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引读:借助导学单轻松进入单元学习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引读课是单元教学的“开门一脚”,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打开写作思路,进而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并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特别想写的内容,为后面的习作练笔进行整体导航。
  一、经典诵读,丰富积累
  选择合适的经典篇目进行诵读是一项贯穿单元教学始终的重要内容。经典并不是随便给出的,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也不是漫不经心地读读而已,而是潜心诵读并引导记忆、积累的。
  如,本板块开课前,通过引领学生诵读描写人物的小古文《王戎卖李》《欧阳修苦读》《管宁、华歆割席分坐》,感受文言文表现人物的凝练传神,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单”有落实,导有方向
  单元主题犹如一根红线,贯穿着单元教学的始终,是教师进行单元教学的隐形抓手。整体引读课贵在引导学生感知单元主题,为“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习作练笔打好基础,让学生“身未动,心已远”。其基本流程为:整体阅读例文—感受典型事例—合理安排事例—列举习作主题。
  (一)运用学习单,整体阅读
  整体引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单整体把握单元内容,概括文章所选事例,初步感受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要在40分钟内完成多篇例文的群文阅读,学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学习单多以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如,本单元的“自主学习单1”:
  自主学习单1
  本学习单的设计切合学生学习实际,且简单易用,教师根据表格即可清晰地呈现概括典型事例的几种方法:要素概括法、课题概括法、小标题概括法等。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探究,这种高效的读书方法也帮助学生快速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特点。
  (二)借助学习单,明确主题
  整体引读课引导的关键在于目标导向,利用例文在文体、内容主题上基本统一这一特点,让学生深入感知文体特点与习作主题,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1.体会事例的典型性。
  怎样的事例才是典型事例?学生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去体会,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本环节,教师再次借助“自主学习单1”,让学生回到例文中对比阅读、圈画批注,逐步发现并领悟事例的典型性。
  【教学片段一】
  师:本文为了表现爱国,选取了钱学森回国前的两段话。用波浪线画出这两段话,读一读。(出示两段话)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无需作者作额外的解释,只需抓住其语言就可感受其魅力。本文作者就是用钱学森这两段话很好地凸显了钱学森的爱国深情。由此也可以看出,“钱学森回到祖国”这一事例是很典型的。
  整体引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本环节,既要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感知典型事例,又要适度,不需要过于深究,为第二课时经典例文教读打好底、串好场。
  2.学会选取典型事例。
  例文阅读指向的是学生的表达,恰如品菜,得先观色闻香饱眼鼻之福,而后方能操筷动口。整体引读的“读”,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袋等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单元主题进行阅读分享,在阅读中赏满园春色,为习作练笔折得一枝香。
  【教学片段二】
  学习任务:阅读钱学森的资料卡,完成“自主学习单2”(如下)。
  自主学习单2
  《钱学森》这篇课文表现了钱学森爱国的品质,如果让你给这篇课文补写进一个事例,你会选取哪一个?这个事例补写到课文的什么位置合适?
  1.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2. 谁也比不过
  3. 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4.“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5. 钱老的教育生涯
  6. 拜师冯·卡门
  任务1:根据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
  师:资料卡上有6个关于钱学森的小故事,如果给这篇文章再补写一个事例,进一步表现钱学森的爱国品质,你会选取哪个例子?请你认真阅读,完成“自主学习单2”。
  生:我想选第三个事例——“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这个故事讲的是60年代,工作人员为钱学森准备红烧肉,被他严词拒绝的事。
  生:我也选取了这个事例,因为里面说到他把挣得的稿费捐给了贫困学生,捐给了沙漠治理基金会,捐给了祖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效力。
  师:是啊,钱学森是一名大科学家,他心里装的是祖国和人民,这个事例恰恰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可以补写到文章中。
  任务2:学习合理安排典型事例材料
  师:如果让你来补写,你想补写到文章中哪个位置?
  生:我觉得应该把这一段放在“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的后面,因为从写作顺序看,这之后写的是钱学森回国以后的事,所以放在这里最合适。
  生:我们觉得应该放在第1自然段的后面。因为之后写的都是钱学森回国之后的事,放在这里比较通顺一些。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哪一种更合适呢?
  生:我觉得放到回国后更好一些。因为前面主要是说他去了美国,后面是说他回国以后,时间上比较合适。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钱学森》的写作顺序和我们平时的写作顺序是不一样的,它的第1自然段直接写的是——结果。这种写作顺序叫倒叙。所以把这个典型事例补写到文章后面,顺序上才会更清楚。可见,选取事例要围绕人物的品质、特点,同时还要合理地安排事例材料。
  本环节进一步利用学习单,给学生提供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类文进行泛读,既加深了对典型事例的认识,也学会了安排材料。
  3.学习列举主题。
  整体引读课上还应有意识地借助经典诵读,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要写的人物和要表现的特点,为后续的阅读学习、习作实践做好鋪垫。
  三篇例文均是写人的,但选取题目的角度各不相同:《全神贯注》用罗丹工作时的状态作题目;《钱学森》用人名作题目;《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用主要内容作题目。借助对题目的欣赏,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合适的角度,给自己的习作起一个巧妙的、吸引人的题目。
  学以致用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表达主题单元包”实施过程中,阅读、生活与写作教学是同步推进的,“写”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整体引读课,伴随着“阅读”,导明方向,导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2016年第10期《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群英论道”栏目中,发表了魏淑媛老师的《由“教一则寓言”到“整本书阅读”的思与行》一文。笔者认真拜读之后,钦佩魏老师教学中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由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北京版第七册)的教学走向了整本书《战国策》的阅读教学,但同时也滋生了疑惑:《战国策》真的适合中年级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吗?  首先,我们看看整本书阅读关注什么。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这样的论
“星空一直在轻声召唤,仿佛一首久远的童谣”,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对远方的向往。于是,太阳成为太阳,月亮叫作月亮,四季更替有了答案,日出日落被赋予意义。然而,人类的探索不止于此。那些应神秘召唤,渴望探索远方的人,用科学追溯久远的过去,用科学描绘宇宙的未来。在时间的长河里,在无尽的探寻中,一代又一代追逐远方的人建立起了浪漫的天文学。“未来是什么样子?”“宇宙将如何终结?”我们也许将永远不知道,但可以
我爸之所以一直在老城买馒头,是因为店铺的老板是个倔老头,但凡他把馒头变成和市面上的馒头一个模样,我爸就不会去了,舍近求远岂不是闲得慌?   那店子位于老城的一面陡坡上,从家里到那儿,走路得一个小时左右,坐公交换乘了也还得爬那面大坡,不畏舟车劳顿,是因为那倔老头的馒头是货真价实的手工老面馒头,绵扎,有韧劲。新城卖老工馒头的店铺有的是,但与众多声称绝对是土鸡蛋、土鸡、土猪肉却绝对不土并无区别,所以我
随着统编本教材的推行,我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母语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植民族基因,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知道,一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看这个孩子的语感如何,而这种语感的形成所依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朗读。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生字。  2.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下雨前的现象,对观察、了解大自然产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难点:初步了解下雨前的现象,对观察、了解大自然产生兴趣。【教学过程】 
在材料科学领域,先进材料的研究正推动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在不断从大自然中寻找新材料的同时,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超越自然可用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即直接设计人工“原子”并将其排列成所需的结构而不是仅通过天然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这种新型人造材料被称为超构材料,它最早出现在光学和电磁学领域。它的出现,给材料科学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引领着新材料原理和器件设计的全新变革。现今,超构材料领域的研究对我们的生活已日益
教学目标:  1.借助照片和视频、表格,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学做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  2.基于例文支架,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具体,学习抓语言表达人物心情的写法。  3.能自我改正不通顺的地方,在评价中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基于例文支架,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写具体,学习抓语言表达人物心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我在长大,我学会了本领  一、交流导入,确定主题  1.时光在流逝
本刊讯 2020年11月25日,诗心剑气——纪念萧蜕庵先生诞辰一百四十五周年书法特展在吴门书道馆如期举行。这次展览由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市文艺之家、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吴门书道馆承办。  萧蜕庵(1876年—1958年)出身江苏常熟名门望族,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后裔,两朝帝师翁同龢尝为萧氏题书“兰陵峻望”。初名守忠,后更名嶙(又作鳞),字中孚,后易名蜕,字蜕公、蜕庵、退闇等,别号有寒蝉、苦绿
教学思考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三年级下册学习详细复述的第一篇课文。课后习题中有一张梳理课文内容的表格,用于帮助学生复述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份表格非常适合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复述,而要进行详细复述,则还需对表格的设置及运用进行优化,使其真正成为复述的有效支架,使课后习题成为落实语文要素的最佳途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当绘本走进课堂成为教材,当绘本阅读走进课堂成为绘本教学,该采取何种教学价值取向及教学策略,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现行语文教材承担着“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学的常规动作是理解认知文本内容,积累运用语言,既得其意又学其言。在以理解认知为本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不少教师甚至把理解认知文本当作“唯一动作”,作出“得其意而忘其言”的偏颇之举。受这种教学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当前绘本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