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非遗”外宣英译例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1976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遗”英译文本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对外传播效果。本研究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宗旨与初衷,尝试对国家“非遗”名录“冼夫人民俗信俗”进行英译。在英译过程中,从“非遗”英译目的及文本特征出发,提出采用重组、增译、减译、音译/音译加注、音译加直译和从意合到形合转换的编译策略。本研究旨在为茂名市“非遗”英译提供蓝本,助力于茂名“非遗”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以及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 非遗;外宣;冼夫人民俗;编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83-02
  “非遗”英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桥梁和纽带,是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人文景观(59%)、当地生活(49%)、自然风光(48%)是吸引海外受访者来华的主要原因。①“非遗”作为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沉淀下来的文明瑰宝,是传递中华文化重要媒介。
  茂名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茂名市具有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由3项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和49项市级项目构成的比较完善的非遗三级名录保护体系。②纵观国内对茂名“非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的界定、保护和传承、旅游等方面,对“非遗”外宣翻译几乎还是空白。查阅茂名“非遗”现有宣传资料也多数没有英译文本,这严重阻碍了茂名“非遗”文化“走出去”和“非遗”文化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规范“非遗”文本英译及加速茂名“非遗”“走出去”进程,本文选取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冼夫人民俗”为例,按照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宗旨与初衷,通过分析原文本特征,选取编译翻译策略,对其进行英译,为茂名市“非遗”英译提供蓝本,助力于文化走出去。
  一、有关编译
  编译(Adaptation)被认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而是一种翻译干预(translative interventions),但是是对原文本的一种表征。纽马克认为编译属于交际翻译,“是一种最自由的翻译形式”,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因此,在交际翻译中,编译者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1]。但是在编译过程中,译者通常应遵循主题等值标准、信息价值标准、篇章结构标准和御用分割标准[2],通常采取重组、增译、减译等翻译策略。
  二、冼夫人民俗编译分析
  (一)原文本分析
  1.语篇来源及特征。原文是刊登在广东省文化馆官网的“冼夫人信俗”③,用于入选201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文介绍了冼夫人信俗来源、冼夫人生平与历史地位、信奉方式以及现状等,共6个自然段,1053个字。即使原文本主要用于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但存在逻辑结构松散、信息中心不突出等問题。
  2.目标读者。茂名“非遗”要走出去,首先应当争取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公约》及操作说明明确了“非遗”读者群为“对遗产一无所知或未曾接触过该遗产的人”,译文要做到“使评审委员会明白是什么”。[3]同时,评审委员更关注非遗名录的特征以及对促进文化对话的贡献等[3]。其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海外读者。研究表明:外国受众对于异域文化最感兴趣的信息是特定文化的主要内容、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于很多频临消亡的“非遗”保护情况等信息也是他们感兴趣和想要知道的[2]。
  (二)选择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编译。按照莱思的文本类型划分法,“非遗”文本兼属信息型与操作型语言功能。信息型文本在翻译时宜采用简朴明了的白话文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与信息;而操作型文本旨在感染或说服读者并使其采取某种行动,以读者和效果为先,翻译时应采用编译或适应性的方法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标。[4]这与外宣翻译的目的一脉相承,因此,译者对“冼夫人民俗信俗”采取编译的翻译策略。
  (三)英译过程中的处理策略
  联合国非遗名录申报一般要求介绍非遗的定义、总结其特征及对促进文化对话的贡献,但是要求介绍简明扼要。因此,英译时译者对原文本主要采取重组、增译、减译、音译/音译加注、音译加直译和从意合到形合等处理。
  1.重组。重组是编译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译者首先应该按照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本进行信息筛选和重组,达到简化文本的目的。冼夫人信俗原文本有6个段落1053个字,存在大量的累赘介绍,且存在信息中心不突出的问题。因此,译者将2至4自然段介绍“冼夫人民俗信俗”表现形式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然后将第2自然段冼夫人生平与其表现形式进行了切分。重组后的文本仅一个段落,590个字,内容包括冼夫人信俗界定、冼夫人生平及贡献、表现形式及现状,相应的译文为390个英文单词。
  2.增译。增译是编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处理策略。增译的原则是“译文不与原文相悖”[1],同时达到信息完整的翻译目的。译文中有两处增译现象,其中一处是在开篇对冼夫人信俗的界定。Lady Xian’s belief and customs is a kind of folk custom culture, with the core of worshiping and praising Mrs. Xian’s patriotism, love for the people and her morality, including sacrificial ceremony in the Xiantai temples, daily customs, and legends about Madame Xian. (冼夫人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立德为核心,以庙会祭祀仪式、日常信仰习俗和传说故事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之所以增译这两处,第一是原文缺乏对冼夫人信俗的界定,按照《公约》申报要求,首先应该对名称进行界定;第二处主要是体现冼夫人的历史地位,为“非遗”重要性增加分量。   3.减译。在编译中,减译是普遍使用的英译策略。在本文中,译者将介绍冼夫人信俗表现形式中的诸多例子和信奉细节进行了删减。譬如,介绍地区冼太庙的庆典活动在译文中都做了减译的处理(如高州冼太庙和旧城冼太庙的“冼太诞庆典”,高州火神庙的“摆醮”等)。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读者以最省力的形式获取最大信息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迎合申报简洁简明扼要的要求。
  4.音译/音译加注。音译是处理文化差异时较为常用的翻译方法,它对于保留源语语言和文化特征都有着重要意义。[5]冼夫人信俗文本中涉及较多的地名、朝代,包括人名,如古高凉、岭南、梁、陈、隋三朝、冼夫人等,笔者都采用了音译或音译加注的办法,并将音译部分用斜体表示以示非英语单词。
  5.音译加直译。音译加直译策略既能保留源语文化的韵味,又能尽可能的贴近目标读者。如“冼夫人信俗”的翻译,将其翻译成Lady Xian’s belief and customs,其中“夫人”和“信俗”采取了直译,“冼”采取了音译。
  6.意合到形合的转换。冼夫人信俗文本简介亦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在简介中有大量的介绍性句子,这些句子依靠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一起,彰显了汉语意合的句法特征。依据英语属于形合型语言的特点,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合理断句、增补主句、连词等手段实现汉语意合向英语形合的转换,示例如下:冼夫人生于古高凉,历经梁、陈、隋三朝,是岭南地区杰出的政治领袖,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极大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受到中国历代皇朝的嘉许及广大百姓爱戴,故有“岭南圣母”和“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之称。这个长句包含了冼夫人生平和历史地位的介绍。译者首先按照意群将其分为三个分句;并在分句中增加了逻辑主句及连词。译文如下:
  Born in ancient Gaoliang (An important country in ancient Lingnan), Madame Xian was an outstanding political leader in Lingnan area during the thress dynasties of Liang, Chen and Sui. She devoted her whole life to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ingnan region and trade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She was praised as “ the goddess of Lingnan" and "the First Heroine of China” by Chinese emperors and people.
  三、結论
  茂名丰富的“非遗”文化走出国门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英译。本研究,依据《公约》要求,首先分析了“冼夫人民俗信俗”属于信息型与操作型复合文本,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在保留原文本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原文本进行信息重组、增译、减译等策略进行信息的筛选,对具有特定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专有项采取音译/音译加注、音译/音译加直译进行处理,最后采取了从意合到形合的转换方式进行处理。总之,本文选取国家“非遗”名录“冼夫人信俗”进行英译,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茂名“非遗”英译和研究,助力于其文化走出去。
  注释:
  ①http://whly.gd.gov.cn/news_newdsxw/content/post_2841238.html (茂名市非遗情况)
  ②http://theory.gmw.cn/2019-10/18/content_33244879.htm(国家形象报告)
  ③http://www.gdsqyg.com/agdfyzg/mingluinfo?mlproid=2017041400000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编译的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95-98.
  [2]吴克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与读者认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5.
  [3]许敏,王军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109,111.
  [4]张美芳.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13,(4):5-10.
  [5]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2.
  作者简介:
  邓超群,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主要从事应用翻译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老河口丝弦是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弦索乐种之一,它流行在鄂西北的襄阳一带,盛行于老河口、襄阳、谷城等县市。它与河南板头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本文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论述老河口丝弦对河南板头曲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老河口丝弦;河南板头曲;乐种;丝弦;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67-02 
期刊
【摘要】 数字化时代为当前影视广告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数字动画这种新颖的表现方式也蕴含着时代特征,在影视传媒领域中占据大量市场,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影视广告制作过程中,融入数字动画元素会让整体效果具有观赏性与趣味性,画面传达更具视觉冲击力。因此,本文从数字动画与影视广告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影视广告课程内容以及广告教学案例,探讨数字动画在影视广告创作中的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影视广告教学,确
期刊
【摘要】 短视频作为当下最热的风口,不少传统媒体人开始寻求转型,开设了抖音账号,成了短视频达人,但要想在众多账号中脱颖而出,短视频的策划和运营尤为重要。本文选择了抖音账号“芒果台声丁文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探索传统媒体人是如何寻求转型,从而找到自身的定位的,旨在为传媒人探索一条可参考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策划;短视频运营;丁文山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
【摘要】 阿瑟 · 米勒(Arthur Miller)是世界著名的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剧作家,是易卜生式的戏剧家,其作品多描写推销员、装卸工、小职员、农夫等小人物,他曾经树立过一个重要的观点:普通人也可以登上历史舞台。而《推销员之死》是米勒的代表作,同样是美国戏剧史上最经典的剧作之一。本文选择了《推销员之死》英若诚和陈良廷的译本,并且在这两种译文和翻译方法对比基础上进行了分析。陈良廷的译文致力于文学研
期刊
【摘要】 外交部发言的翻译有着极强的政治敏锐性,而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是给译者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准确地传递发言人使用文化负载词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本文以释意理论为指导,以王毅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同传稿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释意理论;文化负载词;外交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明治维新后,日本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对自己国家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与此同时日本不仅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还在这个基础上将民族文化发展得更加浓烈。本文将从近代初期日本的教育改革与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民族文化;日本;近代初期;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131
期刊
【摘要】 桂北地区有着许多丰富的美食,口味以“酸、辣”为主,在远古时期的珠江河流域桂北就已经种植水稻。“那文化”逐渐走上成熟,饮食文化依靠着农耕文化,相遇共生,一起讲述饮食文化发展的故事。“米粉”是广西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南方稻香文化发展而成的美食。桂林米粉是米粉起源的开始,同时与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梧州河粉以及钦州猪脚粉代表着广西米粉文化的繁荣发展。“东盟博览会”“一带一路”等经济发展,
期刊
【摘要】 从20世纪到21世纪,我国流行音乐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我国的民族音乐也是源远流长,内容 丰富,特别是我国特色的戏曲音乐,更是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流行音乐与我国民族音乐并存与发展有着内在的相互关系。我国的音乐教育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之上,掌握和领会本民族 音乐文化的历史、风格、神韵和气质,引领学生高层次的鉴赏音乐。本文将对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髓戏曲对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作用进行论
期刊
【摘要】 蔡文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浅谈她传奇悲苦的一生,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 蔡文姬;命运多舛;才艺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0-0081-02  蔡文姬(177年- 254年)(确切生卒年不可详知,据多数学者考证大约为
期刊
【摘要】 祥林嫂的悲惨人生是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压榨欺凌的产物,礼教约条对女性的约束在现实中存在阶级差别与自相矛盾。上层人坚定遵守礼教中的重大偏执原则,下层人在现实困难面前往往对约条约束舍小求大,或盲目无知遵守传统文化积累下来的礼教集体无意识。礼教伦理的大小约条之间存在着让人遵大条必犯小条,遵小条必犯大条或遵大条必舍小条的自相矛盾性,所以注定了必将被推翻、被改造的命运。  【关键词】 鲁迅;《祝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