题为着手点,设置单元核心任务,开展实验方案设计,构建能量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论证,激发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对电磁感应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以一道匀变速直线运动习题为例,列举了多种解法,几乎涉及全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真正跳出题海,避免重复机械的劳动,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0年来,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发生了决定性转折,并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探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100年的历程中,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都高度重视、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回首过去,我
期刊
云南中医药大学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思政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德育评价机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专业教育的文化凝聚、实践教育的使命担当、信仰转化的精神推动、大医精诚的价值引领,为诠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