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与党内同志联系密切,而且与党外人士交往广泛,友谊深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以特有的气质、博大的胸怀、风趣的语言与党外人士商讨时政,座谈调查,吟诗论画,谈古论今。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轶闻佳话,给后人诸多的教益和启迪。
谈古论今 诗词交心
毛泽东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籍,爱好诗词书画。他善于同知名党外人士、社会名流贤达交往,这种交往,既是对党外贤人志士的尊敬,又有利于广纳贤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与农工民主党负责人周谷城畅谈中国文学史、哲学史、佛教史的问题,一起吟咏李商隐的七言律诗;他曾在中南海的夏夜,与毕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昌广生老人研究诗词格律,评说唐代诗人;他与湖南省立一师的同学周世钊意气相投、友情甚笃,诗词交往最多,曾为周寄去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和《七律·答友人》。
诗可以言志。对于党外人士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毛泽东热情鼓励;对诗中反映的消极思想,他认真对待,热情帮助。如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中共“八大”主席台上亲耳聆听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共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后,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即席作七绝四首,题为《东方红遍环瀛》。毛泽东读后大加赞扬,亲笔书赠黄炎培词两首。又如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不满意当时的政治、物质待遇,心情郁闷,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一诗,大发牢骚。毛泽东接到诗后给柳亚子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诗中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柳亚子,亲自到住处看望他。以后,柳亚子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写了许多诗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诙谐幽默 妙趣横生
幽默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毛泽东博学多闻,思维敏捷,情趣高尚,因而在与党外人士的交往中谈吐风趣,妙语连珠,既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又缩短了双方的距离。1961年,毛泽东在丰泽园以家乡菜宴请刚被特赦的溥仪。他拉着溥仪的手让其坐在自己身边,风趣地说:“你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做过你下面的老百姓。”一句话说完,两人开怀大笑。笑声中溥仪的拘谨顿时消失了。
某些党外人士对党的政策缺乏了解,思想负担很重,加入革命阵线后顾虑重重。毛泽东就用幽默的话语,形象的比喻,淡化矛盾,消除他们心中的误会。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北平起义的傅作义。一见面,他亲切地用双手握住傅作义的手说:“过去我们在战场上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这就是说对他过去罪行的清算结束了,他已成为共产党的朋友、亲人。几句话,道破了傅作义的心思,使他起义后一个月来的疑虑冰消雪化。
尊重信任 体贴关怀
尊重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体贴关怀是增进友情的条件。毛泽东在交往过程中,对党外人士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刚进北京不久,毛泽东不顾筹备建国的繁忙,让周恩来陪同,亲自登门拜访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等老先生。对著名党外人士的来访,毛泽东不但迎送出门,而且亲自搀扶他们上下车、上下台阶,与他们搭肩携手而行。
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派邓颖超带他的亲笔信去上海,邀请宋庆龄到北平共商国是。信中说:“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等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宋庆龄的敬佩、信任和期待,给宋庆龄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和鼓舞。宋庆龄不顾身体不适,毅然北上。抵达北平时,毛泽东亲自到站台迎候,并于当晚设宴为宋庆龄洗尘,使宋庆龄深受感动。
对于国民党起义部队,毛泽东只将原部队的番号改变,加以整顿训练,对原有将领予以信任,仍然留用。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在长沙起义后要求继续带兵。毛泽东欣然同意,让他担任改编后的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当他要求参加对国民党军队作战时,毛泽东亲自给林彪打电话,准其参加战斗。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授予陈明仁为人民解放军上将。
在生活上,毛泽东还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党外人士心情舒畅。曾任清朝大臣的载涛的房子坏了,无钱维修。毛泽东得知后,从稿费中拿出2000元派人专程送到载涛家中。溥仪的三妹金蕊秀解放后工作无着落,在毛泽东的过问下,她被安排为北京东城区政协委员,开始了新的生活。
听取意见 虚心纳谏
党外人士中有社会名流、学者专家,社会阅历广,文化程度高,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毛泽东与他们交往,广泛征求他们对党、对政府、对时局的意见,虚心采纳他们的建议。“精兵简政”议案的通过,就是典型的一例。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陕北开明绅士李鼎铭根据边区老百姓负担的情况,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毛泽东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在各个根据地贯彻实施。精兵简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经毛泽东提议,李鼎铭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解放以后,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但也利用一切机会,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1949年10月他在中南海颐年堂约见张元济。饭后,毛泽东不断提问,征求意见。张元济建议,为使下情上达,报纸应多刊载有真实姓名、地址的读者来信;为使国盛民富,必须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毛泽东虚怀若谷,博采众家之长。《七律·长征》发表后,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非常喜爱,反复吟咏,觉得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和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重复出现“浪”字,使悬崖的“悬”字缺乏诗意,不如把后一个“浪”改为“水”,“悬”改为“云”。罗元贞写信给毛泽东道出此想法,毛泽东认为意见很好,作了改动,并写信感谢罗先生的好意。
责编/文波
谈古论今 诗词交心
毛泽东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历史书籍,爱好诗词书画。他善于同知名党外人士、社会名流贤达交往,这种交往,既是对党外贤人志士的尊敬,又有利于广纳贤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与农工民主党负责人周谷城畅谈中国文学史、哲学史、佛教史的问题,一起吟咏李商隐的七言律诗;他曾在中南海的夏夜,与毕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昌广生老人研究诗词格律,评说唐代诗人;他与湖南省立一师的同学周世钊意气相投、友情甚笃,诗词交往最多,曾为周寄去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和《七律·答友人》。
诗可以言志。对于党外人士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毛泽东热情鼓励;对诗中反映的消极思想,他认真对待,热情帮助。如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中共“八大”主席台上亲耳聆听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共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后,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即席作七绝四首,题为《东方红遍环瀛》。毛泽东读后大加赞扬,亲笔书赠黄炎培词两首。又如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不满意当时的政治、物质待遇,心情郁闷,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一诗,大发牢骚。毛泽东接到诗后给柳亚子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诗中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柳亚子,亲自到住处看望他。以后,柳亚子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写了许多诗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诙谐幽默 妙趣横生
幽默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毛泽东博学多闻,思维敏捷,情趣高尚,因而在与党外人士的交往中谈吐风趣,妙语连珠,既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又缩短了双方的距离。1961年,毛泽东在丰泽园以家乡菜宴请刚被特赦的溥仪。他拉着溥仪的手让其坐在自己身边,风趣地说:“你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做过你下面的老百姓。”一句话说完,两人开怀大笑。笑声中溥仪的拘谨顿时消失了。
某些党外人士对党的政策缺乏了解,思想负担很重,加入革命阵线后顾虑重重。毛泽东就用幽默的话语,形象的比喻,淡化矛盾,消除他们心中的误会。1949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北平起义的傅作义。一见面,他亲切地用双手握住傅作义的手说:“过去我们在战场上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这就是说对他过去罪行的清算结束了,他已成为共产党的朋友、亲人。几句话,道破了傅作义的心思,使他起义后一个月来的疑虑冰消雪化。
尊重信任 体贴关怀
尊重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体贴关怀是增进友情的条件。毛泽东在交往过程中,对党外人士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刚进北京不久,毛泽东不顾筹备建国的繁忙,让周恩来陪同,亲自登门拜访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等老先生。对著名党外人士的来访,毛泽东不但迎送出门,而且亲自搀扶他们上下车、上下台阶,与他们搭肩携手而行。
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派邓颖超带他的亲笔信去上海,邀请宋庆龄到北平共商国是。信中说:“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等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宋庆龄的敬佩、信任和期待,给宋庆龄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和鼓舞。宋庆龄不顾身体不适,毅然北上。抵达北平时,毛泽东亲自到站台迎候,并于当晚设宴为宋庆龄洗尘,使宋庆龄深受感动。
对于国民党起义部队,毛泽东只将原部队的番号改变,加以整顿训练,对原有将领予以信任,仍然留用。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在长沙起义后要求继续带兵。毛泽东欣然同意,让他担任改编后的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司令。当他要求参加对国民党军队作战时,毛泽东亲自给林彪打电话,准其参加战斗。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授予陈明仁为人民解放军上将。
在生活上,毛泽东还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党外人士心情舒畅。曾任清朝大臣的载涛的房子坏了,无钱维修。毛泽东得知后,从稿费中拿出2000元派人专程送到载涛家中。溥仪的三妹金蕊秀解放后工作无着落,在毛泽东的过问下,她被安排为北京东城区政协委员,开始了新的生活。
听取意见 虚心纳谏
党外人士中有社会名流、学者专家,社会阅历广,文化程度高,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毛泽东与他们交往,广泛征求他们对党、对政府、对时局的意见,虚心采纳他们的建议。“精兵简政”议案的通过,就是典型的一例。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陕北开明绅士李鼎铭根据边区老百姓负担的情况,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毛泽东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并在各个根据地贯彻实施。精兵简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经毛泽东提议,李鼎铭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解放以后,毛泽东虽然日理万机,但也利用一切机会,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1949年10月他在中南海颐年堂约见张元济。饭后,毛泽东不断提问,征求意见。张元济建议,为使下情上达,报纸应多刊载有真实姓名、地址的读者来信;为使国盛民富,必须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频频点头,表示赞许。
毛泽东虚怀若谷,博采众家之长。《七律·长征》发表后,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非常喜爱,反复吟咏,觉得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和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重复出现“浪”字,使悬崖的“悬”字缺乏诗意,不如把后一个“浪”改为“水”,“悬”改为“云”。罗元贞写信给毛泽东道出此想法,毛泽东认为意见很好,作了改动,并写信感谢罗先生的好意。
责编/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