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法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在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三针法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方法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连续收治的拟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并预防性横结肠造口手术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针法横结肠造口组(35例)和传统横结肠造口组(35例)。三针法造口:首先自内侧切口皮肤上中1/3交汇处在距皮0.5 ~ 1.0 cm处7号丝线缝合一针,自切口外侧进针,内侧出针,连缝针带线穿过横结肠边缘处的系膜无血管区;然后在切口外侧皮肤中上1/3交汇处再缝合一针,内侧进针外侧出针,再由无血管区穿至对侧;最后在造口上下两端各将横结肠浆肌层与皮肤缝合一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造口手术操作时间以及术后相关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三针法造口组造口时间较传统造口明显缩短[(3.2 ± 1.3)min比(15.5 ± 3.4)min,P < 0.05],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皮炎和造口回缩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造口组[分别为5.7%(2/35)比34.3%(12/35),P = 0.007;8.6%(3/35)比31.4%(11/35),P = 0.036;0比17.1%(6/35),P = 0.025],而造口脱垂和造口旁疝发生率的差异两组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三针法预防性结横结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较传统横结肠造口方法更具操作优势,且可显著减少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研究重组4-1BB配体(recombinant 4-1BB ligand,r4-1BBL)作为佐剂对治疗性重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16,HPV16)蛋白疫苗(HPV16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4-1BBL胞外功能区进行密码子优化,并通过NdeⅠ和XhoⅠ酶切位点定向插入pET28a表达载体。将获得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
壳聚糖是一种有效的黏膜疫苗佐剂和递送载体,但因其水溶性差,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通过对壳聚糖进行不同的化学修饰可得到各类壳聚糖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不仅溶解性较好,而且保持了壳聚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免疫刺激活性等优势,为黏膜疫苗,尤其是经口、鼻途径递送的疫苗提供了新型候选佐剂和递送载体。此文对修饰壳聚糖的主要方法以及其衍生物在口鼻黏膜疫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目的建立轮状病毒疫苗污染事件中的外源因子猪圆环病毒1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1,PCV1)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的检测方法。方法培养感染PCV1的Vero细胞6 d后,通过定性PCR、定量PCR、电子显微镜(电镜)检查和原位杂交检测PCV1的复制与增殖。结果从感染PCV1的Vero细胞培养物提取的DNA,其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特异性条带;定量PC
期刊
期刊
此文介绍了登革热疫苗的特性、免疫原性、效果、保护作用持续时间、安全性、同时接种和成本效益以及WHO对登革热疫苗接种的意见。
目前成功的病毒性疫苗大多通过诱导广谱有效的中和抗体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因此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中和抗体检测的传统方法包括微量细胞病变效应抑制法、蚀斑减少试验等,均需进行活病毒操作。近年来,随着逆转录病毒载体和重组病毒表达技术的发展,假病毒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在新型疫苗研发、中和抗原表位鉴定、细胞嗜性研究、抗病毒药物筛选、中和抗体检测、基因治疗等方面。此
目的以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条件。方法以MDCK-siat7e细胞培养的起始氨浓度、乳酸浓度、渗透压和活细胞密度(viable cell density,VCD)为因子,以MDCK-siat7e细胞培养的72 h细胞比生长率、细胞活率、乳酸比生成率和氨比生成率为响应值,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来研究这些因子对MDCK-siat7e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在MDCK-siat7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病死率高的传染病。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抑制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但不能将其完全清除。研究显示,以痘病毒为载体,经过局部基因修饰后研制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具有较好安全性和一定免疫原性。此文对痘病毒载体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