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才告急调查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houk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软件外包业逐渐火热的趋势下,已经存在巨大人才缺口的中国IT行业,再次告急:2003年42.5万人才的缺口到2007年已经突破百万,尤其是软件人才。与此同时,包含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在内的高校学生,非官方统计的就业率仅为六成。巨大落差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谁该为此买单?
  河北某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小刘在投了几十份简历、参加了十几次面试后,终于在半年后找到了比较如意的工作。
  小刘还算是幸运的,是在“好找工作”的信息技术学院念了4年计算机本科,又有一大堆证件,什么会计证、教师证、英语四级证的。小刘大学同学有很多没有找到工作,而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工作没有着落的更是大有人在。
  “当家长为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敲锣打鼓庆祝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4年后他们的孩子还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会长于滨对此很有感触。
  “本以为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一定能找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现在我找的工作月收入只有800~900元,还不如高中毕业直接出来打工的同学。”应届毕业生小张表示,这与当初报考计算机类专业时的期望差距实在太大。
  
  高校教育离就业很远
  
  为了获取高校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看法的第一手资料,本报记者针对人大、南开、北京交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共68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怎么选择”的问题下,45%的学生选择了“本科毕业后继续选择职业IT培训”,30%的学生选择了“本科教育2~3年就足够”,只有25%的学生认为目前这种4年教育体制不错,或者希望学校在授课方法上进一步改变。
  被调查者对大学教育进行了打分,其中49%的打分在80分以上,22%的给了70分,其余为60分以下,最低的为40分。这个打分呈现出因为学校软硬件的差距而导致的差异性。从北方交大回收的问卷中,打分在80分以上的比例为55%,相比之下,河北经贸大学约1/3的学生打出了70分; 其次是60分和50分,各占1/4; 80分以上的不足17%。
  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大学教育的不满,一个原因就是高校教育离就业很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应届毕业生唐始达表示,到目前为止,学院六成的学生找到了工作,但是有些工资待遇并不理想,在佛山的同学甚至只能拿到800~900元。
  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主管学生事务的白老师介绍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40%~50%的同学继续读研,一些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又不愿意将就、打算年底考研的学生占了毕业生总人数的10%。在河北经贸大学,虽然考研的比例没有人民大学那么高,但是读研与就业的比例基本也在1∶3。
  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出于喜爱而报考计算机专业的仅占27%,有60%的人是出于“工作前景好、工资高”,还有13%因它是热门专业被调剂过来。报考志愿的懵懂与随大流,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果我们刚进大学,就有老师或者往届毕业生给我们上课,告诉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学习重点、应该注意的事项,可能我们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了”,山东大学的一个男生说。
  在这些学计算机的学生对新入学同学的忠告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培养社会经验和职业经验、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多寻找实践机会”。甚至有毕业生提出,大学第一年就不应该分专业,而是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去旁听,进行比较后再确定专业。
  
  授课方式最受非议
  
  在导致学生对于教育不满的原因中,81%的调查者选择了“实践课程少,动手能力差”,56%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工作技能”。 记者采访后发现,很多学生抱怨课程设置得不太合理,最主要的是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相关。
  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几位应届毕业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等课程最没用。“我们心里知道人工智能很重要,但是老师讲的内容太理论了,往往是概念、定义、一二三四点”,何姓女生表示。
  更让他们郁闷的是,人工智能那门课的老师最后布置了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作业: 做一个足球游戏出来。“授课老师从来没有讲过操作层面的东西,我只好从网上找了一段别人写好的程序,稍微修改一下应付了事,至于究竟该怎么做,一点儿都不清楚。”这位女生表示。很多同学都有同样的经历,这些学生抱怨说,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践课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1∶1。现实却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最多3∶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已退休的盛老师以自己讲的数据库这门课为例说。
  实践课程少,一方面受教师本身素质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日益扩大的生师比影响。盛老师介绍说,他们学校计算机系新招收的教师中,几乎都有博士学历,这些老师做过不少科研项目,却少有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此外,10年前,一个老师可以指导两三个学生做项目,如今,一个老师得对应一二十人,老师无暇顾及,也就应付了事。
  既然学生有这么多的抱怨,高校却总能处于“免责”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
  一方面,高校在招生时所注明的培养目标都无法量化考核。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开设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有1000多所,其中847所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千所高校的学生对照的培养目标都是: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技术,能肩负在各行业中引进计算机技术,从事设计、建立和维护计算机系统及进行相关应用开发技术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会有优胜劣汰的生存危机,但高校却并不担忧自己的生存。2006年,全国共有950万名高考考生,实际录取量约为540万人,高校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这些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对学校几乎没有影响。
  目前,惟一对高校有所影响的,就是本年就业率将影响到下一年的招生人数。报给教育部的就业率同实际的就业率差距是很大的。譬如教育部公开的数据显示,2003年和2004年,本科生就业率分别为83%和84%,但是,尚未就业的学生若找不到企业在就业协议上盖章就拿不到毕业证、准备第二年考研的学生也被算入已就业等做法却并不罕见。既然高校总有办法“保证”高就业率,就更没有动力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了。
  
  企业缺人的背后
  
  反观企业的用人需求,他们最看重的又是什么能力呢?萨蒂扬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印度籍人事经理萨迪西,在对5所高校进行了校园招聘后,最深感触就是,那些在笔试中成绩很高的学生,在面试中的交流技巧有些差,“中国学生似乎更害羞,不懂怎样更好地表达自己”。
  而“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以软件测试人才为例,国内IT企业比较重视的素质依次是: 软件测试相关经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技术能力、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出色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而学历被排在所有参考素质的最末位。
  由此看来,企业最重视的是相关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和素质。但高校教育并不能培养学生这两点。记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最期望在毕业后获得的能力依次为; 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所突破、社会能力。而9%的人选择了以能否找到工作为衡量标准。
  但是,获得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又何其难也。正在天地英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接受技术培训的学生告诉记者,虽然他们都是211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此前却从来没有项目经验。
  那么,用人企业既有项目又有大量饱经实战考验的技术人员,它们是否可以担起培训人才的重任呢?
  “应届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又不愿花大力气去培养人才,各家只好在存量人才上互相挖,直接造成了有经验的软件人才成本越来越高。”4月底的成都软洽会上,一家知名软件企业的老总反映。
  十几年前,企业都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1989年本科毕业的王钧,第一份工作干了3年半。1990年从中南大学无线电子系毕业的梁军,第一份工作也干了3年。“其实我们和工作上要求的技能也是相差很远的,但是我们都是把企业当成学校的。”梁军说。
  但是,“以前的企业心里有底儿,知道这个人不会只干一两年就走。如今,学生毕业后一两年就跳槽的比比皆是,企业也不愿白白付出。”王钧表示。相反,如果能让企业看到培养人才的好处,比如培训实习生就能从政府获得税收减免,或者高校肯从收取的学费中拿出一部分付给企业,企业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
  
  新专业新问题
  
  2000年,出于对电子商务的爱好,小李报考了北京联合大学信息系电子商务专业。在他印象中,那一年是我国高校开始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年。令他失望的是,大学头两年所学课程与计算机系完全一样,从大学物理、高数到C 、Java和数据库,大三才开始接触电子商务的内容,但是却非常繁杂,除了电子商务概论外,网络营销、会计学、国际贸易等都在所学之列。
  4年后,小李拿到了自己的毕业证,上面写的专业却是工商管理(商务信息系统)。他到一家软件公司做起了程序员,据他回忆,他那一届一共招收了两个班、100多名学生,从事电子商务的却寥寥无几,有做网络编辑的、有做网站维护的、有做游戏开发的,有的甚至干起了一点儿都不沾边的售楼工作。
  “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个系是干嘛的,大一结束后,我们甚至连电脑都还没摸过。毕业后到社会上一看,学校讲的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太严重了。”小李表示。
  电子商务只是我国众多新兴的信息产业相关专业之一,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资料显示,教育部从2000年开始批准在13所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而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数量为323个。假设每所学校每年只招收50名该专业学生,仅2007年一年,我国电子商务新增学生就达16150人。
  在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的名单中,记者看到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这个专业。统计后发现,仅2007年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就有北方交大等14所高校,其中5所高校授予文学学位,8所高校授予工学学位。
  而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授予的学位竟然为“文学或工学”,让人迷惑不解。此外,还有山东大学等13所高校增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均为工学。
  单从名字上看,这些专业无疑是适合产业发展新形势的,符合IT产业技术发展快、新兴领域多的现实。但是,这些专业的设置是否有必要呢?
  记者从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了解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前身是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面的艺术设计方向,从2002年就开始招生了,只不过今年被教育部统一命名为数字媒体艺术。“这些新专业的名字很时髦,肯定有利于招生,但是诸如电子商务等专业出现在职业教育中还算合适。”盛教授表示。他认为,当下好多新专业都是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向某一个方向拓展的结果,只要学生把大专业的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具体应用领域的东西可以在工作中学习。
  “社会对细分领域人才的需求未必成熟,高校对于如何成功培养出该领域人才的经验也未必成熟,专业设置过细并非好事。”天地英才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钧表示。
  记者了解到,高校申请一个新专业并非难事。河北经贸大学的李春林告诉记者,申请新专业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包括: 人才需求分析、所申请专业的意义、教学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目的、课程设置、师资安排等。这些准备工作都不太难,以人才需求分析为例,“一般专门做调研的少,我们主要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李春林说。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问起社会对某一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学校的老师也只能说个大概。对高校来说,新申请一个专业,就可以多招人、多收学费,但增加的投入却不大,何乐而不为呢?但对学生来说,一个新专业一旦出现,很快就能在多所高校得到复制,至于这所高校是否有实力和资源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却缺乏相应的保障,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学生。
  评 论 :追寻产学脱节的根源
  高校培养的人才已经成为IT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大学毕业生就业技能与企业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在教育层次单一、教材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缺乏高素质的有实际IT从业经验的教师等表层现象背后,还存在深层原因。
  首先,高校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与高校相对增长缓慢的软硬件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108.36万人和340.87万人; 到了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540万人,在校生人数在1738万左右。短短8年间,学生规模扩大了5倍。
  但在学生数量迅速扩大的同时,大部分高校都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教学楼、操场、学生宿舍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上,对于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的投入并不多。8年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怎能适应扩大了5倍的学生数量?
  其次,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变革导致了高校阶段性的责任心缺失,这是问题的大背景。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或企业,都出现了一些追逐“利益”的短期行为。学生把第一份工作当做再学习的学校和跳板;高校盲目扩招,无视自身承受能力;企业更不必说,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本来就是商业机构的目的,只有让企业看到培训应届毕业生的好处,企业才能担当起培训人才的重任。
  我国高校育人对于学生应该获得的职业素养、诚实守信、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非学术能力的教育不够; 而企业辛辛苦苦花费一年半载培养出的人才,刚刚学成就另谋高就,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也让企业逐渐对应届毕业生敬而远之。
  再次,在中国,高校还处于某种程度上的垄断地位。高校生源是其他教育机构望尘莫及的; 企业多年形成的招聘惯性,也使高校在人才认证上的优势地位短期内无可取代; 此外,享受同是财政资源倾斜的高校,可以保证在软硬件资源上的投入,能对高中毕业生产生持续吸引力。这样,即便高校提供的教育和服务不那么优质,学生的选择余地也只能是在这所高校和那所高校之间。享受垄断收益的高校,当然也就没有动力去改变现状了。
  最后,高等院校的宏观调控部门——教育部本身具有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宏观决策者也难免出现反应和决策的迟钝。教育部下面的机构繁多,各部门之间没有打通关系,作为具体负责理工科学生培养的高教司理工处,对于IT类相关专业设置等问题却知之甚少,必然会导致决策的缓慢。
  当然,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社会课题。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必然会影响高校、企业和学生这三大主体的选择。产学脱节肯定不是高校一方面的错,但高校却有责任和义务,首先做出改变。(文/陈淑娟)
其他文献
从去年6月初审到今年6月二审,一年多时间,关于《反垄断法》的争议从没有停止过,从具体条款到反垄断的定义,争议本身反映出我国反垄断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提出思考:在国有经济尚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市场,反垄断到底应该如何进行?   6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一时间,这部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争议颇多的法律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次提交审议的
本报讯 (记者 杨霞清)6月26日,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2005年10月AMD向北京大学转让其低功耗x86微处理器核心技术已经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北京大学已经成功地在FPGA系统板上启动Windows(包括Win98、Win2000、WinXP、Win2003等)和Linux操作系统,并成功运行应用程序。半年内将实现X86系统的规模化生产,明年上半年将推出x86兼容的北大众志-86系列的第一款产品。
本报讯 (记者 康翔)6月11日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图)、炼珍堂(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书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炼珍堂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建立一个信息权威、服务面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良好、有发展前景的全球最大的矩阵式出版知识信息数据库及电子商务平台。   炼珍堂创始人、专利技术发明者、计划主持人赵开灏先生表示,该公司的“知识人工智
本报讯(记者 陈淑娟)5月中旬,应用“龙芯2E”的网络计算机中标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9所中小学的电子阅览室系统项目,这是龙芯2E应用的一大突破。   据悉,此次中标的网络计算机共为180台,主板由中科院计算所设计,应用软件由神州天脉公司开发,最终的生产组装则在中科龙梦进行。   据记者了解,此次“龙芯2E”网络计算机中标9所学校的项目,是北京市政府为了推动国产CPU的应用进程,特意面向国产CPU
本报综合消息 卢森堡移动网络运营商Millicom International 7月3日表示,已中止了一家潜在收购方的谈判,并称对达成协议已经失去了信心。Millicom拒绝的理由是,对方未能在合适的时间框架内提交一份有足够吸引力的要约。中移动新闻发言人对此拒绝发表评论。有消息称是中移动主动放弃了此次收购。  此前,所有信息都显示双方马上会达成收购。如果中国移动收购Millicom成功,将成为中国
本报讯(记者 周童)中国电子商会呼叫中心及客户关系管理专业委员近日宣布,将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和标准制订委员会,启动“中国呼叫中心技术及运营管理标准”制订工作,预计在3月底召开第一次小组会议,制订标准框架,7月份完成初稿拟定,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后,于明年2月公布正式的1.0版本。   据了解,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呼叫中心业务已经遍布全国各行业。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拥有呼叫中心坐席数24.8
戴尔对分销之事目前还态度暧昧,但中关村电脑市场已经有商家迫不及待地打出了“戴尔直销店”的旗号,是精明的商家在借势而为,还是得到了戴尔的默许?难辩虚实。   记者近日在中关村太平洋电脑城发现,一家赫然打着“戴尔直销店”招牌的店面里有多款戴尔笔记本电脑销售。据店员介绍,戴尔网站上有的笔记本电脑,这里几乎全有,并且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不仅质量可以保证,而且售后服务也由戴尔公司负责。   曾声称只做电话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英特尔公司对其迅驰移动芯片中的无线组件进行了升级,希望使无线计算机用户可以更方便地下载和播放音乐、视频及电影。英特尔迅驰芯片组包括酷睿2双核处理器、一个移动芯片组和一块无线芯片。   新一代迅弛平台基于802.11n Wi-Fi无线连接协议,此前的平台分别基于802.11a、802.11b和802.11g Wi-Fi本地均线局域网连接标准。尽管802.11n目前仍不是正式的官方
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陈大卫和韩国行政自治部次官崔良植签署合作协议后友好握手。  本报讯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在电子政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韩国行政自治部于2月7日在北京签署了《加强电子政务领域合作协议》。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陈大卫和韩国行政自治部次官崔良植出席签字仪式并代表双方签字。   按照协议,国务院信息办和韩国行政自治部将加强在推进电子政务、地方信息化、立法和标准化、
近日发布的《2007中国无线互联网(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无线互联网发展接近快速增长临界点,但——   近日,CNNIC首次发布的《2007中国无线互联网(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户数约为3900万人。与传统互联网相比,WAP活跃用户数仅为2006年底传统互联网网民数的28.5%,与2001年底的传统互联网网民数相当。   截至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