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典故

来源 :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登高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红纸小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红纸小旗代替插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了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其他文献
“耶!”“哇!”“太棒了!”这是哪里发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噢,原来是通小庆祝“数学文化节”举行的数学达人竞赛。  只见学校报告厅里人山人海,小观众们神情专注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比赛开始,小选手们神情严肃紧张,仿佛接下来要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首先举行的是高年级的“巧算24点”比赛。选手们上台个个凝神屏气,暗下决心。比赛开始了,只见大屏幕上刚显示7、3、3、9这4个数字,六(5)班的张天妍马上就举起
小时候,受了妈妈的鼓励,我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阅读。一开始看不懂文字,看图画书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小学的时候,像金庸的《神雕侠侣》《鹿鼎记》《笑傲江湖》,还有梁羽生的《白发魔女》等很多长篇小说,我都是从大哥那里听来的。夏天的时候,为了让大哥在睡觉前讲故事,我就用扇子给他扇风(那时候没有电扇,唯有扇子可以消热),我哥就躺在床上一边享受我扇的风,一边慢吞吞地讲。为了听他讲故事,我就不停地给他扇,结果我
期刊
思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北朝】江总  雅致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唐】杜甫  寂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采桑子·九日》【清】纳兰性德  浓情 
期刊
家族企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态,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家族企业迅速发展
★原来的作文★今天丁老师带我们晨练,有一个人和丁老师一起甩绳,让我们跨绳。轮到我了,我就往后,数到三时,我像闪电侠一样,一跨,成功把“大山”跨过了!又到我,又升高,跳绳像
目前,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其判断风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者受到各种利益驱动,社
这天,法国姑娘艾伦和她的美国男同学弗兰克来拜访小静老师,中午吃饭时也叫上了闹闹、谢义豪、小胖几个小伙伴。  艾伦中国话说得磕磕绊绊,还经常会闹笑话,不过她在小静老师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研究汉字,大家正好有共同话题。这不,谢义豪先开始了:  “艾伦,你说中国字是不是太复杂了?比如同一个发音,可以有好多好多不同的字、不同的意思,把人都搞昏了!你昏过没有?”  “虽然复杂,也还可以理解啊,英文、法文还不是
★原来的作文★  大家好,我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风。  知道吗?自从我帮助了松树一次,获得成功,就决定开办一家便民服务中心,现已开业,欢迎惠顾!  我首先启动了“风快递”服务,把我们的兄弟们都带来了,由他们当快递员。以后只要将降落伞绑在包裹上,就可以保证客人很快能收到包裹。我还请了云护卫把包裹围住,有易碎物品也不用担心了。  我接着启动了“风行急救”服务,比如说灭火。我们还可以把云吹散,这
作为中国报纸特色的副刊走过了一百多年起起落落的曲折道路,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报纸副刊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表面看,是报纸增厚、版面增多客观上带来了专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