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预先张扬的谋杀案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段连续离奇失踪案。随着案情发展,更扩为大宗集体命案。港口丰收欢庆盛宴中,潜伏杀机。
  祖母原居基隆渔港,每早在轮舰汽笛声中醒来,傍晚在渔船返航喧哗中歇息;多年前,她随子女移居台北,遂久不闻海风盐腥。两年前,我陪祖母懒在台北公寓卧房看电视,屏幕上播报渔季新闻:大鱼鬼头刀反常丰收。原本,鬼头刀只有4、5月量产;2004到2007年,秋后台东新港每天多达20吨进港。据说是因为鲔鱼、旗鱼等天敌少了。我问她:那么,鲔鱼哪里去了?
  祖母坐在窗边,联想起半世纪前,每天都有丰收。跳进港里。满腿鱼群拥挤挨蹭,小孩随便就捞两条大鱼回家晚餐。如今不再。
  我们望着窗外,鸥声帆影消逝,栉比鳞次新建大厦追着101大楼冒尖,谁也不知道鲔鱼出了什么事。
  次年,回游性鱼类全都少了。南方澳的鬼头刀渔季,晚了一个月。鱼量少很多,得出海更远、等更久才能遇上。嘉义、屏东港口往年一天捕获上百吨鬼头刀,此时一天3、5吨。恒春港口往年一天3、5千公斤,此时一天不到百公斤。从南到北都在问,鱼群上哪了。
  飞鱼也大减。到了2009年,此刻-原是飞鱼卵季,飞鱼却迟到了。老渔夫说今年闰5月,6月还不够暖,过阵子飞鱼就会来产卵。
  真的吗?
  鱼儿哪里去了?为什么它们推骨牌似的一一消失了。
  写电邮托同事打电话回屏东,问她船长老爹。隔天回信来了。老船长说,鬼头刀剧减,有时根本捕不到鱼。有些鱼类完全消失了。例如比目鱼苗。珊瑚礁成片白化死亡、新生缓慢。他解释是受核能发电三厂影响。
  那为什么樱花虾、螃蟹反而大盛?
  台湾近年发展美食观光,屏东黑鲔鱼季、基隆锁管季、长滨乡加走湾飞鱼季……绚丽名目下,隐瞒了鱼群失踪的谜团。《海鲜的美味挽歌》才揭露了:北大西洋龙虾近十年空前大丰收,原来是因为大型回游掠食性鱼类都遭滥捕殆尽,例如北大西洋的鳕鱼已锐减,鳕鱼原本的主食——龙虾因而大盛,底栖类的虾、蟹称王(台湾东港鱼源已竭,樱花虾反倒丰收,案情如出一辙),海洋终为水母、细菌、粘液所据。龙虾盛景,大快朵颐,竟是丰饶海洋濒亡的挽歌。
  台湾四面环海、海域大过陆地,此书所论全球海洋危机:过渔、混获、炸鱼、底拖网毁灭栖地、滥加开发、排废水、水温上升、环境荷尔蒙毒化、废网窒鱼、酸化,台湾无一幸免。悲哀的是,台湾竟无一本这样的本地灾情调查报导,点醒读者:海洋生态已在你我头顶崩盘,巨浪就要压下。
  就如马奎斯小说《一桩预先张扬的谋杀案》。这是公开的秘密:各地渔民都在问鱼群下落,学者心知肚明,官方办点群众放苗复育的娱乐兼教育(独缺环保)活动聊表心意。预见祸事却从未说破,也无能阻止,束手眼睁睁看渔业白速其死。在台湾,鲔鱼、旗鱼已遭高科技渔法大屠杀,被日本吃到濒危。鲔鱼、旗鱼以鬼头刀为食。少了它们,鬼头刀就多了。但鬼头刀内销不多,专供冷冻直送日本、欧盟,而这些“进步国家”海鲜消耗量无止境直线成长。鬼头刀原本捕食飞鱼,等欧日也吃光台湾的鬼头刀,飞鱼就多了。飞鱼吃浮游动物,原应幸存,但捕飞鱼卵却是本地盛事。早在2006年,
  “农委会”已应燃眉之急,宣布“新农业运动”:2008年起,将禁捕飞鱼卵。等这张支票到期,“农委会”竟不惜食言,定出“飞鱼卵限捕300吨”,这“限额”可是多到连飞鱼卵都跌价了。本书也说了,限额像报税,逃漏税花招百出,例如利比亚的鲔获量竟达限额的6倍。今年从花莲市区观光土产行,到澎湖观光景点路边摊,到处可见促销政府推广、媒体狂炒的“飞鱼卵香肠”,据说还有九成外销。飞鱼去哪了?不言而喻。
  2006年“农委会”还宣布“2008年起全面禁采珊瑚”,日后反把近百艘无照黑船就地合法,开放滥采宝石珊瑚。6月问。我在澎湖目睹珠宝纪念品店。数十坪的专柜,展售大量珊瑚项链、耳环、别针,令人毛骨悚然。据说有近2百艘渔船在盗采,所过之处。海底丛林夷为平地。
  大陆是全球第一渔业强权,等于是欧美、日本海鲜市场饕餮掠夺的首要海域。2002年,大陆计划五年内将二十五吨的渔船数目,缩减到三万艘,协助二十万失业渔民转行。“台湾渔业署”早已推动休渔、减渔,收购管筏发奖励金,然而政策退让、自打嘴巴。当然是渔业财团化的结果。油贵、鱼少,个体户早就难以为继;声纳、拖网船队、箱网养殖,花费动辄上亿,船东大户当然不会因国际舆论压力而收手,豢养民意代表施压、渔会动员游览车群众示威,威迫政府就范。
  开放滥渔,绝非真正的民意,只是拯救海洋从未端上台面成为本地公民议题,任凭《海岸法》去年送审“立院”被搁置。台湾传统父母对海洋的意见是:只要儿女别靠太近淹死。就没事。戒严海防隔绝了人与海,无从熟悉建立感情;然而解严后,海岸迅速观光化、财团化,又剥夺了这份天赋人权。徒留满地消波块毁了潮间带生机,暗藏烤香肠尖签、酒瓶锐片、针头的沙滩,城市下水道的终点。地球生命之源,七洋相连的浩瀚蓝海,在城市而言,只是一滩弧菌过量、肮脏、贫瘠、危险的粪坑。
  祖母记忆中那年代,海洋是养人的。走进海里,它迎你以饱腹三餐、壮美奇观。而我们却恩将仇报,将海洋酷使至死,只为替财团榨干每滴海水、兑现为短暂的私人财富。海洋无声,报应却在眼前。你我每年换新抛弃的手机,阻燃剂多溴二苯醚都会经过海鲜食物链,返回人类血管致癌。台湾人体内含汞量超标,八成台湾人平均发内含汞量2,4毫克(美国的参考浓度是每公斤1毫克)。而素食者仅0.32毫克。台湾人每日从食物吃进3万5千多纳克(亦作毫微克)的壬基苯酚,是纽西兰10倍。在在证明,我们虽出于无知。却不能免责。
  无知虽然免费。利息却昂贵。读此书,是理债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沈培方(1949-2017),上海人。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书法研究》副主编。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能诸体,尤擅行草,精于书法理论研究善鉴赏。  初知沈培方先生的大名是在读大学期间所读的《书法研究》杂志上。作为艺术图书的出版重镇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画类杂志是学校图书馆所不可或缺的。不过那时只知其名,未见其人。大学毕业入职上海書画出版社,
期刊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是程十发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如果说此前的近三十年是他由开蒙求学到师古慕变的沉淀期,那么20世纪5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的书画艺术创作历程,则是他个人艺术生涯逐渐走向巅峰的突变期。他和那个时代的所有艺术家一样,身处一个从百废待兴、重建家园出发,虽历经起伏而终归于蓬勃向上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一代画人气象为之一新的时代,精艺报国、锐意创造、是这一代画人集体性的精神面貌。程十发书画
期刊
所谓的经典名著。是指那些通过时间的验证而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积淀。国外的经典名著原著作品通常只是一些专业人士在看,流传到中国,一般都是翻译的版本,因此在这里我们就谈谈中文版的经典名著吧。  近几年,许多经典名著不断翻新,外行人甚至不解,经典名著不是那些已经流传下来的经典吗?不断翻新不是在重复印刷吗?其实不然,经典名著除了出版手段多样以外,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作品面对不同时代的读者。内容上也会有新
期刊
也许,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专业层次上可以接受原著,但中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原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的。而且,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现代人的阅读被解释成快餐式的浅阅读。这种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阅读表现在人们愈来愈偏向选择通俗读物、图文书和休闲读物。可以说,大多数年轻读者成为读图的一代、网络的一代,重新让他们——即使是能接受原著的大学生,再去读“四书五经”已不太可能。
期刊
龚明德说,他不是藏书家,他又说,希望自己的书房成为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地方。    “六场绝缘斋”    上个世纪80年代,刚调往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龚明德,家当就只有三麻袋的书。一套两居室的宿舍,三个大书架立于卧室,连来访的客人都一眼看出“这是书呆子的家”。后来搬到三室一厅的住房,安排在室厅中间的,依然是顶天立地的可放三排书的书架。到现在,龚教授已经拥有一个近100平方米的独立书房,一排
期刊
青少年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有人比喻:孩子小时候看见野草,就长成了野草;看见玫瑰,就长成了玫瑰。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时段,其阅读会影响人一生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天孩子们读书的状况,会影响这一代人的将来。  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2008年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81.4%,远远高于成年人。这说明近年各地开展的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期刊
“新课标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系列丛书共100册,是集合前沿教育学专家、知名儿童作家的力量共同编撰;精选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经典。包揽古今中外名家大作,品种齐全;该系列图书全部由专业儿童作家、写手用孩子喜欢并容易看懂的语言改写,图书内容独树一帜、外观装帧精美,定价都在10元左右,是孩子们最贴心的阅读大餐。  将经典名著改编成青少年版读物。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在时下提倡全民阅读的背景下
期刊
台北。  新生南路三段近辛亥路巷内。  抬眼便可见二楼阳台上,黑底招牌上三个洒脱、坚毅的白色书法字:女书店。这是台湾知名书法家董阳孜的题字。  书店取名“女书”,来自一个美丽的传奇:在湖南省江永县,存在着一种只有妇女会认会写的文字,绵延流传两百年。不识汉字的湘楚女子独创似织锦、似图画的文字,仅仅用六百多个单字就能写作。她们以女书秘密通讯,藉以歌咏人世的忧喜悲欢。呈现女性情谊和生命,并且透过母女代代
期刊
去年,也就是2008年初,手边正在看《迷情书踪》,是英国大家拜雅特的作品。书中主角是两位学者,无意问发掘出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书信,他们展读一封封词意恳切的信件,仿佛偷窥者,在脸红心跳之间,偷窥着故去作家隐藏一世的禁忌情缘。阅读此书的感受很奇妙,随着书信往返,某一段落让你沉浸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与压抑,而下一段的情节又拉回现代,跟着两位学者体验学术殿堂的优雅与压抑,作者安排的巧妙对照与铺陈令人深深着迷
期刊
彭志强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金融巨变下的中国企业生死转型》课题组主要研究专家之一。原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曾为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AAMA亚杰商会“摇篮计划”发起人之一。  2008年经管畅销书《生死转型——金融巨变下的生存发展之道》第一作者,2008年经管畅销书《智弈——没有输家的博弈》总顾问,2005年度管理类畅销书《卓越执行—中国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