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品杜华的创作,有优雅精致的坦培拉宋画,有挥洒绚烂的彩墨新荷,也有雅致脱俗的水墨印象。正好印证了她的理念——求新求变,但无论绘画风格出现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默默的坚守,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之梦植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丛林中。
早在90年代,杜华就曾相继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举办个展,获得广泛好评。90年代中期,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前往法国埃克斯国家艺术学院深造。欧洲自由的艺术气息让这位中国艺术家如鱼得水,她如痴如醉地穿梭于欧洲大大小小的艺术馆、博物馆,见识到不同种类、不同材质、不同技法的艺术创作。也正是在这个骱段,杜华接触并爱上了坦培拉。
归国后,杜华在中央美术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跟随张元教授研究综合材料,巧妙地将坦培拉技法运用到花鸟画创作中。追溯坦培拉的产生在欧洲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已见坦培拉雏形,文艺复兴是坦培拉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坦培拉,也称之为古典油画。杜华感慨这项古老技法的历史悠久,并深深的沉醉于坦培拉柔和、自然的悦目光泽中。
杜华一直有自己的坚守,材料研究只是表象,她始终认为画面应该表现中华民族的气质。因为宋画中古朴典雅的精神气韵一直是杜华陶醉的情结,于是,杜华开始大胆的创作,用钟爱的坦培拉重绘宋代花鸟。两个古老文明在她笔下悄然相遇,丝毫不会冲突,甚是和谐。因为坦培拉颜料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适于精细描绘,宋代花鸟的静谧雅致经过坦培拉丝绸般效果的修饰,显得愈发庄重和贵气。
杜华想用作品告诉我们,中国宋画传统美学里的高贵典雅的气质,结合坦培拉特有的技法,会让作品熠熠生辉。所以,在她的“如梦令”系列绘画里,我们会看到两只白头鹎栖于枝头,一只低头梳理羽毛,一只抬头遥望,小竹树枝,青翠嫩绿;或一曲清溪,莲叶点点,鸳鸯戏水,其乐融融;再或果实累累,一枝残叶,黄鸸悠哉,羽毛光泽。如若远观而不近看,定会觉得这树这竹是中国传统的双钩填彩,这鸟这鸸是淡彩晕染、毫笔绒羽。其实若是细细品来,便会发现,坦培拉的光亮消解了宋画的线性笔触,近看线性结构似有若无;宋代花鸟的沉着古朴的色调经过坦培拉的演绎,变得亮丽透明;杜华的系列创作似『缶摹又有再造,虚实间别有一番风昧。杜华还会将中国书法题跋穿插在坦培拉演绎的宋代花鸟间,真、草、隶、篆皆可入画,从中足可看出她深厚的文化传统修养和苦练的基本功底。
杜华走出国门,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艺术精彩。但是她并没有只唯西方独尊,而是吸收外来滋养,融汇中国传统的精华。在她的不离不弃中,她最终发现了宋代花鸟与坦培拉之间的天作之合。发现艺术的包容性,却有自己的坚守,这或许是对杜华坦培拉宋代花鸟的最好诠释。
墨香坚守
对于一个善于挑战的人来说,一成不变太过枯燥,勇于创新才是一生不停的追求,亦如杜华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几十年的绘画生涯,我学习过传统的中国画,也探索过西方色彩与技法,画过水墨,也研究过古典油画,尝试过综合材料,也做过雕塑、装置,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过民族文化的魅力,去过文艺复兴的圣地,也探访过南极冰封之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中西文化的纷繁复杂、璀璨交织,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开阔,视野变得更加宏大,开始用大文化的视野与理念去思考艺术、看待创作。”
杜华将视觉经验和创作体验视为财富,但是她并没有被大干世界的纷纷扰扰迷离了双眼,在经历了各种艺术创作的探索后,她决定回归水与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境界。如果说杜华的“如梦令”系列用西方坦培拉技法描绘宋代花鸟的话,那么,她后来进行的彩墨和水墨创作则脱离了西方的显性影响,更加偏向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升华。追寻水墨的过程也是杜华逐渐忘记过去,回归“心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杜华创作的每一幅彩墨作品和水墨作品,都是艺术思路日臻完善的见证。
首先,杜华的彩墨花鸟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明快、鲜艳,虽然不再使用西方的色彩原料和技法,依旧能够看到西方缤纷色彩转化为彩墨浓妆淡彩总相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清荷”系列是杜华彩墨的主题,之所以选择清荷,一者因为荷花为济南市花;二者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是杜华一直推崇的。她笔下的《清荷》一反常态画法,自成一格。无论是彩破墨,墨破彩,还是墨破墨,彩破彩,绝不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而是根据画面需要,时而泼彩似泄,时而惜墨如金,墨彩相融,主次兼顾,让人透过画面在恍惚之间似乎感受到了张大千的泼彩、齐白石的泼墨,还有林风眠的中西合璧……无论是泼彩、还是泼墨,她都能大处着笔,悉心收拾,畅快淋漓。再读一下“清荷”系列的名称,《碧荷生幽泉》《残香随暮雨》《斜阳欲暝彩云深》《新荷初放晓风凉》《凌波初动锦香浮》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她的诗情画意。
映日荷花、清潭碧水、墨叶交映,是杜华试图在纷扰繁杂社会里构建的世外桃源的偏安一隅。作家苏葵对她有这样的评价:“她其实内心是非常孤傲的,虽然她做人特别谦虚,谦虚到令我们身边很多朋友都特别敬佩的地步,她非常的低调,非常的谦和,但是我觉得她有一颗高傲的心,这颗高傲的心就像莲花一样非常的纯净。这个高是一种精神境界的高,是一种富有禅意的、有着超凡脱俗的那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所以我觉得荷跟她的气质是非常相通的。”也正是有这种追求超凡脱俗的勇气,杜华无论是在美术馆管理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勇于开拓思路,大胆创新。
彩墨作为杜华回归水墨本质的一个阶段,但她仍然觉得不够纯粹。在近来的系列“印象水墨”创作中,她将水墨中最富中国笔墨精神的墨色、线条、墨域进行提纯,把每一项元素都锤炼到极致。这种简化和破坏保留着对水墨精粹的考究,同时还谋求符合某种现代艺术的构成图式。观看杜华的“印象水墨”系列,画面中更多的呈现了黑白两色的氤氲跳跃,少有斑斓色彩的点缀;画面中偶尔穿插线条粗细深浅不定,有若无若现的韵律之美;杜华抛开传统程式的束缚,在寻求最大自由度的同时,放大了任何可能性。她的创作在挥毫大写意的那一刻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物象,而是心中的那份激情。
“水云间”系列是杜华在水墨探索中试验的另一种画法,留白为天,黑色笔墨为底,中间水域是杜华笔触任性游走的线条拥簇,荷花这一意象仍然出现,只是它不再是泼墨泼彩的肆意生长,而变成了几笔简单的荷瓣、莲蓬或者云朵。线条、墨块,这些中国画里最基本的元素承载了最纯粹的精神内涵,理性的线条与感性的墨色在杜华的作品里吸引、碰撞、爆发。杜华的画在此时已经超越出固定的物质形态外貌,成为一种意象水墨,也正是在这种“似与不似之间”,她表达的生命四溢着激情与活力。诚如她自己对生命的感晤:“画中寄寓着自己对纯净世界的想往和对生命的咏叹,着重表现生命的色彩和节奏,尽显水墨之韵和诗意之美,形成自由开放的水墨泼彩新形态。”
面对这样一个勇于挑战的艺术家,我问:“接下来会有新的创作尝试吗?”不出所料,杜华翻开手机,给我看了她去南极考察的照片,南极的冰封雪原是最好的山水题材。照片里的南极只有蓝天、白云雪域,纯净,圣洁,一望无际。纯粹的极简之地正好符合杜华对生命诗意的咏叹,新的创作欲望又开始在心中涌动,她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军。
刘大为对杜华的作品有“境如莲界”的评价,除了画面中时常出现的“清荷”主题外,杜华追求的朴素至纯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支英琦在“杜华水墨画展”序中曾用“真水无香”作喻,至纯之水无需强求它的香气,它俨然已经超脱为中国文化独有的境界。作为艺术家,远离纷扰,修美内心,所做艺术,无色无香,却明净清冽,斯人斯画,正合杜华。
从接触大干世界到回归传统和内心,杜华的作品经历了从坦培拉宋代花鸟画到彩墨,再到水墨的转变。西方绘画的影响因素从最初的坦培拉技法显性影响转变为缤纷色彩的隐形影响。最终,杜华在最传统的水墨演绎中,发现了中国绘画的传统与西方的抽象境界相融相契的地方。不得不说,无论哪一个阶段的绘画,都体现出杜华融汇东西的特点,这两种力量交织在画面中是开放与传统、浪漫与宁静的相生相惜。当代社会,提倡的是“笔墨当随时代”,但杜华更崇尚的是“笔墨当超越时代”,无论作品风格再怎么变化,不变的是她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默默坚守和永不停止的创作激情。
早在90年代,杜华就曾相继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举办个展,获得广泛好评。90年代中期,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前往法国埃克斯国家艺术学院深造。欧洲自由的艺术气息让这位中国艺术家如鱼得水,她如痴如醉地穿梭于欧洲大大小小的艺术馆、博物馆,见识到不同种类、不同材质、不同技法的艺术创作。也正是在这个骱段,杜华接触并爱上了坦培拉。
归国后,杜华在中央美术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跟随张元教授研究综合材料,巧妙地将坦培拉技法运用到花鸟画创作中。追溯坦培拉的产生在欧洲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已见坦培拉雏形,文艺复兴是坦培拉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坦培拉,也称之为古典油画。杜华感慨这项古老技法的历史悠久,并深深的沉醉于坦培拉柔和、自然的悦目光泽中。
杜华一直有自己的坚守,材料研究只是表象,她始终认为画面应该表现中华民族的气质。因为宋画中古朴典雅的精神气韵一直是杜华陶醉的情结,于是,杜华开始大胆的创作,用钟爱的坦培拉重绘宋代花鸟。两个古老文明在她笔下悄然相遇,丝毫不会冲突,甚是和谐。因为坦培拉颜料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适于精细描绘,宋代花鸟的静谧雅致经过坦培拉丝绸般效果的修饰,显得愈发庄重和贵气。
杜华想用作品告诉我们,中国宋画传统美学里的高贵典雅的气质,结合坦培拉特有的技法,会让作品熠熠生辉。所以,在她的“如梦令”系列绘画里,我们会看到两只白头鹎栖于枝头,一只低头梳理羽毛,一只抬头遥望,小竹树枝,青翠嫩绿;或一曲清溪,莲叶点点,鸳鸯戏水,其乐融融;再或果实累累,一枝残叶,黄鸸悠哉,羽毛光泽。如若远观而不近看,定会觉得这树这竹是中国传统的双钩填彩,这鸟这鸸是淡彩晕染、毫笔绒羽。其实若是细细品来,便会发现,坦培拉的光亮消解了宋画的线性笔触,近看线性结构似有若无;宋代花鸟的沉着古朴的色调经过坦培拉的演绎,变得亮丽透明;杜华的系列创作似『缶摹又有再造,虚实间别有一番风昧。杜华还会将中国书法题跋穿插在坦培拉演绎的宋代花鸟间,真、草、隶、篆皆可入画,从中足可看出她深厚的文化传统修养和苦练的基本功底。
杜华走出国门,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艺术精彩。但是她并没有只唯西方独尊,而是吸收外来滋养,融汇中国传统的精华。在她的不离不弃中,她最终发现了宋代花鸟与坦培拉之间的天作之合。发现艺术的包容性,却有自己的坚守,这或许是对杜华坦培拉宋代花鸟的最好诠释。
墨香坚守
对于一个善于挑战的人来说,一成不变太过枯燥,勇于创新才是一生不停的追求,亦如杜华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几十年的绘画生涯,我学习过传统的中国画,也探索过西方色彩与技法,画过水墨,也研究过古典油画,尝试过综合材料,也做过雕塑、装置,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过民族文化的魅力,去过文艺复兴的圣地,也探访过南极冰封之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中西文化的纷繁复杂、璀璨交织,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开阔,视野变得更加宏大,开始用大文化的视野与理念去思考艺术、看待创作。”
杜华将视觉经验和创作体验视为财富,但是她并没有被大干世界的纷纷扰扰迷离了双眼,在经历了各种艺术创作的探索后,她决定回归水与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境界。如果说杜华的“如梦令”系列用西方坦培拉技法描绘宋代花鸟的话,那么,她后来进行的彩墨和水墨创作则脱离了西方的显性影响,更加偏向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升华。追寻水墨的过程也是杜华逐渐忘记过去,回归“心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杜华创作的每一幅彩墨作品和水墨作品,都是艺术思路日臻完善的见证。
首先,杜华的彩墨花鸟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明快、鲜艳,虽然不再使用西方的色彩原料和技法,依旧能够看到西方缤纷色彩转化为彩墨浓妆淡彩总相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清荷”系列是杜华彩墨的主题,之所以选择清荷,一者因为荷花为济南市花;二者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是杜华一直推崇的。她笔下的《清荷》一反常态画法,自成一格。无论是彩破墨,墨破彩,还是墨破墨,彩破彩,绝不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而是根据画面需要,时而泼彩似泄,时而惜墨如金,墨彩相融,主次兼顾,让人透过画面在恍惚之间似乎感受到了张大千的泼彩、齐白石的泼墨,还有林风眠的中西合璧……无论是泼彩、还是泼墨,她都能大处着笔,悉心收拾,畅快淋漓。再读一下“清荷”系列的名称,《碧荷生幽泉》《残香随暮雨》《斜阳欲暝彩云深》《新荷初放晓风凉》《凌波初动锦香浮》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她的诗情画意。
映日荷花、清潭碧水、墨叶交映,是杜华试图在纷扰繁杂社会里构建的世外桃源的偏安一隅。作家苏葵对她有这样的评价:“她其实内心是非常孤傲的,虽然她做人特别谦虚,谦虚到令我们身边很多朋友都特别敬佩的地步,她非常的低调,非常的谦和,但是我觉得她有一颗高傲的心,这颗高傲的心就像莲花一样非常的纯净。这个高是一种精神境界的高,是一种富有禅意的、有着超凡脱俗的那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所以我觉得荷跟她的气质是非常相通的。”也正是有这种追求超凡脱俗的勇气,杜华无论是在美术馆管理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勇于开拓思路,大胆创新。
彩墨作为杜华回归水墨本质的一个阶段,但她仍然觉得不够纯粹。在近来的系列“印象水墨”创作中,她将水墨中最富中国笔墨精神的墨色、线条、墨域进行提纯,把每一项元素都锤炼到极致。这种简化和破坏保留着对水墨精粹的考究,同时还谋求符合某种现代艺术的构成图式。观看杜华的“印象水墨”系列,画面中更多的呈现了黑白两色的氤氲跳跃,少有斑斓色彩的点缀;画面中偶尔穿插线条粗细深浅不定,有若无若现的韵律之美;杜华抛开传统程式的束缚,在寻求最大自由度的同时,放大了任何可能性。她的创作在挥毫大写意的那一刻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物象,而是心中的那份激情。
“水云间”系列是杜华在水墨探索中试验的另一种画法,留白为天,黑色笔墨为底,中间水域是杜华笔触任性游走的线条拥簇,荷花这一意象仍然出现,只是它不再是泼墨泼彩的肆意生长,而变成了几笔简单的荷瓣、莲蓬或者云朵。线条、墨块,这些中国画里最基本的元素承载了最纯粹的精神内涵,理性的线条与感性的墨色在杜华的作品里吸引、碰撞、爆发。杜华的画在此时已经超越出固定的物质形态外貌,成为一种意象水墨,也正是在这种“似与不似之间”,她表达的生命四溢着激情与活力。诚如她自己对生命的感晤:“画中寄寓着自己对纯净世界的想往和对生命的咏叹,着重表现生命的色彩和节奏,尽显水墨之韵和诗意之美,形成自由开放的水墨泼彩新形态。”
面对这样一个勇于挑战的艺术家,我问:“接下来会有新的创作尝试吗?”不出所料,杜华翻开手机,给我看了她去南极考察的照片,南极的冰封雪原是最好的山水题材。照片里的南极只有蓝天、白云雪域,纯净,圣洁,一望无际。纯粹的极简之地正好符合杜华对生命诗意的咏叹,新的创作欲望又开始在心中涌动,她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军。
刘大为对杜华的作品有“境如莲界”的评价,除了画面中时常出现的“清荷”主题外,杜华追求的朴素至纯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支英琦在“杜华水墨画展”序中曾用“真水无香”作喻,至纯之水无需强求它的香气,它俨然已经超脱为中国文化独有的境界。作为艺术家,远离纷扰,修美内心,所做艺术,无色无香,却明净清冽,斯人斯画,正合杜华。
从接触大干世界到回归传统和内心,杜华的作品经历了从坦培拉宋代花鸟画到彩墨,再到水墨的转变。西方绘画的影响因素从最初的坦培拉技法显性影响转变为缤纷色彩的隐形影响。最终,杜华在最传统的水墨演绎中,发现了中国绘画的传统与西方的抽象境界相融相契的地方。不得不说,无论哪一个阶段的绘画,都体现出杜华融汇东西的特点,这两种力量交织在画面中是开放与传统、浪漫与宁静的相生相惜。当代社会,提倡的是“笔墨当随时代”,但杜华更崇尚的是“笔墨当超越时代”,无论作品风格再怎么变化,不变的是她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默默坚守和永不停止的创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