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话题选择”、“文体专长”、“谋篇专长”、“手法专长”和“选材定向”五个方面的培养,针对当前高考作文的“多话题(命题)”和“三自政策”,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阐述了如何练好高考作文的“绝活”和“绝招”。
【关键词】高考;作文;特长培养
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30年过去了。纵观30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从1999年开始,基本上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实施了“三自”政策。那么,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的作文呢?笔者认为,高考作文能否成功,一个关键就在于考生在考前是否练就了“绝招”,并有效地把它们运用到考试中去。
高三的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中小学作文引导和实践,在文体、内容、写作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大多能显露出一定的强项、弱项和“盲区”(很少涉猎的)。在这种情况下,高三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作文复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仍不分主次,要求学生对“十八般武艺”样样演练,势必造成大多数学生百无所长,难展优势,难得高分。而且,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考作文评分增设了“发展等级”项目,如果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没有专长,那么评分中一定会吃大亏。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写作专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话题选择的培养
从2004年开始,全国高考命题逐步下放到各省市了。从语文卷的作文来看,出现了多个题目选一的趋势。如2004年福建省的高考語文作文是从5个人物和5个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作文(实际上是等于“十题选一”),2006年的福建省高考作文则是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只”、“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和“留一点空白”三个话题中任选一题作文。所以,高考作文时考生首先面临的是“要快速选择一个话题”作文。现在不少考生,面对众多的话题,不知从何入手。他们往往是先构思第一个话题,构思了十几分钟感觉不行时,则再来第二个、第三个……,依次类推。结果时间白白浪费了,情绪也更加紧张了。
我的作法是:要求考生先把所有“话题”审视一遍(大概花三分钟),再选择一个自己较熟悉、能引起更多联想、更有话可说的话题来构思,绝对不能逐个地见异思迁。平时,争取每周做一次这样“多个话题选一并说明理由”的快速训练,达到培养考生具有快速选择话题能力的目的。
二、文体专长的培养
从2000年开始的高考话题作文对文体的要求十分宽松,都是“文体自选”(1999年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高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写作基础和写作兴趣,在各种文体中选择一二种文体作为自己高考作文的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深入钻研该种文体在表达方式、选材、谋篇结构及修辞等方面具备的特点,并力求使自己的作文鲜明地体现出这些文体特征。
笔者曾经仔细地研究过从2000年起的高考评卷场上的十几篇有代表性的应考作文。其中有好几篇就是因为文体特征不分明,让评卷者觉得是不伦不类的怪文而被“判入地狱”——得了26分以下的低分(总分60分)。为适应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的要求,回应现实对文学艺术回归的呼唤,高三语文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选择文学艺术性较强的散文(包括写景、议论、抒情和叙事散文)、小小说、寓言、小故事等作为文体的主攻方向。
三、谋篇专长的培养
作文中的布局谋篇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程,且随着文体、主题和现实需要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学生选择了某
一文体作为主攻方向之后,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关于这种文体的所有谋篇形式和技巧弄懂弄精。作为教师,应指导他们有重点地训练他们原来擅长或感兴趣的二三种谋篇形式和技巧,并努力练习成“套路”。
笔者就曾利用这种方式指导过高三学生,让他们专门训练用鲁迅小说《祝福》的“倒叙”写法来记事,用鲁迅小说《故乡》的“插叙”方法来回忆,用“层进式”结构或“总—分—总”式结构来议论,使他们在考场作文中能自觉地较熟练地加以运用,从而使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四、手法专长的培养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位文豪敢说自己精通了所有文体的写作技法。因此,学生选定专攻文体和它们的谋篇专长之后,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选择对应文体的二三种写作技法,作为他们应考作文的重点训练技法,并努力练成“绝招”。
技法的选择应切合中学生的实际和临场作文的实用性,不宜过深过高,也不宜过于繁杂。笔者就曾指导过学生重点训练议论文的“反向立意”、“比喻论证法”、“反证法”和“排比句群的运用”等。还有记叙文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动作和细节描写;还有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的片断描写等等。这些训练由于目标明确,又是学生凭专长和兴趣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五、选材定向的培养
训练时可参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空间,因此,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善于在自己生活的家乡、学校和县区中,选择有地方特色的见闻材料和生活感受作为作文的素材。如家乡风光,村民生活,家乡茶叶、莲子、香菰、竹笋等经济种植风貌,民间文化特色等等,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素材如能在高考作文中恰当显露,不但不算“泄密”,而且能赚取较高的“发展等级分”。
2.阅读的范围。
高中的语文课本已经配套了《读本》,《读本》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容量较大,再加上现在学生的阅读面较广,网络的广泛普及和课外阅读的普遍实施,学生的阅读范围已大大扩展。因此,笔者就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在作文时把自己熟悉科目或课外阅读、网络里面介绍的人物事迹、科学常识等选为作文的材料,并且强调:如此选材既容易驾驭,又能形成选材特色。近几年来,我就把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有关事迹介绍和他们的“颁奖辞”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熟悉、理解和领会,在高考时选择运用到作文中去。
3.兴趣的选用。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人有自己钟情的活动和事物,都有自己乐意关注的人和事物。因此,在作文复习中应多鼓励他们勇于又善于把他们天天乐道、夜夜乐思的东西写出来。这样的作文选材可显出鲜明的个性来。
根据笔者对全国高考作文题的观察和体会,话题作文“只要与话题有关就可以”的规定对应考作文选材的限制都是相当宽松的。如果考生在考前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所熟悉的某些自然景观、某类人物、某层面的社会生活写进考场作文中并形成“选材个性”,那么在高考作文时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总而言之,本人所提倡的作文特长,就是在内容上形成自己的“绝活”,在形式上练成自己的“绝招”。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何不让已练过“十八般武艺”又须“只争朝夕”的高三学子们练练自己的“绝活”和“绝招”呢?
【关键词】高考;作文;特长培养
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30年过去了。纵观30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从1999年开始,基本上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实施了“三自”政策。那么,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的作文呢?笔者认为,高考作文能否成功,一个关键就在于考生在考前是否练就了“绝招”,并有效地把它们运用到考试中去。
高三的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中小学作文引导和实践,在文体、内容、写作手法和语言等方面大多能显露出一定的强项、弱项和“盲区”(很少涉猎的)。在这种情况下,高三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考作文复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仍不分主次,要求学生对“十八般武艺”样样演练,势必造成大多数学生百无所长,难展优势,难得高分。而且,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考作文评分增设了“发展等级”项目,如果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没有专长,那么评分中一定会吃大亏。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写作专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话题选择的培养
从2004年开始,全国高考命题逐步下放到各省市了。从语文卷的作文来看,出现了多个题目选一的趋势。如2004年福建省的高考語文作文是从5个人物和5个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作文(实际上是等于“十题选一”),2006年的福建省高考作文则是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只”、“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和“留一点空白”三个话题中任选一题作文。所以,高考作文时考生首先面临的是“要快速选择一个话题”作文。现在不少考生,面对众多的话题,不知从何入手。他们往往是先构思第一个话题,构思了十几分钟感觉不行时,则再来第二个、第三个……,依次类推。结果时间白白浪费了,情绪也更加紧张了。
我的作法是:要求考生先把所有“话题”审视一遍(大概花三分钟),再选择一个自己较熟悉、能引起更多联想、更有话可说的话题来构思,绝对不能逐个地见异思迁。平时,争取每周做一次这样“多个话题选一并说明理由”的快速训练,达到培养考生具有快速选择话题能力的目的。
二、文体专长的培养
从2000年开始的高考话题作文对文体的要求十分宽松,都是“文体自选”(1999年是“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高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写作基础和写作兴趣,在各种文体中选择一二种文体作为自己高考作文的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深入钻研该种文体在表达方式、选材、谋篇结构及修辞等方面具备的特点,并力求使自己的作文鲜明地体现出这些文体特征。
笔者曾经仔细地研究过从2000年起的高考评卷场上的十几篇有代表性的应考作文。其中有好几篇就是因为文体特征不分明,让评卷者觉得是不伦不类的怪文而被“判入地狱”——得了26分以下的低分(总分60分)。为适应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的要求,回应现实对文学艺术回归的呼唤,高三语文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选择文学艺术性较强的散文(包括写景、议论、抒情和叙事散文)、小小说、寓言、小故事等作为文体的主攻方向。
三、谋篇专长的培养
作文中的布局谋篇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程,且随着文体、主题和现实需要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学生选择了某
一文体作为主攻方向之后,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关于这种文体的所有谋篇形式和技巧弄懂弄精。作为教师,应指导他们有重点地训练他们原来擅长或感兴趣的二三种谋篇形式和技巧,并努力练习成“套路”。
笔者就曾利用这种方式指导过高三学生,让他们专门训练用鲁迅小说《祝福》的“倒叙”写法来记事,用鲁迅小说《故乡》的“插叙”方法来回忆,用“层进式”结构或“总—分—总”式结构来议论,使他们在考场作文中能自觉地较熟练地加以运用,从而使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四、手法专长的培养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位文豪敢说自己精通了所有文体的写作技法。因此,学生选定专攻文体和它们的谋篇专长之后,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选择对应文体的二三种写作技法,作为他们应考作文的重点训练技法,并努力练成“绝招”。
技法的选择应切合中学生的实际和临场作文的实用性,不宜过深过高,也不宜过于繁杂。笔者就曾指导过学生重点训练议论文的“反向立意”、“比喻论证法”、“反证法”和“排比句群的运用”等。还有记叙文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动作和细节描写;还有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的片断描写等等。这些训练由于目标明确,又是学生凭专长和兴趣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五、选材定向的培养
训练时可参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空间,因此,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善于在自己生活的家乡、学校和县区中,选择有地方特色的见闻材料和生活感受作为作文的素材。如家乡风光,村民生活,家乡茶叶、莲子、香菰、竹笋等经济种植风貌,民间文化特色等等,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素材如能在高考作文中恰当显露,不但不算“泄密”,而且能赚取较高的“发展等级分”。
2.阅读的范围。
高中的语文课本已经配套了《读本》,《读本》中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容量较大,再加上现在学生的阅读面较广,网络的广泛普及和课外阅读的普遍实施,学生的阅读范围已大大扩展。因此,笔者就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在作文时把自己熟悉科目或课外阅读、网络里面介绍的人物事迹、科学常识等选为作文的材料,并且强调:如此选材既容易驾驭,又能形成选材特色。近几年来,我就把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有关事迹介绍和他们的“颁奖辞”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熟悉、理解和领会,在高考时选择运用到作文中去。
3.兴趣的选用。
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人有自己钟情的活动和事物,都有自己乐意关注的人和事物。因此,在作文复习中应多鼓励他们勇于又善于把他们天天乐道、夜夜乐思的东西写出来。这样的作文选材可显出鲜明的个性来。
根据笔者对全国高考作文题的观察和体会,话题作文“只要与话题有关就可以”的规定对应考作文选材的限制都是相当宽松的。如果考生在考前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所熟悉的某些自然景观、某类人物、某层面的社会生活写进考场作文中并形成“选材个性”,那么在高考作文时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总而言之,本人所提倡的作文特长,就是在内容上形成自己的“绝活”,在形式上练成自己的“绝招”。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何不让已练过“十八般武艺”又须“只争朝夕”的高三学子们练练自己的“绝活”和“绝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