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后体位性低血压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影响

来源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体位性低血压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7月7日全天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血液净化中心行MHD的所有老年患者,共68例。连续6次行血液透析治疗时测量患者卧位和立位血压。对纳入患者进行3年随访。利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次数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并根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的死亡或存活情况分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透析龄及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次数的差异。

结果

68例患者共进行408血压测量,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7.25%,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率为1.96%。随着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次数的增加,患者存活时间无明显减少趋势(t=-0.006,P=0.995),3年死亡率也无明显增加趋势(χ2=0.197,P=0.657)。死亡患者仅年龄大于存活患者(t=2.663,P=0.010),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不会影响患者生存时间(P=0.287)。

结论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对老年MHD患者的生存没有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60例,采用SPSS 21.0按序列号(1-60)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护理干预组(30例)和综合护理干预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血清IL-1β、IL-6、IL-8、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
目的介绍我科首例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一例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施行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术前、术后有效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术前充足准备及术后专科精心护理,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21 d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立即给予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术后26 d移植胰、移植肾功能均正常,右侧腹股沟处(原胰周引流管留置切口处)伤口愈合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在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过程中低体温的优化护理干预与传统护理措施的比较。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60例行CRRT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优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措施,比较两组重症患者接受CRRT治疗过程中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接受CRR
期刊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行为控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透析间期自我管理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患者50例,应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一般资料、透析相关知识及透析间期自我行为控制进行调查分析。记录一周透析间期的饮食记录,由专人收集后计算能量、水、盐摄入及体质量增长取均值后列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根据K/DOQI指南,64%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过多,90
隧道式带涤纶套半永久血液透析导管是临床上经常选择的血液透析通路,术后血胸是一个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告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隧道式带涤纶套半永久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术后出现血胸以及成功救治的经历,结合国内外相关病例报告进行文献综述。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维护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结合远红外线照射动静脉内瘘,对照组予以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红外线在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方面有显著效果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关系,以及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0例,根据铁蛋白水平分组:低铁代谢组(TSAT<20%或SF<100 ng/ml)为A组,铁代谢达标组(TSAT介于20%~30%且SF介于100~500 ng/ml)为B组,高铁代谢组(TSAT>30%且SF>100 ng/ml或TSAT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