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只重视课文的学习,这影响了学生积累语言和开阔视野。新课程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出现了“阅读链接”这样一个新栏目,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内外结合的大阅读观。它改变了教学中唯教材论的狭隘观念,改变了阅读教学中以课教课的封闭行为,也改变了学生孤立单一、缺乏联系与整合的阅读方式。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料,实现其与文本阅读的有效链接,使阅读教学从过度预设、封闭和垄断转向生成、开放和整合的一种飞跃,使课堂开放而有活力,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二、“阅读链接”中一些问题的认识
1、不可喧宾夺主。教材的科学性、审美性,是学生成长的精美食粮,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只有把握好教材这个“例子”,才能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课外阅读链接在用于帮助理解课文时,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千万不可以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
2、抓住切入点。链接,并不代表无止境的延伸。“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链接的基点是课文,链接的时空也是课文。阅读链接应该寻找文本的切入点,适度适量对教材进行补充,争取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实现扎扎实实的链接。
3、不是越多越好。课外阅读链接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公开课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
三、有效性“阅读链接”的应用策略
语文的课外阅读材料很丰富,与教材内容相比,哪些阅读材料更有利于实现该课时、该单元、该年段的课程标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能准确判断;其次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整合,没有拿来就可以用的材料,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增、删、并、调,去粗存精,使其与教材有机结合。阅读资源的选择还要基于教材缺陷的补充,或激发兴趣,铺垫感情;或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或辅助理解,引发思考;或拓宽视野,或学法迁移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然后围绕目标去开发、筛选有价值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服务于课堂。
(一)同类比较 拓宽阅读外延
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必须重视语文的外延,课内即是课外。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选择与教材同题材的阅读内容,找准对比点,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
如学习六上《山雨》一课,我在课文导入时补充朱自清《春》中雨的片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这是怎样的雨?学生感受到春雨的安详宁静。再追问,你还读过其他的雨吗?学生举了磅礴的雷雨、带着寒意和萧瑟的秋雨等,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对比厚,再让学生投入新课文的初读,体会《山雨》又是怎样的雨呢?这样由朱自清的文章引入课文的学习,既是对课外阅读的拓展,又创设了情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而且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一开始,学生就比较投入。
五下《金钱的魔力》学习中,学生找出描写托德的笑,经过朗读体会,学生看到了一种极其丑陋的见钱眼开的嘴脸。我出示了《红楼梦》里各种人物的一组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笑。这个环节重点抓住托德的“笑”来品鬼相,悟鬼品。通过各式各样的笑的对比,一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托德的笑究竟是怎样的难看,从而从这恶心的笑走进托德丑陋的灵魂与内心。二则让让学生深入明白作品的言说形式,形象理解马克吐温笔下的托德的“笑”的文学魅力,精彩至极,积累了语言。
还可以与原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以实现培养学生较敏锐的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五下《晏子使楚》一文,补充文言文:“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和教材白话文的对照,学生悟出了文言文的简炼、精确,白话文的生动、形象。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作品有其内在的联系性,通过比较阅读更有利于把握本文的特点。这样的同类题材的比较。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些课文进行比较鉴赏探究,在比较中找出同与异。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领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不同写法,都可以很好的传情达意。在比较阅读中鉴赏探究,比出了特色,比出了广度,比出了深度。随着学生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量增加,同时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分析解读文章的能力。
(二)阅读原著,以一带多
教材中不乏名家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六上《最后一头战象》,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我引入作者沈石溪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然后推荐学生阅读《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虎女蒲公英》,并告诉学生:“从中,你们可以深刻了解他的这句话的涵义。”这样的适当拓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再如教学《草船借箭》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教学《景阳冈》可以推荐《水浒》,这样以一篇带多篇,以一文带一书,打通课内与课外的渠道。使学生走出狭小的教材阅读圈,徜徉于广阔的文学艺术殿堂。
“大语文”理念下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可玩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帮学生积累语言,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适时补充,提升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对重点文本深入地敲打、感悟、反思,突破难点,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者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五下课文《晏子使楚》时,补充《胯下受辱》的故事,激发学生思辨:“钻‘狗洞’和钻跨对晏子和韩信都是一种侮辱。既然韩信钻了,晏子完全可以不让两国冲突选择钻狗洞。”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两者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在思辩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情操。通过阅读材料的补充,解决教学的难点,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胯下受辱》这个故事,认识了能屈能伸的韩信。六上《怀念母亲》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悔恨时,补充作者其他作品中的两个片段:“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通过这两个片段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离开母亲的那份终天之恨。
在阅读教学中,处处需要这种“桥梁”来丰富内容嫁接主题,如同燧石,在敲打中愈发熠熠生辉。所以,链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让封闭的课堂有深度、有广度,烧旺学生的思维之火,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阅读资料的链接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学生的生命体验。链接拓展要适时、适度、适量,因文而异,丰富多样,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理解课文服务,为提升文本价值服务,为充实文本内容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让我们的阅读链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浙江】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只重视课文的学习,这影响了学生积累语言和开阔视野。新课程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出现了“阅读链接”这样一个新栏目,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内外结合的大阅读观。它改变了教学中唯教材论的狭隘观念,改变了阅读教学中以课教课的封闭行为,也改变了学生孤立单一、缺乏联系与整合的阅读方式。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料,实现其与文本阅读的有效链接,使阅读教学从过度预设、封闭和垄断转向生成、开放和整合的一种飞跃,使课堂开放而有活力,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二、“阅读链接”中一些问题的认识
1、不可喧宾夺主。教材的科学性、审美性,是学生成长的精美食粮,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只有把握好教材这个“例子”,才能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课外阅读链接在用于帮助理解课文时,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千万不可以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
2、抓住切入点。链接,并不代表无止境的延伸。“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链接的基点是课文,链接的时空也是课文。阅读链接应该寻找文本的切入点,适度适量对教材进行补充,争取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实现扎扎实实的链接。
3、不是越多越好。课外阅读链接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公开课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
三、有效性“阅读链接”的应用策略
语文的课外阅读材料很丰富,与教材内容相比,哪些阅读材料更有利于实现该课时、该单元、该年段的课程标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能准确判断;其次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整合,没有拿来就可以用的材料,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增、删、并、调,去粗存精,使其与教材有机结合。阅读资源的选择还要基于教材缺陷的补充,或激发兴趣,铺垫感情;或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或辅助理解,引发思考;或拓宽视野,或学法迁移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然后围绕目标去开发、筛选有价值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服务于课堂。
(一)同类比较 拓宽阅读外延
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必须重视语文的外延,课内即是课外。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选择与教材同题材的阅读内容,找准对比点,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
如学习六上《山雨》一课,我在课文导入时补充朱自清《春》中雨的片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这是怎样的雨?学生感受到春雨的安详宁静。再追问,你还读过其他的雨吗?学生举了磅礴的雷雨、带着寒意和萧瑟的秋雨等,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对比厚,再让学生投入新课文的初读,体会《山雨》又是怎样的雨呢?这样由朱自清的文章引入课文的学习,既是对课外阅读的拓展,又创设了情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而且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一开始,学生就比较投入。
五下《金钱的魔力》学习中,学生找出描写托德的笑,经过朗读体会,学生看到了一种极其丑陋的见钱眼开的嘴脸。我出示了《红楼梦》里各种人物的一组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笑。这个环节重点抓住托德的“笑”来品鬼相,悟鬼品。通过各式各样的笑的对比,一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托德的笑究竟是怎样的难看,从而从这恶心的笑走进托德丑陋的灵魂与内心。二则让让学生深入明白作品的言说形式,形象理解马克吐温笔下的托德的“笑”的文学魅力,精彩至极,积累了语言。
还可以与原著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以实现培养学生较敏锐的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五下《晏子使楚》一文,补充文言文:“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和教材白话文的对照,学生悟出了文言文的简炼、精确,白话文的生动、形象。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许多作品有其内在的联系性,通过比较阅读更有利于把握本文的特点。这样的同类题材的比较。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些课文进行比较鉴赏探究,在比较中找出同与异。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领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不同写法,都可以很好的传情达意。在比较阅读中鉴赏探究,比出了特色,比出了广度,比出了深度。随着学生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量增加,同时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分析解读文章的能力。
(二)阅读原著,以一带多
教材中不乏名家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六上《最后一头战象》,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我引入作者沈石溪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然后推荐学生阅读《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虎女蒲公英》,并告诉学生:“从中,你们可以深刻了解他的这句话的涵义。”这样的适当拓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再如教学《草船借箭》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教学《景阳冈》可以推荐《水浒》,这样以一篇带多篇,以一文带一书,打通课内与课外的渠道。使学生走出狭小的教材阅读圈,徜徉于广阔的文学艺术殿堂。
“大语文”理念下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可玩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帮学生积累语言,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适时补充,提升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对重点文本深入地敲打、感悟、反思,突破难点,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者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五下课文《晏子使楚》时,补充《胯下受辱》的故事,激发学生思辨:“钻‘狗洞’和钻跨对晏子和韩信都是一种侮辱。既然韩信钻了,晏子完全可以不让两国冲突选择钻狗洞。”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两者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在思辩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情操。通过阅读材料的补充,解决教学的难点,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胯下受辱》这个故事,认识了能屈能伸的韩信。六上《怀念母亲》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悔恨时,补充作者其他作品中的两个片段:“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通过这两个片段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离开母亲的那份终天之恨。
在阅读教学中,处处需要这种“桥梁”来丰富内容嫁接主题,如同燧石,在敲打中愈发熠熠生辉。所以,链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让封闭的课堂有深度、有广度,烧旺学生的思维之火,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阅读资料的链接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学生的生命体验。链接拓展要适时、适度、适量,因文而异,丰富多样,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理解课文服务,为提升文本价值服务,为充实文本内容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让我们的阅读链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