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定州的官道上,一辆马车向南行驶。车内,中年人头戴乌角巾,手捧诗书,深情地回望着斜阳柳树。他叹了口气,缩回车中,城门口,许多百姓自发来为他送行。
  他这一行,要流落到千里之外帝国边缘的岭南。曾经,他是名满天下的京城学士,如今,皇帝一封语气严厉的圣旨,几乎宣判了他政治命运的死刑。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那一年,他五十七岁,已不再是昔日汴京声名鹊起的少年,在定州,他甚至已经贫困到没钱买马、雇人(苏轼把自己的窘迫,写在了《赴英州乞舟状》中)。为了凑足盘缠,他不得不绕道汝州,向弟弟苏辙寻求资助。好在,苏辙送给兄长七千缗(相当于七百万文钱),缓解了他的经济危机。
  苏轼一生的热望是匡扶社稷,实现大宋中兴,但他性格刚直,秉笔直言,不被朋党领袖喜爱,因此无论新旧两党,谁人主政,他最后都逃不开被贬的命运。
  对于贬官,苏轼习以为常。治平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与他政见不合,被外派离京;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说了新法的弊病,再次触怒王安石,他自知不容于朝野,主动请求出京任职;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那是苏轼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他几乎是去地狱边走了一遭,在监狱里待了103天,每天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宣判。好在上天垂怜,他被打发去了黄州,说是外放,实为软禁。
  神宗年间,苏轼与新党不合。神宗去世后,高太后重用司马光,旧党一度把持了朝政,苏轼还朝,做到了礼部尚书,他若是顺从旧党,便是官运亨通,但他认死理,新党有问题,他冒死进谏,旧党专横,他也直言不讳。苏轼两头不讨好,再次走上贬官之路。
  从定州到惠州,苏轼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大宋帝国最偏远的角落。
  和乌台诗案时相比,他又老了一截。乌台诗案那一年,他四十三岁,已经是官场的老人。而现在,当他千里迢迢赶赴惠州,已是近六十岁的高龄。儒家说,苏轼不知自己是否参透了命数,他回望人生,看到的是告别与轮回。
  遥想当年,他与王安石朝堂论争,哪怕政见不合,私下里也能互相尊重。王安石从不想杀苏轼,这是他和小人不同的地方,乌台诗案,苏轼下狱,是王安石一句“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把他捞了出来。
  元丰七年(1084年),王安石下野,隐退金陵,正巧苏轼赴任汝州,路过此地,王安石特地在渡口驻足几天,只为见苏轼一面。二人浮舟江上,惺惺相惜,沉默中长揖而笑,胜过千言万语。
  王安石评价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则感佩王安石:“从公已觉十年迟。”他们在金陵一起住了一个多月,围炉夜话,通宵达旦,往日朝堂纷争,江湖夜雨青灯。而如今,安石归去,朝堂上的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苏轼独行在古道,感受到的不只是失意,还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凉薄。纵然如此,他也能豁达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从盛名到贬谪,苏轼这一路走来,体会最深的是人情冷暖。昔日高中进士,风云朝会,自己的府邸那是每天都有拜访的人,多少商贾名士,争着抢着要他苏东坡的笔墨。如今得罪权贵,仕途黯淡,附庸风流者走的走,散的散,就连那些红粉佳人,一听说要去岭南,也怯生生地打了退堂鼓。只有他的至亲,还有红颜知己王朝云愿陪他,赴那千里迢迢的不归路。(苏轼自叙道:“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
  相传,这个王朝云不但是苏轼的红粉知己,还是苏门弟子秦观的暗恋对象。秦观的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据说就是为王朝云所写。苏轼是个明白人,看出来秦观的心意,就示意王朝云,要求秦观为其填词。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艺苑雌黄》记载:“东坡曾令朝云乞诗于秦观,秦观作《南歌子》词以赠,秦观词题作《赠东坡侍妾朝云》。”这首《南歌子》如此写道: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
  不应容易下巫阳,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住,还因暮雨忙。
  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林语堂写苏轼时,最动情的就是写到他和王朝云的忘年恋。林语堂说:“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之中,朝云最称知己。她爱慕苏东坡这个诗人,自己也很向往他那等精神境界。苏东坡对朝云在他老年随同他流离颠沛,不但把感激之情记之以文字,并且写诗赞美她,这些诗使他们的热情化为共同追寻仙道生活的高尚友谊。”
  苏轼是如何赞美王朝云的呢?有词为证: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著点,更夏文生采。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態。闲跑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殢人娇·赠朝云》
  这个“维摩”就是苏轼对王朝云的雅称。据林语堂记载,相传:“释迦牟尼以一个森林的圣人身份住在某一小镇时,一天,与门人讨论学间。空中忽然出现一天女,将鲜花散落在他们身上,众菩萨身上的花都落在地面,只有一人身上的花瓣不落下来。不管别人多么用力去刷,花朵硬是沾着不掉。天女问他们:‘为何非要把花瓣从此人身上刷落?’有人说:‘花瓣与佛法不合,故而不落。’天女说:‘不然,此非花瓣之过,而是此人之过。已然信佛之人,若还有人我之分,其言行必与佛法相违背。如能消除此种分别,其生活自然合乎佛法。花瓣落在身上而脱落下来的众菩萨,都已消除一切分别相。正如恐惧,若心中不先害怕,则恐惧不能入袭人心。若众门徒贪生怕死,则视听嗅味触各感觉,才有机会骗他们。已经能克服恐惧,则能超越一切感觉。’”
  王朝云是苏轼流落时的慰藉,温存他那被雾霾笼罩的沮丧内心。他们在惠州如同神仙眷侣,修小屋,种树苗。苏轼那屋子取名为“白鹤居”,他在旁边的空地上,先后种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桧树和栀子树。他和知己云雨恩爱,甚至琢磨起长生之术。只是,人在造化面前,毕竟过于渺小了,当苏轼好不容易得到安慰的时候,上天又给他重重一击。绍圣二年(1095年)七月五日,王朝云染上瘟疫而死,时年三十四岁,此时,苏轼到惠州不过两年。   时人记载:朝云一生向佛,临终前,她执着苏轼的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
  八月三日,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朝云墓志铭》,铭文道: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惠州民间传说:“王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风骤雨。次日早晨,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前去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之祭奠,并因此写下《惠州荐朝云疏》。”其中说道:
  “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显,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
  王朝云死后,苏轼又先后写下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悼念这位他后半生最刻骨铭心的女人。不仅如此,他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生活在岭南,苏轼不能像以前一样上疏皇帝,关心国家大事,但他闲不住,他那一腔忧国忧民的抱负不允许他怠惰。他知道广州、惠州等地常有瘟疫,与水质有关,就写信给当时的广州太守王古,商量筹措一笔资金,建立官府认可的医院。
  然后,他从水质入手,提议建设水管,引城外优质山泉入城,缓解平民的用水问题。这个水管怎么修呢?苏轼想到了岭南丰富的竹子,他用竹管为水管,竹管接口处用麻缚紧,再涂上厚漆,防止漏水。为了避免竹管堵塞,官府必须按时派人检查,更换竹管。苏轼的这个计划因地制宜,解决了广州城内一个大麻烦。
  同时,苏轼叮嘱太守,别让他人知道这是他的主意,因为他当时正是“反面典型”,苏轼担心,这事被上面知道,会卷入不必要的政治斗争。可讽刺的是,后来太守王古被革职,理由是“妄赈灾民”。
  苏轼在惠州,大大小小的事,只要是关于民生的,他都要过问两句。有一年惠州谷价下跌,官府拒绝直接收取农民缴纳赋税的谷子,而是要他们把谷子换成现钱,再交给官府。但这样一来,农民实际上等同于被勒索,因为当年的谷价远低于市场合理水平。苏轼知道后立即给相关官员写信,他言辞恳切,据理力争,终于说动当地的税吏和运输官,依谷物市价向农民征税,减轻了农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这还不够。苏轼下到田地,看见农民们顶着暴晒,赤脚前行,每天都付出大量时间在插秧中。他想起了自己在黄州见到的“浮马”,是一个可以有效节省插秧农民体力的工具,他就再次写信。这一次不但给惠州的官员,还寄给了广州太守,像一个推销员似的,热情地介绍“浮马”的好处。
  苏轼在惠州做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在惠州湖上修建桥梁、给无名死者重建坟墓、写祭文、在城西修建一座用于买鱼放生的放生池(日后名为“苏东坡放生池”),还有鼓励当地教育等。就是这一件件实事累积起来,让惠州百姓感激这位远道而来的东坡先生,他不只会吟诗作词,更是一位体恤百姓的好官。
  在古代,岭南穷山窮水,是烟瘴之地,达官贵人至此,总是一身的牢骚。但苏轼不同,他到了岭南后享受生活,他给朋友写信说:“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老朋友陈糙想来探望,他回信说:
  “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虽蛮多百之邦行矣’;岂欺我哉!自失官后,便觉三山跬步,云汉路尺,此未易遗言也。所以云云者,欲季常安心家居,勿轻出入。老劣不烦过虑……亦莫遣人来,彼此须髯如就,莫作儿女态也……”
  苏轼在惠州最大的惊喜是吃的,尤其是那些在北方很难吃到的岭南瓜果,其中就有他最喜欢的荔枝,于是有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爱吃荔枝,也酷爱喝酒。岭南不禁酒,给了他沉浸酒肆的机会。他在惠州学习了一种酿酒法,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酿成,据说酿好后,清香可比王孙甘露。
  曾有人统计,《东坡全集》共出现“酒”字九百多次,苏轼喝过的酒,可以铺满他的府邸。他不但喝酒,还自己造酒。作为苏轼的忠实读者,林语堂就说他是“造酒试验家”,传说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酴酸酒、罗浮春酒等,都与苏轼有关。而苏轼留给后世的绝美诗词,很多都是酒劲上头,即兴而成,比如有一首《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写得颇为雅致: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襄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显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楼残红。
  苏轼被荔枝和酒勾了魂,不但自己吃,还教别人怎么吃。如今惠州有名的烤羊蝎子,就是苏轼的心头好。那时候,惠州的肉铺宰羊,别人都爱吃羊肉,但苏轼嘱咐屠户,每天把“大梁骨”留给他。这个大梁骨,就是我们说的羊蝎子。
  据说,苏轼烹羊蝎子会先煮熟,然后轻洒酒和盐,在火上烤至微焦,待酥脆焦嫩,便是食用的最佳时机。他不但爱吃羊蝎子,烧蚝、盐焗鸡也都是他的桌上料理。如此吃好喝好,以至于他说:“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又说:“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背后,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且说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乌台诗案而被贬岭南宾州,他南下时,只有歌妓柔奴愿意随行。后来,王巩等到了北归的机会,他在临走前与苏轼重逢,唤柔奴为好友敬酒。故友重逢,不胜唏嘘,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知道苏轼的境况后,当朝宰相章惇大为不快,惊呼:“苏子瞻尚尔快活耶!”
  其实,苏轼这种乐观,王安石早就领教过了。在那些贬官黄州、杭州的岁月里,苏轼郁闷归郁闷,但依然寄情山水,保持他那至死方休的乐观主义。所以,他在那里留下了很多关于吃的文字。
  冬至时吃羊肉,他说:“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某一天吃猪肉,他说:“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又有一天,他品尝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兴奋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就连野菜,苏轼也吃得津津有味:“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那些年,苏轼留下许多舌尖上的传奇,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成百上千的店铺,都说自己和苏东坡有关系。
  如果北宋有《舌尖上的中国》,苏轼绝对是座上宾,他对吃食的态度,正应了周作人的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無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练愈好。”(《知堂谈吃》)
  绍圣四年(1097年),在章惇的授意下,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知州的佐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这一年,他刚好六十岁。
  为了让苏轼受尽苦头,章惇还借朝廷诏令,对被贬的苏轼下了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
  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章惇之所以把苏轼贬到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与“儋”形似。而与此同时,苏辙被贬雷州,则是因为苏辙字子由,“由”与“雷”下面都有田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苏轼是朝廷命官,只能乖乖领命。有几人知道,他在岭南哪是快活,分明是苦中作乐,跋涉千里,忍受痔疮之痛,仕途失意,更无几人言说,苏子瞻心中郁结,只好托付诗文,自我疗愈罢了。
  所以他在惠州曾写道:“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春天里的病容,才是苏轼的无奈。
  其实,章惇和苏轼本是旧时好友,年轻时,他们一同出游。有一次,二人要过独木桥,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惇怂恿苏轼一起过去,在石壁上题字,苏轼不敢,章惇就一个人大笑而过,在石壁上写下大字:“章惇苏轼来游。”苏轼看到后,断定章惇以后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何,苏轼说:“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高斋漫录》)
  还有一次,两个人一起在山寺边饮水,听说附近有老虎,章惇借着酒劲兴奋地想看,在距离老虎数十步的地方,马儿都吓得不敢继续走了,章惇偏偏取出铜锣,在石头上碰响,没想到,老虎被他吓跑了。(《耆旧续闻》)
  后来,少年知己成为官场对手,一个旧党,一个新党,夕阳下渐行渐远,但彼此依然敬重,有一次,章惇还救了苏轼一命。
  邹金灿先生在《苏轼和章惇》中写道:“新派中的李定、王珪、舒亶等人,利用苏轼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以苏轼自比‘蛰龙’,诬陷他有不臣之心。苏轼因此下狱4个多月,受尽屈辱,在狱中写下‘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悲愤诗句。就在苏轼性命攸关之时,昔日的好友、今日的政敌章惇站了出来。章惇在神宗面前与新党同僚据理力争,说诸葛亮号‘卧龙’,但谁能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以此力证苏轼的清白。退朝后,章惇痛斥宰相王珪:‘你是想让苏轼全家都灭口吗?’王珪无言以对,只能说自己所言,是从舒亶那里听来的。章惇厉声道:‘舒亶的口水你也吃吗?’一连串的逼问,令王珪哑口无言。在多方势力的营救下,再加上神宗本来就没有伤害苏轼之心,最终苏轼保住了性命。”
  可惜,随着党争激烈,北宋政坛的报复越来越残酷。绍圣年间,章惇成为宰相,为了报复旧党对蔡确等新党老臣的冤杀,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罗织罪名,大兴牢狱,把一大批和旧党有关的人抄家流放,苏轼与他政见不合,自然难逃厄运。
  绍圣四年五月,苏轼动身前往儋州,在路途中与弟弟苏辙重逢。他对弟弟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大意是:琼州、雷州虽然被大海阻隔,但我们兄弟二人仍可隔海相望,这不正是皇恩浩荡的眷顾吗?
  苏轼总能把叹息化作玩笑,咽下人世间的苦与痛,寄情一壶温热的酒。他和苏辙是在藤州相遇的,在去雷州的路上,兄弟二人故意走得很慢,他们知道,此去一别,再见不知何时,从藤州到雷州不过五六百里,他们足足走了二十五天,其间同床共枕,秉烛夜话,吃最粗糙的粮食,忍受岭南的燥热和无常。
  真正要离开雷州的那天晚上,苏轼痔病发作,如若将死之人。雷州不像汴京,有一流的大夫立刻给他开药。苏轼只能忍着痛苦度过整夜,苏辙也彻夜不眠,陪在哥哥身边,那个晚上,他为苏轼诵读陶渊明的《止酒》诗,苏轼作了一首《和陶止酒》,作为回应:
  萧然两别驾,
  各携一稚子。
  子室有孟光,
  我室惟法喜。
  当苏轼真的要坐船去往海南时,苏辙眉头紧锁。在北宋,被贬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海南比广东更加偏僻,毒蛇猛兽遍地皆是,更恐怖的是,北宋时期,那里是瘴疠和疟疾的高发期,而两年前,王朝云正是死于由此引发的瘟疫。
  据《琼州府志》记载:“此地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黎分生、熟。生黎居深山,性犷悍,不服王化。熟黎,性亦犷横,不问亲疏,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
  《儋州志》则写道:“盖地极炎热,而海风甚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荫翳,燥湿之气郁不能达,蒸而为云,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风之寒者,侵入肌窍;气之浊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几稀矣。”
  乐观如苏轼,这一次也做了最坏打算。他给朋友写信说:“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又对弟弟苏辙慨叹道:“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他在儋州过得清苦,方言不熟,地理不通,身上的疾病一天比一天严重,甚至,帮助他的人也会被他牵连。昌化军使张中是他的仰慕者,知道他来海南后,安排他和小儿子苏过“住官房,吃官粮”。结果,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东坡住在昌化官舍,派使者渡海,把苏轼一家逐出官舍,并且狠狠地处分了张中。
  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得到北上的一天,所以在听说好友佛印要来看他时,他写信回绝,自述道:“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尔。”
  好在蘇轼懂得苦中作乐,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在一些百姓的帮助下,他在城南的桄榔林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又劝课农桑,勘察水利,指导当地人打井取水。稍微融入当地生活后,苏轼的嘴又馋了,他和儿子自创了一道美食,取名叫“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不仅如此,他连蝙蝠都吃得下。在《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一诗中,他写道:“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苏轼吃东西不挑食,自然不会错过海南的美味烧蚝。有一次,当地百姓送给他一些生蚝,苏轼就把生蚝剖开,取出肉放进热汤里,随后灵机一动,倒酒入锅,待煮熟之后,取之入口,味道出人意料。美食家苏轼兴奋地告诉儿子,这个烧蚝的做法,一般人你别告诉他:“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翻阅东坡文集,我们看到苏轼的这一段海南时光极尽凄凉,又被写得充满了生活的小欢喜。他为了排忧解闷,甚至钻研起养生的门道,晚年自创养生三法——晨起梳头、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写入文章《谪居三适》。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却悠然自得道:“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翁。”
  海南历史千百年,左迁至此的官员不计其数,但儋州人最喜爱和憧憬的一位,百年来都是苏轼。因为苏轼热爱海南,并没有只把海南当作蛮夷之地,他来到海南后没有消极怠工,也毫无高门读书人的架子,反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修了座“载酒堂”,找当地的读书人一起喝酒。这座“载酒堂”就是后来的东坡书院。
  苏轼是考试能手,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他来到儋州,最得心应手的一是喝酒,二就是教别人考试。他在儋州点拨了很多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是来自琼山府的姜唐佐。他本来就是当地教师,听说苏轼要来儋州,当即启程,不求回报侍奉在苏轼左右。几年后,姜唐佐去广州应考,临行前苏轼为他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往后,姜唐佐学成返乡,开办乡学。他继承老师的遗志,帮助更多海南人走上读书之路,所以《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如今来到海南儋州,我们还能看见东坡书院,在一片绿树繁花的掩映下,东坡居士头戴圆帽,手捧古籍,一身正气行走于浩然天地。
  或许在独自面对大海时,苏轼会想起汴京的闹市。去年灯市,花好月圆,一切都是极好极好的,但那些都过去了,都已经随着仁宗朝那个“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神话,一起扫入了历史的坟茔。
  对一个士人来说,抱负无从施展,他热爱的国家只想放逐他,许是午夜梦回最心酸的事,但苏轼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即便在帝国最边缘,他所表现的,依然是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苏轼。只是这种“释然”背后,终究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晚年,苏轼的诗词更加沉郁顿挫。他在去世前两个月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仿佛是对自己这辈子的回望: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初读之下,是阅尽千帆的老人,在执着之后的放下与坦荡,但细细品味,未尝不是对人生的自嘲。所谓“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苏轼何等志向,最后一生功业,也不过几个外派州府,眼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自己却如已灰之木、不系之舟,个中滋味,又有谁人知。
  苏轼在另一首诗中,同样隐匿了自己的无奈。那是他在儋州写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总角黎家三四童,
  口吹葱叶迎送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此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时年六十四岁,被贬儋州,一生已是陌途。这个年纪,前唐宰相李德裕在感慨“鸟飞犹是半年程”,而苏轼呢,他借着酒劲,去当地人家里做客,一个说官话的四川眉州人,和三四个黎族小伙把酒言欢。苏轼有趣的地方,正在于此,但他嬉笑之间,却又隐约流露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所谓“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这两句致敬《论语》的诗,其实是苏轼对自我的开导,就是说,没有必要执着于自己被贬谪千里的事实,也不必沉沦于政坛失意的绝望,即便在偏远之地,你一样可以快乐地随风起舞。这种开导,看似豁然,可我们想,什么样的人会这样开导自己?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我想,这不可救药的乐天背后,实是东坡自饮的悲凉底色。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日,六十五岁的苏轼终于等到了朝廷的大赦。三年海南光阴,如今物是人非,苏轼北眺茫茫大海,内心百感交集。临行前,他留下了自己在海南的最后两首诗,其中一首道: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据林语堂考证:苏轼本想搭福建一艘大船过海,但是空等了些日子,只好和友人吴复古、儿子过、他的大狗“乌嘴”一齐渡海。渡海后,他们先到雷州去探望了秦观,然后一家人再缓缓北上。   北上期间,苏轼收到了章惇被贬的消息。讽刺的是,章惇这个昔日权倾朝野,对他一贬再贬的人,如今却成了被罢黜的对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谏官任伯雨八次上章弹劾章惇,陈瓘、陈次升等人跟进,不但称章惇有谋反之心,轻视徽宗,还重提当年他想追废宣仁太后的事情。宋徽宗一怒之下,把章惇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章惇的一个儿子章援,恰好是苏轼的门生(昔日科举,苏轼为主考官时,亲自以第一名录取了章援),他听说此事后,担心苏轼念及旧仇,会报复自己的父亲,于是诚惶诚恐地写信给老师,恳请苏轼宽宥章惇以前的行为。
  可叹章援不懂,苏轼根本没有报复之心,他在收到信后大喜,不但对身边人夸起了章援,还写信答复他: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因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所知。建中靖国之意可恃以安。所云穆卜反复究绎,必是误听。纷纷见及已多矣,得安此行为幸。见今病状,死生未可必。自半月来食米不半合,见食却饱。今且连归毗陵,聊自想我里。庶几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
  在信中,苏轼宽慰章援,坦陈自己重病在身,对章惇毫无加害之心。不仅如此,他还写信给自己与章惇的共同朋友黄实说:“子厚(章惇)得雷,为之惊叹弥日。海康地雖远,无甚瘴。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大夫人也。”
  苏轼被赦免了,但他的身体也愈发虚弱。回到常州之后,他的病情迟迟不见好转,像一条毒蛇紧紧缠绕着他,让他痛苦难熬。苏轼谢绝了大部分拜访的友人,卧榻病床一个月。他没有胃口,也无力起身,自知离油尽灯枯之日不远,他嘱咐友人说:“我在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解,我想以此三本书托付你。把稿本妥为收藏,不要让人看到。三十年之后,会很受人重视。”(林语堂《苏东坡传》)
  七月十五日,苏轼的病情继续恶化。高烧、牙根出血、饭菜难咽,实在太饿了,就喝人参、麦冬、获菩熬成的浓汤,或者少许清水。他身体暴瘦,面色如枯骨,又过数日,他的呼吸都困难了,两只眼无神地望向窗外。昔日故人,仿佛一个个向他走来,又离他远去。而他面对着哭哭啼啼的亲人,仍强装着乐观的神色,气息微弱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在常州(今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半月之前,他曾写信给维琳方丈道:“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
  苏轼一生坎坷,不折其节,他的政治成就虽不如王安石、司马光、章惇等同期友人出色,却凭借不朽的诗文、豁达的品性,在历史的长河中造就更加深远的影响。北宋是一个才人辈出的时代,而苏轼苏东坡,是闪耀群星中最夺目的那一颗。
  求仁得仁,死生无憾,对苏轼这一生的评价,他自己已经写出来了。那是在去潮州纪念韩愈的时候,他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苏轼这一生,当得起“浩然”二字,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君子对世界最谦卑的爱。
  参考资料:
  [1] 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月。
  [2] 林语堂:《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3] 王水照、崔铭:《苏轼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5月。
  [4] 陆游:《老学庵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5] 王安石著,李壁注,高克勤点校:《王荆文公诗笺注(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6] 李廌、朱弁、陈鹄:《师友谈记·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2002年8月。
  [7]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3月。
  [8]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6月。
  [9] 搜狐网:《兹游奇绝冠平生——苏东坡在儋州》,http://m.sohu.com/a/161048669_669776/.
  [10]朱飞镝:苏轼与章惇之恩怨述略,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8卷第3期,第5-9页。
  [11]卢捷.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记苏轼惠州到儋州行程.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第七期,第70-71页。
  [12]王启鹏:苏东坡在惠州的三重突围. 惠州学院学报, 2010, 30(1):27-30.
  [13]杨再西:《谪居三年,惊鸿一瞥——苏轼给海南留下了什么?》,海南温度,http://club.hainan.net/wendu/0018/index.shtml.
  [14]邹金灿. 苏轼和章惇.学习博览, 2014年第9期,第22-22页。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一树丹桂,是你的宫廷  我在一朵朵黄色的花朵里穿行  我把太阳,月亮,山峦  全都请进你的桂树  我把自己的黄皮肤揉成黄昏,把  漫天的花香鋪成八大山人  哦,这是怎样的图画  这是怎样的一朵丹桂?我已  非我,我已陶醉  你倚着  飓风洪水,你从一个朝代的奢华  渐渐,浅浅地  隐退
期刊
你说起从小就罹患鸡胸的表姐,  一颗削削尖的胸,在向日葵  花色的领口里艰难起伏。  我说,我外婆有鸡眼哩!  好像一扇干净的窗能比房子更贵。  小时候洗澡的龙头只会出两种水:  一种是滚烫的沸水;  一种是冰凉的山泉。  今天,我光溜溜地站在浴室:  那盏一平米的漆黑。我看到自己  平滑地旋出任何温度的水,  我兴奋地告诉你,  你将此定义为力量(power)。  有时候谈话中止,你年轻的脸上 
期刊
是一只无声的鸟,把风  当成自己的巢  是一群暮年的稻草,把天空  当成练笔的道场,它们隐姓埋名,  在最后的结局里  把我占领  他们把飞翔当成声音  她们抹去心灵深处的胭脂  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是秋天的骨髓,是我的  大雁不停地往南飞,这是初冬的明媚  是唐朝的湖水,暗藏的山峰  一群骏马,用骨络奔跑  一跑就是千年  是巨人体内的秋千,是你  種植的相思,这是  我想你的漫天风雪,哦
期刊
1  人在大兴,刚下飞机。  电话恢复信号,收到的第一条微信是女友发来的分手声明。  原因当然又是小猪。她说小猪体重严重超标,今天还在家拱翻衣橱,扯烂了她那件lolita,而这一切,当然是我放任不管并阻止她严加管教的结果。女友的逻辑链很严密:首先是因为我们昨晚视频,那时候我当场数落她只给小猪喂生菜叶子。小猪多精明,当时它也在现场,从我们的对话里,小猪估摸着男主人也是站在自己这边,现在他快要回家,那
期刊
我要制作一个我们的日子,所有的  阳光,空气都来自  我的手心  一朵太阳花是我们的太阳,近处的铁轨铺满  嘈杂的鸟鸣,一声声把我们  唤醒;远方的稻穗  吟诗,作画,奇怪嗎?  清照的词,苏轼的大江东去  一路上都是  我们只行走,只留下黄鹂  我们比太阳高兴  我们知道那深处的寒露  是一串串  白水晶
期刊
你困在好风景外面多久,你的好时光  与无端焦渴就有多久。头戴荆棘的人  撑开变形的手指,阳光和蜷缩的婴儿  从指缝里漏出来,怎么看怎么惨白  而你并不肯落下指认的手  你无数次模仿亭子里的人,嘴脸上揚  将一盏好茶高举眉心  “这人世不值得鼓足勇气去看”  那边风景越美,你越美,越孤独  可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  搬不走的且停亭啊,更有一颗  啖茶之心  在茭白与野蜂嘤嘤之上  在李渔与顾北间,
期刊
两丛街道,轻缓地汇流进了  红襟鸟栖居处,脚下是岸堤。  河流在冰冻前,舔舐着秋天  滚落的杉树皮,也进入高潮  而发烫。鞋底的纹路被磨平  仿佛他真的,曾扛起花楸树  又從月光下,捕捞后回到家。  已搁置的呼吸,正从地下室  迂回地释放。酒精、肉桂枝  和一台从镇中迁回的老虎机,  他经过的路,从平坦到隆起  至山中,焰心突袭了一盏灯  使他忆起,从泳池挺起身时  没有一双眼睛睁开。接着他  搀
期刊
你留下白棉花的縫隙,是为了  让我吐出一口年少的哈气吗?  在十二月,八十年代的冬天真是严寒  冻出的鼻涕直接抹在树干上  我有足力鞋与灯芯绒外套的勇敢  尚没有风吹麦浪的摧毁之心,直到你  想办法找来一件时髦的大衣  带金纽扣的那种,带号的那种  我们裹在大衣里亲吻,在蒸汽列车上  在众目惊愕下,金纽扣跟我  一起飞了  在那个手写体的年代,我用  八分钱的邮票寄去十九岁的纽扣  它除了旧衣柜的
期刊
梅雨接连落下,生活开始  展露出肝脏般的砂质口感。  人们变作风里一口口独鸣的铃铛。  室内钟表的呢喃起伏,在雨季孤勇。  初春,有人死于煤气中毒。  老桥头突然活泼起来,鞭炮爆竹。  整日穿着拖鞋的妇人口齿绵绵,  新鲜地讨论着业已僵死的亲眷。  睡眠中的男人,吧咂着嘴,  货船与画舫次第出现,平滑地  钻入桥洞。大河曾妙手空空,  吞下过十七个小孩。抓过雏雀的手  會终身出汗,拿不稳刀剑。  
期刊
夏初我尽可能驶离了东海岸  在飞翔的薄衣中  对一只海鸥推心置腹  再看它飞走  口袋有什么被语言喂养的碎东西  此刻成了一群熠熠的海豚  跃出梦境的每一下  都喂给了我嘴里的那颗星  再来一颗甜蜜的……  再来一声昂烈的……  我们总要选一个方向离开栏杆  那只看不见的鲸鱼  闭上眼能离它更近  它就那么巨大地浸在海里  想象自己是小身体  睡前伸手想摸到它  就松开了抓紧了一天的怯懦  我们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