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善良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故事听哭了,还是很小的时候,不记得几岁了,只记得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很冷。
  那天母亲给我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到还那么小的一个小女孩,大冬天里蹲在街角卖火柴,希望能给家里换回一点吃的,最终却冻死在街头,不由得哇哇大哭。
  母亲本意是要哄我睡觉的,结果我却哭起来没头,直到哭累了才睡着。老人们都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孩子的本性从不会遮掩,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沉沉欲睡时,听母亲和父亲在说话:这孩子长大了会有个好心肠。我那时候小,不知道父亲正为了“历史问题”挨整,一家人忧心忡忡。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择邻处”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他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孟子的母亲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母亲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到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学习记住。孟子的母亲很满意,觉得这才是我孩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才定居于此。
  这个故事说的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心性纯良,见识不广,还没有辨别良莠的能力,只能学身边的人与事,有如小兽。孟母的时代,地广人稀,住房也简单,迁居虽说不易,但还是能办到的。可是大时代到来,却是躲无可躲,迁无可迁。
  等我识字的时候,读到的读物基本是斗争哲学指导下演化出来的东西,以阶级斗争和战争题材居多,偶尔有古代的故事,大家都很喜欢,但是内容却也是这类。那时候深受孩子们喜欢的连环画,我们叫做“小画书”,《东郭先生》《三打白骨精》,都告诉我们对反动派都不能心慈手软,不然必为其害。
  所有的人和事物都被划分成了对立的两类,好的和坏的,虫子,也分成害虫和益虫,鸟类分为害鸟和益鸟。
  小时候很壮观的场面是在暑假,一大帮人手持弹弓,用柳树枝条圈成帽子戴在头上,学着电影里游击队的样子,到树林子里去打鸟,一时间弹丸横飞,鸟儿四散奔逃,觉得自己是为民除害。本事大的能爬树,就去掏鸟窝,鸟儿辛辛苦苦筑起的巢顷刻间就毁了。院里的几个老大娘常常劝诫我们不要去伤害鸟巢,也别去对付夹道里藏着的那窝野猫,我们嘲笑她们是“东郭奶奶”,不为所动。老人家们也没办法,看着我们这些孩子作孽,只是叹气,我们却兴高采烈。
  现在想来人的心肠变硬的时候,自己是不自觉的,完全没有意识,但是心肠变软却会有感觉。
  一粒种子埋下去,不知何时就会发芽。
  有一天偶然借到一本《三毛流浪记》,悲悯之心忽然就回来了,作者张乐平在他的文字里说起,当初他在报纸上连载,有一期是画的三毛到富人家里帮着看孩子,却不留神把人家家里的一只玻璃瓶子打碎了,结果遭暴打。随后编辑部就收到很多孩子寄来的东西,有一个孩子寄来了自己心爱的一只瓶子,让画家转给三毛,赔给那个主人家,千万别让他再打三毛了。我当时看到这段叙述忽然就掉了泪,赶忙跑到家里躲起来,怕被同伴们看到笑话。
  虽然到今天我也不认同“人之初,性本善”这类认识,但是我相信悲悯、同情、善良与残暴、狡诈、控制欲等等美好的、邪恶的东西共处于人性之中,无非在于我们调动起了心底的哪一个方面。
  有回读到一篇短篇小说,说的是一家人和一只猫的故事:战争起来了,物资变得十分紧张,每天能得到的食物很少,人都吃不饱,猫却也会偷着吃掉好不容易弄到的一点食物;这家的孩子就想把猫处理掉,全家人都反对这个想法。最后是这个孩子背着家人把猫带到很远的地方给扔掉了,但是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负疚感。
  那篇小说让我羞愧不已,想起自己办过的那些瞎事,很是懊悔。
  许多年以后,我成家自己出来住,开始养猫养狗,后来又开始喂院子里的流浪猫;我从心里疼爱这一些小动物,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潜意识里在为自己赎罪呢?
  家里来不及吃的粮食,招了虫,我从来不会随手倒掉,冬天里我也会拿来撒到院子里干枯的草坪上,招待那些饥肠辘辘的麻雀、喜鹊,还有不知名的一些鸟儿,对于鸟儿来说,冬天里食物匮乏,只能捡拾些草种子吃,忽然得到大宗食物,叽叽喳喳很是兴奋,虽然小鸟很警觉,吃几口就会抬头看看,不过喂的次数多了,它们也会放松下来,有时候还会特意来等着。看到它们吃得那么高兴,我心中的愉悦难以言表,胜过自己得到一份大餐。
  我和一些喜爱动物的朋友聊过,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善良这种情感的确是普遍的。
  前几天在微信上读到一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有一次美国海关没收了一批脚踏车,在公告后决定拍卖,拍卖会上,每次叫价,总有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以“五块”开始出价,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脚踏车被别人以三四十元买去。
  拍卖暂停休息的时候,拍卖员问那小男孩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钱来买,男孩说,他只有五块钱。
  拍卖会又开始了,男孩还是每次以五块钱起价,当然最后还是被别人竞拍下来买走。
  慢慢地,聚集的观众开始注意到这个总是首先出价的男孩,越来越多的人对男孩竞价的结果产生了兴趣。
  拍卖会快结束的时候,只剩最后一辆最棒的脚踏车,车身光亮如新,有多种排、十段杆式变速器,双向手刹车,速度显示器和一套夜间电动灯光装置。这无疑是一辆难得的好车。拍卖员问:“有谁出价?”站在最前面,而几乎已经放弃希望的那个小男孩还是站起来喊了一声“五块”,此时拍卖场一片寂静,所有人屏住呼吸,静静地站在那儿等待着结果。
  所有在场的人全都盯着这位小男孩,这次,没有人出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喊价。直到拍卖员唱价三次后,他大声说,这辆腳踏车卖给这位穿短裤白球鞋的小伙子。
  此话一出,全场鼓掌。
  那小男孩欢呼着举起那皱巴巴的五块钞票,得到了那辆最漂亮的脚踏车,脸上流露出灿烂的笑容。
  故事最后,作者说道:在我们生命当中,除了“胜过别人”“超越别人”之外,我们能否可以“成就别人”。
  我平日里不大喜欢“心灵鸡汤”这类文章,但是这篇短文我却很是心动。在我的生活里,有很多朋友都曾经帮助过我,试图成就我,只是我自己能力有限,未能达成什么成就,但是朋友的心意却温暖着我,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于是我把这篇短文转发到了几个朋友的群里。出乎我意料的是,得到的回馈却很不一样,有激赏的,有感同身受的,也有不以为然的,一位朋友回复说:“太理想了,我怕怀揣这种理想的人,都得抑郁症。”
  这位朋友也是一个公认的好人,他的意思可能是要说,人不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礼让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说法不能算错。但是我想说:是,我们的确不能期待别人的恩赐,但我们其实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帮助、成就身边的人的,尽管事情可能很微小;我们管不了这个世界,但是可以管得了自己的行为。我们应当为自己的心灵负责。
  善良这种情感,可能深埋于我们内心,对于心地简单、单纯的孩子,一个故事可能就会触发这份情感,让它生长起来,或许环境的因素、个人的际遇、经历,会影响到它发育的早晚,但是只要这颗种子在,终有一天,它会长成一棵树,也许歪歪扭扭,但是足以遮风挡雨,至少也生出一丝绿意,湿润人的心灵。
其他文献
我不漂亮,跳级之后学习成绩也下滑了  从小,我就知道自己长得不漂亮。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几次,我听爸爸跟妈妈嘀咕:“人家都说女孩随爸,咱家菁菁为啥就没随我呢?”  每一次他们这么说的时候,我就跑去照镜子。镜子里的那个女孩,鼻梁矮矮的,眼睛小小的,越看越像是妈妈的翻版。  四年级那年,爸妈商量着让我跳一级,他们把手续都办好了才告诉我。我不知道跳级好不好,可爸妈说好,我就觉得是好的。从小,我就一直是
期刊
手机、电脑、网络,明明很好啊  很多年前的某天,我这个老土的70后瞥见刚入职的80后同事,边吃午饭打网络游戏,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和我的80后同事小刘、小周,因为一项视频播放的任务拍档上阵。面对电脑,我恰似睁眼瞎,多亏小周利用网络思维提供了播放海报的完美方案;小刘在各种复杂的情形中手指上下翻飞控制各种按键,解决各种问题。我的内心是感慨的。因为我们那一代,听到了太多关于网络的“污
期刊
儿子上小学那会儿,我们正忙,从来没给他辅导过什么功课。儿子放了学玩得昏天黑地,赶上暑假,那就撒开了玩了。  有一回,第二天就开学了,儿子不肯睡,懦懦地说:“不行,我得把暑假作业补上。”  我们问:“还有多少?”  儿子说:“还没写呢!”把我气得,我说:“你就是一夜不睡也写不完呀,干脆别写了。”  第二天,儿子很胆怯地上学去了,不过回来倒是很高兴,说换老师了,暑假作业不交了。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学
期刊
跑医院是为了给孩子治好病,耗费些时间也就算了,可往往结果却让爸妈们倍感郁闷。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坐到医生面前,却被三言两语地敷衍,要么被医生问得语塞,要么说了一大通医生当没听见,心里窝火又不敢得罪;另一方面,很多儿科医生私下里也是一肚子苦水。  其实还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和医生沟通要讲求技巧。  提供照片和视频,看病铁定高效  医生要完成一次诊断,必须要有基础的信息才可以进行分析判断。所以看医生前一定
期刊
儿子刚上初中不久,单位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能负责一个较大部门的工作。平心而论,我是喜欢这部分业务工作的,而且自认为也能胜任。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关键的平台,是我职业生涯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但当时可没想到这些,只是想如果接受这项工作,繁忙程度可要增加好几倍,而且要几个校区、几个城市来往穿梭,怕是会大大影响对孩子的照顾以及对其学习的监督和辅导,他必须学会自立、自理、自觉。  儿子能够做到吗?  实际
期刊
昨天放学后,伊朵请好朋友顺顺来家里做客,开始还相处甚欢,后来大概是主权意识过了头,各种小霸道小专横看得人直皱眉。  比如顺顺想玩烧烤车,伊朵挤开人家说甜品车更好玩,你去玩甜品车吧;顺顺想玩掷骰子游戏,伊朵抢过骰子说你不会玩,不能破坏游戏规则……  还没来得及批评教育,临睡前又为一点小事哭着和朵爸“决裂”,各种蛮不讲理令朵爸败下阵来,轮到我这个救火队员上场了。  我对哭得梨花带雨的伊朵说:你这样哭下
期刊
前幾天,我带着心心去剧院看演出,出门正好赶上晚高峰。车子堵得寸步难行。原本就抗拒坐车的心心,从一开始要去看演出的兴奋,慢慢地开始到烦躁不安。路过一片广场上的游乐设施,她彻底把持不住了。  她带着哭音喊:“我要下车!现在下车!我要去玩蹦床!”  “啊?你不去看演出了?那是你最爱的呀!”我试图让她冷静点。  可孩子只能看到眼前的,“不去了,我要去玩蹦床!”她很坚定。  这时,车子往前挪了几米,她更着急
期刊
回想起来自己用手机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年了吧,从半头砖样的大哥大到摩托罗拉翻盖式手机,一直到今天的iPhone7,号码也是从打头的90段到139、130、133、185。当然,今天用的还是最初的1390531……因为我对手机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用过那么多型号的手机,直到不能再用了,也没有弄清楚它的功能。尤其是在尚未开通微信的日子里,我的手机就是接听电话、发短信、看手机报,其他概不会用。  我
期刊
我和女儿去上钢琴课,去早了,我在楼上看书等着,孩子在楼下和那里的老师打板球玩。当老师说让妈妈下来时,我女儿说:别叫她了,她在看书呢。老师上来感慨说:你闺女将来错不了!肯定爱学习!  我们搬到新家没有买电视,班级群里的家长夸奖说:真是好办法。但是我们不买完全不是因为怕孩子看,我觉得有些节目很好,应该偶尔看看。不买,只是对于我们俩来说,电视提供不了什么,无论是信息还是娱乐。晚饭后,我们各自看看书、做做
期刊
还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性社会学家要出版一本相关内容的书,我被安排给老编辑打杂,诸如看清样做校对之类的事。有些文字段落记忆深刻,主要是那时年轻,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进取心,以及孤陋寡闻式的好奇心。比如在一份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两个数据和事例,一个是在校女生(指初中以上)的流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再一个是婚前性行为大幅增加。作者惊呼惊叹,这么下去很危险,两者的数字可能会超过美国和欧洲。  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