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巧熏陶,天长地久见成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3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薛丽芬,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文学硕士,江苏省太仓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苏教版实验先进个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苏州市名教师、小学语文带头人、教科研带头人、“双十佳”青年教师。发表论文130篇,执教公开课50次。引领太仓市小学语文发展,倡导“小学语文互动场”教学研究,出版专著3本,共一百多万字,教学成果两次获江苏省一等奖。主持5个省级规划课题。多次给于永正、贾志敏、薛法根、窦桂梅、王崧舟等评课并发表,担任“千课万人”评课专家、《小学教学参考》特约编辑。
  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在部编版教材中有四十多篇。这类题材的文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材编写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体系,在“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日积月累巧熏陶,天长地久见成效。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保持着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传承着红色革命的基因,蕴含着迷人的芬芳,散发着清新淡雅的幽香。它们在培育学生立民族根、铸中国魂、做中国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平凡之中见真情——平


  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以“平”字见长,平凡之中见真情。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擅长小中见大,读这类文本心态平和,给人暖暖的阳光之感,像一滴滴甘露洒向大地,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领袖、热爱人民的情怀。例:一年级下册第1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于平平淡淡每天的吃水之中,牢记了毛主席的恩情;二年级下册第4课《邓小平爷爷植树》,“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83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于每年平凡的植树节之中,倍感邓小平爷爷对于小树苗的深情,对于下一代的厚爱;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出以公心,目标明确,心态平和,语气平稳、平静之下透出一股撼动人心的力量。

二、冷静之中见傲骨——静


  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以“静”字见长,冷静之中见傲骨。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对比中见冷静,读这类文本会被文字中所蕴含的冷静深深觸动,于平静的内心掀起一阵阵惊涛骇浪,激起对英雄的崇敬向往之情。例:六年级上册第8课《灯光》,“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郝副营长内心的美好愿望给人以安静之美;五年级下册第11课《军神》,“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沃克医生做手术的冷峻与刘伯承数刀数的冷静相互映衬,给人冷静之下的仰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李大钊被捕后的沉静,教会我们如何为信仰而活;五年级下册第12课《清贫》,“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方志敏面对国民党士兵搜身,他面带微笑,内心平静,树立了真善美的典范。

三、忍耐之中见胸怀——忍


  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以“忍”字见长,忍耐之中见胸怀。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于“忍”字中见证了国家被侵略,民族被欺凌,于“忍”字中见证了人格的伟大,见证了气节的高尚。“忍”字背后包含着多少辛酸与血泪,包含着多少抗争与搏斗,字字血,声声泪。例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梅兰芳一忍再忍,从不再登台到蓄须明志。梅兰芳忍无可忍,从卖房度日到打针发烧,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梅兰芳的忍,闪烁着他对艺术的挚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尽显他民族气节的伟大和人格的崇高。如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毛主席忍受失去爱子之悲痛,一切化在泪水之中,尽显毛主席支持儿子抗美援朝的宽广胸襟,这无声的泪水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又如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在淡淡的表述中静静地流淌。一片灰烬,我们忍了;这段历史,我们却铭记不忘。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中国人民忍受苦难,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忍中听呐喊,忍中见坚韧。

四、退让之中见曙光——让


  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以“让”字见长,退让之中见曙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温良恭俭让”的做人原则代代相传。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在“让”字上做文章,“让”字深得人心。如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老班长面对端来的鱼汤一再退让,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红军,把死的权利留给了自己。再看五年级上册第15课《小岛》,“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官兵平等,将军礼让战士的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例二年级下册第5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在和平的年代里,雷锋叔叔与人为善,对每一个人都谦让的品质令人印象深刻。

五、淡定之中见韧性——淡


  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以“淡”字见长,淡定之中见韧性。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淡定之气悠悠而来,给人气定神闲之感,让人有了根,有了魂,有了归属感。例一年级上册《识字10升国旗》,“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我们的国旗美得红火,美得灿烂,美得醉人。我们身后有强大的祖国支撑,我们的心中淡定无比。如三年级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孙中山小时候对学问的执着,面对老师率先提问的淡然,让我们不禁为他跷起拇指。又如二年级下册第4课《邓小平爷爷植树》,“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邓爷爷扶植小树,一语双关,这份淡雅让我们过目不忘。
  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具有无与伦比的美丽,它肩扛着文化的使命,满载着历史的重任,承担着民族的脊梁,闪烁着红色的基因,强壮着做人的筋骨,滋润着幼小的心田。部编版革命传统类文本融万水千山于一文,熔真情实感于一炉,融千言万语于一体,淡淡地言说着,悄然地渗透着,无声地感化着。
其他文献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点明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口语交际能力是积累语言运用、发展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
期刊
今天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的支撑,其中硬件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软件则表现为先进教学理念的体现。当软件与硬件完美结合时,课堂教学就能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状态,其不仅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很显然,这三个有利于是指向学生的,是体现出生本意义的。笔者从事的是高中语文教学,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去构建出一个生本式的课
期刊
杜威曾说过:“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语文课堂就如同马儿饮水,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备课中的预设,牵制学生的思维,应该善待那些课堂教学中的“不速之客”“不谐之音”,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在语文天地里驰骋。百花齐放才是语文课追求的“春天”!一、巧用文本之“空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精粹,生动,富有高度的文化内涵,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会有意留下一些艺
期刊
散文之美如同一幅画。学习散文,不能仅从文章的表面去理解,更要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散文的内心,才能让散文散发出浓浓的清香。一、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文体知识  有些教师在教授散文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一样,都是先让学生去阅读识字,掌握中心意思,忽略了散文的文体特点。一些教师认为,散文文体和其他文体一样。例如,在学习《散步》的时候,教
期刊
“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缺失了提问的课堂便成了“一言堂”,仿佛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让“死水复活”,呈现叮咚滋润的生命活力,失败无效的提问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智慧、有效的提问才能激活课堂,让语文课堂趣味无穷,生机盎然,呈现出朝气蓬勃之态。说到有效提问,不得不提及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提问原则与提问策略,教师要基于学生特点、教学实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提问。一、语文课堂
期刊
习作共同体即把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围绕着习作任务,构建平台提高学生的整体习作能力。习作共同体让学生的习作由被动地写变成主动地学,让习作从个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由封闭的个人习作变成与他人交流对话,从而提升习作水平。一、搭建习作共同体平台  进入中年级,学生课程增加,任务变多,用在习作上的时间较少,如何有效地提升习作的效率,笔者首先尝试搭建习作共同体平台。笔者所在三年级共有50名同学,以每周上课5天计算
期刊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它有着更加明确的教学指向,同时也呼应着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多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当然是指阅读整本书,但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高度紧张,因此不可能像普通的阅读一样,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闲读,而要讲究一定的方式,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效能。本文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例,谈谈笔者对整本
期刊
“写好人物”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宽泛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具体可行的措施。贴近生活去挖掘素材,在专题性写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行文构思能力。本次活动以“学写平凡的人”为写作专题,充分展现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寻常巷陌,深入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人和事。 同时,开出相应的书单或印发相关主题的名家文章,在观察的视角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有深刻
期刊
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仍然在教师。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傀儡。本文围绕《湖心亭看雪》这一真实案例,着重阐述语文课堂应把解读文本的权利、说话的权利大胆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自主。  【课堂一隅】  师:通过预习,大家觉得张岱的这篇描写冬季西湖的文章美吗?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分享。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交流)  ……
期刊
一、 教材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单元第一课,因此它的教学对后面几篇小说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林》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二、 学情分析  通过班级调查,我了解到多数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对《红楼梦》内容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剧,对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