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思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角色认知与过程培养通道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提出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从业者的绩效建立起联系,更多关注于培育职业技术教育接受者的学习动机、人格特质、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等,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延伸到就职后的更多重元素,总结提出了职业胜任力在人才培养中应予以定位的内隐要素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级职业技术教育;胜任力;内隐要素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离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需要,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教育面临的形势
随着国内对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国务院专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适应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高级职业技术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那么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当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角色认知与过程培养通道上已出现了“瓶颈”问题,原来偏向低端的技能型人才正逐渐失去竞争力,许多地方将职业技术教育理解为只需让学生接受“工匠式”的技能训练即可,这种片面追求短期功利的偏颇,让适应现代人力资本需求的中高端适才适性者难以产生。为此,我们需要以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考量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是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被视为核心的胜任力结构及其实现问题。
“胜任力”一词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Macleland教授早在1973年提出的,他认为要具体研究胜任某项工作的高绩效者和成功人士身上所具备的能力和人格特征到底是什么,并把“能够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称为胜任力。学者Ennis M.R.认为,胜任力是利用知识、技术、能力、行为和个人特质成功完成工作任务、承担岗位赋予的职责。职业胜任力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现被广大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近年来,对胜任力理论模型研究最著名的是莫过于“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这两种模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冰山模型”是将胜任力的结构划分为海水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海水下的“冰山以下部分”,而“洋葱模型”则是把胜任力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两种模型均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领导才能、执行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等是相对较为表层、外显的特征,它是对胜任者的基础素质要求,但其并不能很好预测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通常难以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而“动机、特质、自我概念、价值观”等等则是较为深层和内隐的部分,这些较为深层和内隐的部分表面看来与实际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却是鉴别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主要的因素。
二、职业胜任力核心内隐要素
相对以前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定位,则更加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从业者就职后的绩效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外显特征到内隐特征综合评价的胜任素质分析法。强调要更多关注及培育职业技术教育接受者的学习动机、人格特质、价值观和涉及职业角色担当的认知力等,从而使得对人才培养进一步延伸到就职后的更为多重的元素,也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前提。通过对比研究和总结分析,职业胜任力在人才培养中应予以重视的内隐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取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实验结果表明,拥有比较高的成就动机者不会满足于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是会精心挑选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他们更加趋向于研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优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树立有一定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能够以显示的态度对待胜任力。
(二)拥有较强的自信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自信,主要体现在能从工作过程中获得反馈与满足,当面临的问题难度加大,甚至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否坚守自己的决定和判断。要敢于质疑和排除有时哪怕是技术领域权威的判断,敢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依旧直陈己见。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缺乏明智而盲目反对,而是面对挑战的问题意识以及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专业化思维。
(三)有效获取并处理信息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具备有效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及自身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要有“分析式”思考的能力,善于把散布在技术创造和执行中的事实和元素,以拟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中心归纳形成攻关的几个焦点。简言之,就是有效类比处理信息,敏锐地辨认过去与现实的类同或不同,以及恰当地应用修改已知的标准或方法,把复杂问题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和解决。
(四)面对情境的敏锐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只是面对物理空间,许多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面对的是有赖于与人沟通的技术领域,比如铁路、航空等系统的地勤、空勤等服务型人才。这类人才的职业需要决定了他们应利用倾听和观察了解事实,需要具备所谓的那种“情境敏感性”,就是能够敏锐地洞察到他人没有表达出来,或是表述不完整的想法和感觉,能预测他人的反应,以便提前做出应对之策。 (五)是高度的职业伦理
作为卓越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胜任力,不可或缺地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伦理特质。美国的帕森斯等人,早已从系统功能主义的角度,揭示了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间质”角色。此后的研究者们,又借助于继续强调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正义功能,揭示职业伦理的重大意义。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绝不只是一味接纳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普通技术操作工匠,而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崇尚为社会进步、为大众服务的公共阶层。
三、职业胜任力内隐要素实施路径探讨
根据职业胜任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内隐核心要素,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中,必须按照规律培养内在职业胜任力,更多关注于培育职业技术教育接受者的学习动机、人格特质、价值观念、业务能力和职业伦理等,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延伸到就职后的更多重元素。
(一)培养良好的成就动机
相对而言,成就动机是职业技术教育一般较难以改变的胜任力。它需要设定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以及给予必要的反馈。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以专家身份为他们择定目标,而要让他们认知什么是成就动机,如何来设定个人的目标。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该把已经取得的优秀成果与学生构建成就动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有的能力以及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构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来思考自已的行为。
奥尔德弗的研究结果表明,成长的需要并不是完全贴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有可能停留于此,有可能去寻求更高的需要;而当更高层次的需要受挫时,则并不必然停留于此直到获得满足为止,而是可能退向较低层次的需要。所以,在成就动机的培育过程中,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还应把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迅速而明确的反馈给他们,借此巩固成就动机及取得既定目标的成功率。同时还要提醒所构建的目标要与社会目标相结合,不可过于极端。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告诉学生们,目标的难度设定不宜过于苛求,也不宜过于刚性,而应随着需要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二)树立坚强的自信
拥有积极的心态、较强的自信是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拿破仑?希尔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能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不俱挑战和困难,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而在实际中,进入高职的大多数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如本科生,在入校之初就有较强的自卑感和挫折感,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一个教育目标,将其列入教学计划,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实现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转变。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力以不断积累其成就感。
其次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增强自信心的实践和锻炼,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参加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和活动,锻炼其综合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并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均进行及时鼓励和表彰,帮助他们全方位树立起较强的自信。
(三)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面对的,往往是基于复杂和不确定态度下的问题决策,取决于许多变动的因素。在提高学生的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水平上,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专业特点以及大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性,科学制定信息能力建设所要达到的专业性标准。通过制定不同阶段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信息能力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分层次、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此时,胜任力即表现为设定界线和期望,并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多角度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或是比较复杂的多元因果关系链,提供几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具有鉴别性特征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不会权宜性地随机选择要素式的决策过程,而是根据目标沿着多重进路找出不同选项,充分评估问题解决方案的周延性,根据不同需求和实际发生状况,挑选出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同时从“问题导向”和“答案导向”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或者是“不同的问题”,或者是 “不同的解决方案”。
(四)训练和提高情境敏感性
流行于美国教育界的“问题方法”,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根据情境的差异,把多方面的细节、特殊性和复杂性放在一起,并把视角放到更为宽泛的情境中里,让学生们来揣摩和预测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不同情境中,应该给出什么样的判断。这样,学生们能够借助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切身地感受到在实践中会发生什么微妙的变化,并如何进行巧妙应对。它可以帮助学生能比较清晰透彻地预测在不同的情境下,到底应当给出什么样的决策才是最恰当的判断,从而刺激他们形成相应的情境敏感性。
(五)突出强调培育专业化下的职业伦理
前面提到的个人的目标设定应与社会目标相结合,就是为了避免职业技术教育的接受者们惟利是图和降低道德的底线,沦为所谓没有灵魂的专家。因此,更加强调让职业技术教育从技术性走向公共性,更关注服务于社会的职业伦理,是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重商主义危机的扭转之道。从根本上说,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涉及职业伦理的维度中,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除了应当承担维护社会主流价值的责任外,还应该对不同职业的角色伦理及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冲突进行辨析,既要以较高的标准灌输职业伦理,又要让他们尽可能缩小角色伦理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差距。
四、结语
职业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教育培养的职业性目标,而职业胜任力给了我们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职业胜任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应承担的责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以保证学生的就业,更要考虑延伸到学生就业后更为多重的元素,通过学生“胜任力及核心要素”的培养,来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唯有此,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人力资本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David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Vol.28,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Mccleelland D C,“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ith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PshchologicalScienece,1993.
[3]See Lyle Spencer and Signe 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Y:John Wildy& Sons Inc.,1993.
[4]Clayton Alderfer,“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Vol.4,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69.
[5]Hay Group, Saskatchewan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Competency Dictionary, Government of Saskatchewan, Jun.1,1998.
[6]Mary Beth Kenkel.Adopting a Competency Model for ProfessionalPsychology: EssentialElements and Resources[J].Training and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2009,3,(4).
[7]董丽君,杨钟红.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理念与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5).
[8]金士平.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高教论坛,2007,(12).
[9]潘日鸣,沈学杰.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提升措施[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殊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
关键词:高级职业技术教育;胜任力;内隐要素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离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需要,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教育面临的形势
随着国内对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国务院专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适应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高级职业技术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那么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当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但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角色认知与过程培养通道上已出现了“瓶颈”问题,原来偏向低端的技能型人才正逐渐失去竞争力,许多地方将职业技术教育理解为只需让学生接受“工匠式”的技能训练即可,这种片面追求短期功利的偏颇,让适应现代人力资本需求的中高端适才适性者难以产生。为此,我们需要以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考量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是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被视为核心的胜任力结构及其实现问题。
“胜任力”一词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Macleland教授早在1973年提出的,他认为要具体研究胜任某项工作的高绩效者和成功人士身上所具备的能力和人格特征到底是什么,并把“能够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称为胜任力。学者Ennis M.R.认为,胜任力是利用知识、技术、能力、行为和个人特质成功完成工作任务、承担岗位赋予的职责。职业胜任力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现被广大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近年来,对胜任力理论模型研究最著名的是莫过于“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这两种模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冰山模型”是将胜任力的结构划分为海水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海水下的“冰山以下部分”,而“洋葱模型”则是把胜任力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两种模型均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领导才能、执行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等是相对较为表层、外显的特征,它是对胜任者的基础素质要求,但其并不能很好预测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通常难以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而“动机、特质、自我概念、价值观”等等则是较为深层和内隐的部分,这些较为深层和内隐的部分表面看来与实际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却是鉴别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主要的因素。
二、职业胜任力核心内隐要素
相对以前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定位,则更加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从业者就职后的绩效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外显特征到内隐特征综合评价的胜任素质分析法。强调要更多关注及培育职业技术教育接受者的学习动机、人格特质、价值观和涉及职业角色担当的认知力等,从而使得对人才培养进一步延伸到就职后的更为多重的元素,也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前提。通过对比研究和总结分析,职业胜任力在人才培养中应予以重视的内隐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取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的实验结果表明,拥有比较高的成就动机者不会满足于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是会精心挑选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他们更加趋向于研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优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树立有一定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能够以显示的态度对待胜任力。
(二)拥有较强的自信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自信,主要体现在能从工作过程中获得反馈与满足,当面临的问题难度加大,甚至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否坚守自己的决定和判断。要敢于质疑和排除有时哪怕是技术领域权威的判断,敢于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依旧直陈己见。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缺乏明智而盲目反对,而是面对挑战的问题意识以及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专业化思维。
(三)有效获取并处理信息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具备有效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使企业及自身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要有“分析式”思考的能力,善于把散布在技术创造和执行中的事实和元素,以拟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中心归纳形成攻关的几个焦点。简言之,就是有效类比处理信息,敏锐地辨认过去与现实的类同或不同,以及恰当地应用修改已知的标准或方法,把复杂问题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和解决。
(四)面对情境的敏锐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只是面对物理空间,许多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面对的是有赖于与人沟通的技术领域,比如铁路、航空等系统的地勤、空勤等服务型人才。这类人才的职业需要决定了他们应利用倾听和观察了解事实,需要具备所谓的那种“情境敏感性”,就是能够敏锐地洞察到他人没有表达出来,或是表述不完整的想法和感觉,能预测他人的反应,以便提前做出应对之策。 (五)是高度的职业伦理
作为卓越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胜任力,不可或缺地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伦理特质。美国的帕森斯等人,早已从系统功能主义的角度,揭示了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间质”角色。此后的研究者们,又借助于继续强调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正义功能,揭示职业伦理的重大意义。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绝不只是一味接纳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普通技术操作工匠,而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崇尚为社会进步、为大众服务的公共阶层。
三、职业胜任力内隐要素实施路径探讨
根据职业胜任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内隐核心要素,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中,必须按照规律培养内在职业胜任力,更多关注于培育职业技术教育接受者的学习动机、人格特质、价值观念、业务能力和职业伦理等,将人才培养进一步延伸到就职后的更多重元素。
(一)培养良好的成就动机
相对而言,成就动机是职业技术教育一般较难以改变的胜任力。它需要设定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以及给予必要的反馈。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以专家身份为他们择定目标,而要让他们认知什么是成就动机,如何来设定个人的目标。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该把已经取得的优秀成果与学生构建成就动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有的能力以及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构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来思考自已的行为。
奥尔德弗的研究结果表明,成长的需要并不是完全贴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有可能停留于此,有可能去寻求更高的需要;而当更高层次的需要受挫时,则并不必然停留于此直到获得满足为止,而是可能退向较低层次的需要。所以,在成就动机的培育过程中,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还应把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迅速而明确的反馈给他们,借此巩固成就动机及取得既定目标的成功率。同时还要提醒所构建的目标要与社会目标相结合,不可过于极端。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告诉学生们,目标的难度设定不宜过于苛求,也不宜过于刚性,而应随着需要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二)树立坚强的自信
拥有积极的心态、较强的自信是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拿破仑?希尔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能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不俱挑战和困难,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而在实际中,进入高职的大多数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如本科生,在入校之初就有较强的自卑感和挫折感,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一个教育目标,将其列入教学计划,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实现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转变。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力以不断积累其成就感。
其次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增强自信心的实践和锻炼,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参加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和活动,锻炼其综合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并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均进行及时鼓励和表彰,帮助他们全方位树立起较强的自信。
(三)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面对的,往往是基于复杂和不确定态度下的问题决策,取决于许多变动的因素。在提高学生的收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水平上,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专业特点以及大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性,科学制定信息能力建设所要达到的专业性标准。通过制定不同阶段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信息能力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分层次、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此时,胜任力即表现为设定界线和期望,并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多角度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或是比较复杂的多元因果关系链,提供几种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具有鉴别性特征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不会权宜性地随机选择要素式的决策过程,而是根据目标沿着多重进路找出不同选项,充分评估问题解决方案的周延性,根据不同需求和实际发生状况,挑选出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同时从“问题导向”和“答案导向”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或者是“不同的问题”,或者是 “不同的解决方案”。
(四)训练和提高情境敏感性
流行于美国教育界的“问题方法”,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根据情境的差异,把多方面的细节、特殊性和复杂性放在一起,并把视角放到更为宽泛的情境中里,让学生们来揣摩和预测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不同情境中,应该给出什么样的判断。这样,学生们能够借助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切身地感受到在实践中会发生什么微妙的变化,并如何进行巧妙应对。它可以帮助学生能比较清晰透彻地预测在不同的情境下,到底应当给出什么样的决策才是最恰当的判断,从而刺激他们形成相应的情境敏感性。
(五)突出强调培育专业化下的职业伦理
前面提到的个人的目标设定应与社会目标相结合,就是为了避免职业技术教育的接受者们惟利是图和降低道德的底线,沦为所谓没有灵魂的专家。因此,更加强调让职业技术教育从技术性走向公共性,更关注服务于社会的职业伦理,是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重商主义危机的扭转之道。从根本上说,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涉及职业伦理的维度中,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除了应当承担维护社会主流价值的责任外,还应该对不同职业的角色伦理及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冲突进行辨析,既要以较高的标准灌输职业伦理,又要让他们尽可能缩小角色伦理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差距。
四、结语
职业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教育培养的职业性目标,而职业胜任力给了我们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职业胜任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应承担的责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以保证学生的就业,更要考虑延伸到学生就业后更为多重的元素,通过学生“胜任力及核心要素”的培养,来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唯有此,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人力资本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David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Vol.28,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Mccleelland D C,“Identifying competencies with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s”,PshchologicalScienece,1993.
[3]See Lyle Spencer and Signe 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Y:John Wildy& Sons Inc.,1993.
[4]Clayton Alderfer,“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Vol.4,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69.
[5]Hay Group, Saskatchewan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Competency Dictionary, Government of Saskatchewan, Jun.1,1998.
[6]Mary Beth Kenkel.Adopting a Competency Model for ProfessionalPsychology: EssentialElements and Resources[J].Training and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2009,3,(4).
[7]董丽君,杨钟红.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理念与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5).
[8]金士平.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高教论坛,2007,(12).
[9]潘日鸣,沈学杰.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提升措施[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殊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