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t_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在考场上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总是抓耳挠腮,感叹身边没有大事发生,也没有大英雄出現,成天所见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件和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不知道要怎么写。其实生活处处皆文章,平凡的小人物也有闪光的地方,他们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甚至有些是处于社会最低层,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又如杨绛笔下的老王,但在他们身上总有感动我们心灵的地方。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情、这样的小人物,如何很好的将他们写出来呢?
  一叶落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也可以“以小见大”,即通过记叙生活中的小事情,平凡中的小人物,视野中的小角度,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来揭示深刻的主旨,就能达到“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的效果。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小”是指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小角度;“大”的意思是指作品中体现大的情感、大的道理、大的主题、大的背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它往往取材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件,通过小角度切入,关注人物的一言一行,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和时代背景。
  根据“小”的内涵不同,记叙文“以小见大”写作方法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小事件落笔,以小见情,展示深沉的家国情怀
  所谓“以小见情”,即通过记叙身边平常的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抒发一种浓烈的情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亲情、友情,家国情,都是我们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情感。因为有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动、温馨和幸福,才会有这么多的牵挂、思念与不舍。或许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真挚的眼神……然而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却往往更能体现爱情、亲情、友情、家国情的伟大,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闪闪发光的金子。
  著名作家莫怀戚,选取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事情——散步,来表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突出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主题: 一个少年身背一位长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即尊老。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这种美德才让我们国家的人民的生活如此和谐美满。《散步》正是采用了“以小见大”中的“以小见情”的手法,通过家庭中的小故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进而升华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即家庭责任、民族责任和国家的重任”的家国情怀。
  又如,《守望春天》中的片段:
  “快看,新冒的小芽!”稚嫩的声音传入我的耳膜。循声望去,是一个小女孩,圆圆的大眼睛如水一样澄澈,红红的脸庞似熟透了的苹果。“看错了吧?”打趣归打趣,我还是凑了上去。“只是一片枯草啊!”我说。她不死心,划拉着覆在上面的杂草。突然,一丝嫩绿出现在我的眼前。果然是新生的芽!嫩嫩的,绿绿的,淹没在一片残败中。她一松手,便又找不见了。
  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在这漫长的寒冬,这一丝新绿是多么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啊!它给了我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难道不应以这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建设中吗?我心中的那份沮丧和压抑荡然无存。
  作者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卑微的新芽作为写作对象,对新芽进行了细腻的描摹。“嫩嫩的”“绿绿的”,两个叠词的使用,生动地写出了新芽的形态。文章也是运用“以小见大”中的“以小见情”的手法,真切地传达出“我”内心的深刻体悟——“它给了我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难道不应以这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建设中吗?”
  不论是知名作家,还是无名学子,他们都通过“以小见情“给读者留下了感人的篇章。的确,只要你留心,处处皆有情,篇篇是美文。
  “以小见情”写作的一般步骤:
  (1)选定能够揭示某种道理、表达内心某种情感的事物,如,一片雪花、一株小草、一缕阳光……它们常常会在某一刹那给自己带来异样的感觉;
  (2)抓住这瞬间的感受,在头脑中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联想构思成“以小见情”的一篇文章;
  (3)在叙述和描写时,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创设特定的情境,使描写的事物和所表达的情感或道理有机衔接起来。
  现以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为例加以解读: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是如何通过“以小见情”写出满分作文的:
  2019的色彩
  北京一考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看着笔记本上同学的那句毕业赠言,我忽然踌躇起来,仿佛高考变成了厚障壁向我倾覆而来。尽管我准备得很充分,可我却偏生了一分祈求,便多了几分不安。所以在妈妈说要去买高考穿的衣服时,一向不爱逛街的我,很顺从地跟她出了门。
  可进到服装店,妈妈却直奔红色的衣服。妈妈,我是高考呀,只要衣服上不带金属就可以,不必让我和新娘撞色呀!
  可红色却是妈妈的执念。她说红色是热情张扬、充满斗志的!今年就适合红色!
  我看着妈妈,我知道她说得对。
   2019年,我们怀着赤诚的心庆祝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和祖国七十周年华诞,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听胜利的歌声响彻四方,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更听闻,面对美国的挑衅,国家霸气回应“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是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热血和不屈服,是中国的气魄与胸襟。无论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我们心中的那团火依旧在熊熊燃烧。   红色,如朝阳般热烈蓬勃,不仅蕴蓄着母亲的温暖,更象征着祖国的强大。
  2019年,大國外交开启新的征程,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盛大召开;5G商用呼之欲出,开启互联网新时代;嫦娥五号发射,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巡视的伟大构想,探索未知的浩瀚宇宙……回首过往,将苦涩融进昨日的犁铧;立足今日,我们点燃新的希望,以教育展望民族的未来,将中国的科技崛起融入企业的灵魂。
  但我又觉得,2019,绝不仅仅是红色这么简单。2019年,中国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9年是橙色的,我们看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幸福;2019年是绿色的,全国荒漠化土地锐减,盎然生机在神州大地上蔓延;2019年是蓝色的,阳光驱散了阴暗的雾霾,蔚蓝的天空拨开了云层,空气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是黄色的,沉稳庄重,威震天下,大国外交开放共享机遇……
  百年来风风雨雨,无数中华儿女共同走过,一路荆棘坎坷,一路涕泗欢笑,如汤普森所说“在人生的泪雨中升起的彩虹最美丽”。
  最后,我拿着妈妈买的和自己挑的各色衣服走出了服装店。我知道,于我于家于国,2019年注定是多姿多彩的一年。
  2019年高考北京卷要求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宽泛,要写的内容很多,聪明的考生选择从“迎考的心情到买红色的高考衣服”这件小事切入——开篇妈妈陪“我”买衣服,而后借“衣服的色彩”通过记叙的笔调联想,写出了自己对2019年的色彩的认识和理解,结尾又借“我”拿着妈妈给“我”买的各色衣服拓展,深情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的赞美和讴歌,表达自然妥帖,没有矫饰,没有强加,将爱国情怀寄寓生活小事中。这篇运用“以小见大”中的“以小见情”写作方法的记叙文,深得阅卷老师的赏识,最终被评为满分作文。
  二、从小人物着墨,以小见德,彰显可贵的精神品格
  所谓“以小见德”,即通过记叙身边一位小人物(或平常的一件小事或一件物品),来歌颂一种崇高的美德。
  “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比如,朝夕相处的亲人、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小商小贩。他们没有伟大的事业、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语言,他们平凡得像路面上的一粒石子,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可贵的精神品格。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为有了互帮互助,人群中站起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因为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昂首挺胸,邪恶被镇压了,弱小善良得以保护……道德,让我们的行为、生活变得规范;让我们的社会、世界变得和谐美满。渗透在生活点点滴滴中的美德常常感动、温暖着许许多多渴望的心灵。
  如,《爷爷的癖好》一文叙述了爷爷的三个癖好:总喜欢购买本地的产品,说是可以减少在产品运输时产生的CO2;几乎很少购买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说是家畜的饲养,肉类的生存、包装、运输和烹饪会比植物性食物消耗多得多的能量;坚决不用一次性用品,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三个生活中的小癖好,却让一个“固执得可爱”的环保大使的感人形象赫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又如,《生活细节:拷问我们的公德心》摄取了一系列的生活小镜头:马路“甜屎”——口香糖多了,马路边上的井盖却不翼而飞了;装满垃圾的塑料袋从天而降;候车室里烟雾缭绕……然后展开议论:这些人缺乏公德心,而一个人是否有公德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还能反映出我们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借助“以小见德”,能让读者从日常生活小事、细节中感受到美德的魅力,也能让读者体会到缺德真的令人讨厌。
  “以小见德”写作的一般步骤:
  (1)选定凡人小事,写小人物,从小角度发掘题材;
  (2)捕捉寻常细节,或截取一个片段、或捕捉一个瞬间、或定格一幅画面,通过细致的描写,传神的表现人物的特征;
  (3)挖掘出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特殊内在联系,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现以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为例加以解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是如何通过“以小见德”写出满分作文的:
  插满花的咸菜罐子
  江苏一考生
  奶奶顶爱腌咸菜。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咸菜罐子,奶奶的是一个灰扑扑的陶罐。用了好些年,把柄处已经被磨亮了。
  奶奶常腌些时蔬。小时候回老家,揭开陶罐盖子,总能获得一些惊喜:橙的胡罗布丁,白的蒜头,青的小尖椒,浅棕的荠菜疙瘩,还有黒黢黢的甜菜,它们总是被码得整整齐齐,就像奶奶过日子的方式,什么季节腌什么菜,一丝不苟的。
  要是碰上我大喊“饿了饿了”,这罐子便要大显神通了。那时,奶奶会煲一碗白面,而后一脸神秘地从罐子里舀出一勺咸菜——有时候是萝卜丁,有时候是甜菜丝——淋在白面上,我顶爱吃。萝卜丁吃起来脆脆的,而甜菜闻起来像是梅干菜,又像是老蜜饯,我对这味道上了瘾。白面就白面,但淋了咸菜的白面却拥有了独特的味道,包含着奶奶对我的爱,所以那时我总对这罐子抱有憧憬,期待奶奶舀出一勺又一勺不重样的味道。
  梅子熟透的时候,奶奶也会腌点梅子给我们解馋。先煮梅,看着青梅在罐子里上下翻腾。而后,奶奶便将装有梅子的罐子放在角落里静置。每当我好奇地想揭开盖子一探究竟时,奶奶总会及时拉住我说:“别动,罐子在用魔法给你腌梅子呢!”这时候,光是想想那甘草糖水浸泡过的汁水,甜咸适中无比可口的梅子,口水便再也止不住了。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罐子真的有魔法,这魔法是奶奶赋予的。是这魔法,让奶奶腌出了美味,不同于我在市场上买到的含有各种色素的添加剂的食物。多少年里,这罐子在角落里施展着魔法,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个容器,它还发酵了爱。
  在后来奶奶不能吃咸菜的岁月里,罐子依旧陪着奶奶,奶奶常常抱着它,嘴里念叨着:“没咸菜了。明天吃什么。”这不是发问,而是生存焦虑的步步紧逼让她想起了饥荒时代。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要护住那个能救命的咸菜罐子。
  于是,奶奶经常趁着我们不注意,偷偷吃一点自己腌制的咸菜。小咸鱼咸得发苦,嚼完后嘴发干,可奶奶不在乎。她要把这罐子里装的过去的苦,一点点吃下去。它湮灭了酸,淡化了涩,陪衬了苦,点睛了甜,让奶奶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而今,奶奶的咸菜罐子,被我们插满了花。当清水与 花香充盈着咸菜罐子,我想,奶奶的苦,或许会淡了吧。
  这篇记叙文,小人物——奶奶、小物品——咸菜罐子,都很平凡,但是作者正是运用“以小见大”中的“以小见德”的写作方法,将平凡写出了不平凡。考生借老物品“咸菜罐子”,将经历特殊年代的奶奶的内心感受一笔笔勾勒了出来——生活本身如同咸菜罐子融五味,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不能少,用坚毅和乐观的品质面对酸甜苦辣咸调和出来的人生,亦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考生不仅扣题准确深刻,而且通过叙述和描写让奶奶坚毅品格的动人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人物身上的美德所迸发出来的感人魅力。
  三、从小角度入手,以小见理,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所谓“以小见理”,即根据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从小的角度切入,选择小事件、小事物、小场景,将其置入大的背景之下,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大道理。
  俗话常说:“事儿虽小,理儿却大。”的确,有些事情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写作时,选择那些生活中的小事情进行叙述,从而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意义,常易打动人心。值得注意的是,对事件的叙述不是最终目的,要重点写出引出道理的情节,注意叙述与议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和道理才是文章的重心。席慕蓉在《贝壳》里,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里的生命虽短暂,却活得一丝不苟,与贝壳里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人的生命更长,更有优越性,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如,《蝉》一文写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噪了一个夏天,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地活着。《遭抢劫者的日记》里写的是这样的故事。有一天一个人遭到抢劫,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让我心存感激——首先,我以前从未被抢;其次,他们虽然抢了我的皮包,却未抢走我的生命;第三,他们纵然抢了皮包,里面却没有很多钱;还有第四,是我被抢,不是我抢别人。小作者由这则日记引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人生之路难免有风风雨雨,在风雨面前应心存感激,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坚信风雨之后必定有彩虹……
  一个小小的生命,一篇短短的日记……所选的事情都不大,所写出的启示却发人深思,引人遐想,都可以告诉我们人生的大道理,给我们启示,给我们指导,就是运用了“以小见理”的写法,使读者从你的作品中获得更大的人生启迪。
  “以小见理”写作的一般步骤:
  (1)从选定的小事情、小场景切入,进行叙述描写;
  (2)将小事情、小场景置入大的背景之下;
  (3)注意叙述与议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和道理。
  现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III作文题为例加以解读: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看2019年高考全国卷III优秀作文:
  “最后一课”变奏曲
  贵州一考生
  A君出生于教育世家。祖父、父亲和他都是高中语文老师,都经历过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们从A君祖孙最后一节课的演变中,可以看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感受到A君祖孙仨的爱国情怀和他们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与牺牲。
  一
  1979年的一天,A君祖父走上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的讲台,对教室里38名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说完,教室里安静下来,只留下学生翻书的声音。
  A君祖父是某民办中学教师。1978年丧妻,1979年他承包了全家五口人的责任地。前几天几个学生家长帮着他家插秧。这不,一小时前A君祖父还在地里干活,上课前他才赶到学校。
  这时,A君祖父的心里惶恐不安。在他的备课教案中,还有好多内容来不及带学生复习,可是高考已匆匆到来,他不得不结束这最后一节课。他感觉对不起在座的学生,对不起那些帮助过他的家长。三年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A君祖父的心里,有许多遗憾、许多无奈。
  下课的铃声响了,A君祖父的眼泪夺眶而出,几个学生扶着他回到了办公室。
  二
  1999年的一天,A君父亲走上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的讲台,对教室里的78名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说完,教室里安静下来,只留下学生翻书的声音。
  A君父亲是某縣城公办中学语文教师,每年都带毕业班,班级升学率颇高,在学生和家长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不,教室内座无虚席,黑压压一片。
  A君父亲也有很多遗憾和无奈。就说现在的这个班吧,上个学期,有几个学生不上晚自习,深夜泡网吧。A君父亲每天晚上奔走在几个网吧之间找学生,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就在这期间,他被查出患了肺癌,但他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下课的铃声响了,A君父亲突然晕倒,救护车将他送去医院……
  三
  2019年的一天,A君走上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的讲台,眼中充满了骄傲和自信。面对教室的42名学生,他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说完,教室里安静下来,只留下学生翻书的声音。
  A君是某省级示范高中的语文教师。这是他从教以来带的第二个毕业班。三年前,他的期待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全省文科第一名就出在他的班上。
  他默默地看着教室里的学生,清点着代为保管的一台台智能手机,抑制不住内心的期待与喜悦……
  下课铃声响了,师生沉浸在期待与喜悦之中。
  作文题漫画中的文字,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句,考生选取“A君祖孙仨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所展现出来的‘师生情’”这一小角度入手行文,通过画面描述,分别展示出:祖父的惶恐不安,表现出他的责任和担当;父亲的遗憾与无奈,表现出他的奉献和牺牲;A君的自豪和喜悦,表现出他的坦诚和乐观。这三个画面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讴歌了A君祖孙仨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共同揭示了A君祖孙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对学生寄予期盼与祝福的鲜明主旨——从祖孙三代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看师者之大,达到了“以小见理”的写作目的。
  总之,“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等“以小见大”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章主题变得更重大、深刻;也可以使文章的构思更新颖、独到、巧妙,可增添文章不少亮点,吸引读者的眼球,打动读者的心。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生活中的贝壳、珍珠散落在你脚下,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它们联成一串美丽的项链。确实,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滴水里见阳光。只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深入开掘,就能够挖掘出蕴涵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从平凡中显不平凡。同时,善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见路旁的行道树,想到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者;看见蚂蚁搬家,想到团结就是力量;看见了美工刀、剪刀,想到做人要严谨……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文章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平淡到有奇,就能以小见情、见德、见理,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使我们的文章出奇、出新、出彩。
  [作者通联:福州市闽清一中]
其他文献
我和丈夫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年,海蒂姑姑突然来访,和我们一起过夏天。那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  海蒂姑姑就是从佛罗里达州来到我们这里的。她戴着一顶天蓝色的无边女帽。“这颜色与我的白头发正相配。”她
期刊
“在市场角落上我遇到一双眼睛/那奇异的凝眸在梦想什么//啊雨后巴黎的心在扑扑跳动/下了这么多雨她还觉得快乐吗//小溪泉水中间多少花枝/逝去了更无一点颜色//我永远望见那昂丹的长堤/和神女躞蹀的帕尔姆人行道//黄昏的淡漠者和辚辚车辆/夜色的面纱和无数惊险奇遇//人们朝三一教堂走过几步/这犹豫时刻众人纷纷离去//在圣拉萨尔火车站的尘嚣中间/为什么这双邂逅的眼睛会流泪呢//啊巴黎巴黎你不再歌唱/你侧过头
期刊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自使用以来,颇获赞誉,但亦有指责之声。不少教师认为“学习提示”这一栏目是画蛇添足。深究其根由,主要是“学习提示”将文本包蕴的情感主旨直接呈现给了学生。“谜底”的呈现让那些靠“解读文本”上课的老师没有了“看家本领”。其实这类老师不懂得一个道理:从学科属性来说,文本“怎样讲的”远比“讲了什么”更为重要。而“学习提示”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超越文本分析过分关注情感、思想、主旨
期刊
《范进中举》节选自经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儒林外史》的代表名篇,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作者吴敬梓通过记叙穷困潦倒的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喜极而疯一事,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狂的形象,描写了丈人胡屠户为代表的诸多人物极其鲜明的变化,揭示了科举制下的人情世态。   《范进中举》存在于语文教材的历史比较悠久,是极具生命力的经典名篇。早在民国时期
期刊
生命的驿站  离开生命的驿站  季节的风剔透低矮的黄昏  原本的花季早已逝去  心灵的雨季却如期而至  让所有的流浪成为一种坚强  被时间风化的铮铮诺言  没有了最初的豪情  而手指间滑落的忧伤  却在黑夜来临时再次逼近  让曾经的呓语变得厚重起来  打开向阳的窗户  霜花朦胧了远眺的视线  原本的诗句多了几分生涩  仿佛久违的情怀  在梦的边缘被一场雪覆盖  [作者通联:新疆五家渠市北海东街军垦
期刊
诗歌批判现实有着古老的文学传统,从诗经、汉乐府时代就开始了,一路走来,不断创新,成了文学的急先锋。当下,面对日益残酷的现实,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许多诗人失去了批判能力和批判勇气,沉湎于小情调、小感悟、小技巧之中。伟大时代呼唤伟大诗人,有批判精神的诗人不一定能伟大,但无批判精神的诗人一定不会伟大。诗人不是导师,但可以为时代留下确凿的证词。不过,诗人的证词是艺术的,艺术地再现,艺术地批判。诗人刘川面对
期刊
长久以来,王维《山居秋暝》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它既是王维五律山水诗的代表作,更体现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度成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对这首典范诗作的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山居秋暝》除了具备一般山水诗的描山绘水、情景交融、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等特点外,还涉及诗画一体,理想社会图景,王维独特人格、佛禅心境,禅意、诗情、画意的合一,佛教对诗歌的影响,王维对山水诗发展的贡献及其
期刊
早上9点到岗,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就是所谓的996工作制。有程序员在世界级的代码仓库Github上建立项目,表达对996工作制的不满。短短几天内,该项目获得大量程序员的关注和支持。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对996工作制作出反应,996正在从行业潜规则成为人们可以脱口而出的话题。一时间996工作制火了,996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马云首先发声表示,996是福报,并反问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怎
期刊
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傍杯启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松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
期刊
“在这幢大屋——/从老鼠/它们熟知暗渠,/到鸽子/它们一无所知——/我住在那里常有假想。∥回家晚了,/想掏钥匙/打开房子/当我摸遍全身掏钥匙/才发觉我需要钥匙/始能走进自己的房子。∥是有点饿了,/用我的手/吃一只鸡/当我吃那只鸡/才发觉我吃着的/是一只冰冷的死鸡。∥然后我低头弯腰,/脱掉鞋子/当我脱鞋才发觉/我们需要低头弯腰/如果我们想/脱掉鞋子。∥我平直躺着,/抽一根烟,/然后在黑暗中肯定/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