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VS经典文学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方观点
  经典文学对大众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经典文学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闪烁夺目的光彩,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似陈年结酿,愈久愈纯,又如翡翠明珠,百代流传。从作品内容来看,经典文学的影响更久远。经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汲取了通俗文学的精华,是通俗文学的升华。经典名著凝结古今人类智慧,拥有深刻思想内涵,反映一定时代的精神。百家争鸣,一部《论语》让儒家的仁爱传承千年,新文化运动,鲁迅犀利的语言让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文艺复兴,莎士比亚的作品展示的复杂人性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泱泱华夏,一部《史记》展示了半边历史画卷。名著的深刻内涵让其经久不衰。
  经典文学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它凝结往日的智慧,旧年的时尚:刻写历史的年轮,岁月的创痕。一如远古留下的化石,向我们诉说着隐藏其中的古老秘密。文学名著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和辉煌,正如同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也正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英国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其次,经典文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学名著早已渗透于深厚的文化大环境之中。经典文学对读者的影响更深,更广。经典名著深刻的思想内涵触及到的是读者的心灵层面。诚然有些名著诞生之初是通俗文学,但它作为通俗文学影响的只是一代人,而它成为经典后却影响代代人,通俗文学功在当代,但经典文学利在千秋!
  文学名著构建和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空气,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他的力量虽然无形,却如同那无数的溪涧沟壑为人类文明的江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泉源。正如儒家经典《论语》,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亲身读过,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深受其影响。《论语》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这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感到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
  第三,名著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无论其深度,广度还是持续度,都是通俗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四书五经影响着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我们的一举一动;《论语》中的思想逐渐融入民族精神,融入华夏文明;《资本论》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社会。经典文学以其广大受众和深刻内涵,从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经典,终将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在这里,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哗的文化工业时代,我们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应迷失在消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之中,也不应放弃那些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文学名著自产生之日,或难以兼容于时代惊世骇俗:或激起时代共振,狂扫文坛,最终大浪淘沙铸就成经典传世绝唱。它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它所承载的文化力量将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将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抚慰,离不开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纯真的梦想。
  文学名著,汲古今中西之文萃,纳天地日月之精华。感沧海桑田之变幻,奏乾坤寰宇之辉煌。
  反方观点
  通俗文学比经典文学更能推动文学的发展
  第一,通俗文学是经典文学产生的必要根基。通俗文学产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边,被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回顾文学发展的历程,“经典文学”就是在“通俗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众所周知的《诗经》已成为经典,而《诗经》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国风》。《国风》它首先属于通俗文学,再如《三国演义》等经典亦是由通俗文学发展而来的,它们经过文人的润饰、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淘洗而成为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通俗文学是经典文学产生的基础,是经典文学的土壤,经典文学是通俗文学这块土壤中长出来的一颗参天大树,试问,没有供大树扎根生长的土壤,何来参天大树呢?
  自古以来,通俗文学被许多正统学者看作是不登大雅的“下里巴人”,受到所谓正统文人和精英文化的歧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产生于“草根阶层”,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
  第二,通俗文学比经典文学更容易为最广大的民众所理解,接受,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遍布各个阶层。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却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
  从根本上说,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而通俗文学以其通俗性关注了最广大的受众——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以通俗平易的形式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经典文学往往因其思想或艺术富于深刻性,一般知识水平的读者往往不易理解,把普通读者拒之门外,这难道不是给文学的广泛传播,发展造成障碍吗?
  第三,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八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需要一种自由的创造;经典文学给人们提供的某些典型性的借鉴,予以过分强调,则会给后世的文学创造带来束缚,局限思维,僵化形式,甚至让人产生高不可攀的心理压迫感,如唐诗达到诗的高峰,后世无法逾越。并且经典文学亦有其时代局限性,原本通俗的文学经过经典化,甚至把文学带进死胡同。如宋词起初就是通俗文学,为大众理解,后来文人有意识地去精雕细凿靠向经典化,结果使宋词越走越狭隘:再如《庄子》《论语》等经典,到今天大部分人难以理解,于是出现了于丹等的通俗化解读,正是通俗化才重新燃起大家对经典的热情。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的盛行,不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通俗文学形式的迫切需要的反映吗?
  无论看文学发展的历程,还是看今天的现实状况,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通俗文学比经典文学更能推动文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我家门前院子里有棵枣树。母亲说,这棵枣树是20年前爷爷到集镇上赶集时带回来的一棵树苗。没想到这棵仅有碗口粗的枣树,竟有这般“高龄”。  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吃着母亲从麦囤里拿出的特意为我精挑细选的红枣,哼着“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的歌谣,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回到了从前。  院里的这棵枣树,以前长得很是枝繁叶茂。每到仲夏,在百花竞相开放的季节,它也静悄悄地开始孕育新的生命。在枝头、在躯
期刊
那还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贫困,岳丈就偷偷地做一些小本生意,他收了人家的货,再发出去,赚取其中的差价。那时候岳丈的儿子5岁,女儿——也就是我的妻子1岁,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较优裕。  那时一位烟台的客户,常来送货,他是一个中年男子,姓刘,留着络腮胡,一看就是那种诚实憨厚的人。每次来的时候,岳母都要炒上两个小菜,让他跟岳丈喝点酒,他的胃口不太好,能吃的菜就是豆腐和炒鸡蛋。  那时候账都
期刊
在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里,住着一位年岁已高的老和尚,他是寺内的住持,也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在他退休之前,他想从众多的弟子中,选出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继承他的衣钵。在老和尚的心目中,有三个比较满意的徒弟,分别是大弟子,三弟子和五弟子。他们沉着稳健,又颇有悟性,按理说应该从他们三人中产生,但为了公平起见,老和尚还是决定展开一次海选。  这天早课后,老和尚将所有的弟子叫到了庙门前,他吩咐说:“为师交给你们一个
期刊
他曾是一位阳光男孩。兄妹七人,他排行第六。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已经成家立业,他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这一年,不幸却悄悄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不仅失去了自理能力,而且失去了语言功能,甚至,他连一个微笑的表情也做不出。除了手臂能稍微有一点知觉以外,他几乎变成了一个植物人。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被从医院送回来,抬进了那个青砖青瓦的古老院落里。哥哥成家后,这个院落就一分为二,东边的两间归哥哥嫂
期刊
金仲大学毕业那年,在他表叔的帮助下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个县级市的市政府做秘书工作。工作环境舒适,这个工作一干就是5年,最初的激情已渐渐消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公文写作中。他有时真想辞职,但又有些舍不得这份安逸,安定的工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
期刊
我在师范学校已任教十几年了,每届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课,我都要给他们讲一则故事,一个红面包的故事。  有一年,全县举办中学生英语竞赛,一个偏远乡村的老教师带着他的得意门生进城赶考。这女孩在初赛笔试中名列前茅,来之前,校长特意召见她,代表全校师生寄予她夺冠的厚望。女孩生性怯弱,她紧张地望着身边自己最信赖的英语老师。老教师读懂了学生目光里一连串的“Help”,拍拍自己那耷拉着的右腿,笑着说:“我开‘拖拉机
期刊
林俊民不知自己是何时开始注意起杨冰梅的,只要一看到她那头乌黑发亮的齐腰长发,他就心慌气短,真想抓到手里抚摸一下,这个想法从他脑子里蹦出来的时候,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杨冰梅是个很有特点的女孩。她身材高挑,无论什么穿在她身上,都特别好看,性格恬静,很少看见她与班里其她女孩子说笑疯闹。别的女孩子拉她讲话,拉她玩,她也只是浅浅一笑,摆摆手。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和她玩了。她仿佛乐得安静,如同一株安静的含羞
期刊
大草帽下的太阳镜  鲍小蕾坐在学校的操场上看陈哲打篮球,陈哲一挥一扣,带球过篮框有型极了。她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看陈哲打篮球了。她怕被同学认出来,特意戴了顶宽沿的大草帽,舜梁上还架了墨镜,手里端着本高考语文复习提纲,厚厚的一本。陈哲不带球时,她就趁机翻两页,然后强迫自己记忆。  篮球场看台上的观众不多,三三两两的,但陈哲和他的球友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鲍小营想给他送一支棒冰,可想了想还是作罢。在比赛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