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缘人”最初是一种心理学角度上对边缘群体的界定,文学创作者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边缘人”形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代表作《痴女阿莲》中的主人公阿莲即是一个典型的痴傻世界的“边缘人”形象,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分析了阿莲边缘性的特点,以探求其“边缘人”形象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边缘人” 边缘性 文学视角 社会价值
一、“边缘人”概念的界定
边缘是周边部分、临界的意思,指沿边的部分,出自《论衡·状留》,英文中对应的词应当是edge。“边缘人”中的边缘,即常规生活的边界,所以“边缘人”是悖离于主流社会与正常生活的群体。
“边缘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性变动的概念亦能适用于个人社会心理的变化。社会地位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勒温的理论自然有其局限性,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去理解“边缘人”:他们本来拥有一种已形成的既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判断,后来又受到与其自身不一样的文化价值的影响。在这两种文化价值的冲突之下,他们纠结无助展现出一种无根的状态,由此左右了他们的价值判断,使他们对人生困惑与迷惘。综上,“边缘人是拥有一定独立的自主性与自主意识,而主流文化是作为准则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主导性,边缘人对其有着反叛与悖离,但是这种冲突却无时无刻不被束缚压抑着”{1}。
境地的边缘,即存在的多余。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边缘形象群体——“多余人”。“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是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2}。他们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却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这自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边缘人”形象。
在华文文学领域,这种人群形象同样丰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一个面容憔悴、神经衰弱、高度敏感、心志不一,徒有理想而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3},他们怀抱着强烈的罗曼蒂克的心,从忧伤走向病态,从自怜转化为自虑。主人公越向前走,就越有更深的悲哀、孤独和绝望,而这不可抗拒的接连不断的精神折磨,便一步步把主人公推向“沉沦”。
又比如鲁迅在他的《呐喊》和《彷徨》等小说集中也塑造了许多边缘人群形象:《狂人日记》中发出了“吃人”呐喊的狂人,《阿Q正传》中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阿Q,还有被封建礼教孤立并折磨致死的祥林嫂,等等,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被剥夺自由的权利,只能蜗居在生存的边缘,鲁迅适时地发出了一声呐喊,目的就是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边缘人”形象的运用,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手法,而在海外华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商晚筠的《痴女阿莲》。
二、痴傻世界的“边缘人”
边缘是一种状态,包括肉体和精神,即肉体上被主流社会所隔离,精神上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小说《痴女阿莲》中的阿莲是一个典型的痴傻世界的“边缘人”,首先她在肉体上是一个智力低于常人的女性,这决定了她社会地位的边缘;而痴呆带来的简单的价值观,使得阿莲的精神也不能被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落后的马来西亚华人乡村的价值环境所接受,这又决定了阿莲思想灵魂的边缘。
1.社会地位的边缘性
《痴女阿莲》的小说情节中,阿莲是一名年龄颇大还没能嫁出去的弱智女性,她的穿着随便,吃相不雅,挺着一个仿佛五个月大的肚子却丝毫没有甩掉肚腩的想法,甚至模仿孕妇走路的模样。对于自己身上的狐臭不但不厌恶还十分喜欢。
在家中,父亲不管她,母亲打骂她,三个弟弟也厌恶她。阿莲长期生活在受歧视的边缘环境里。所以当三弟阿定的朋友阿炳对她表示友善和关怀时,她十分欢喜,并被他吸引了。但阿炳对她的关心仅是因为同情,面对她的靠近唯恐避之不及。不过阿莲还是追了上去,对恋爱的追求也让她产生了身为女性的自觉。阿炳嫌恶的眼神和阿定愤怒的羞辱让她第一次觉得狐臭、肚腩都不是值得骄傲的事。她拼命地洗澡想去除狐臭,她嫌弃自己圆圆的肚子,但却无能为力,于是她大声痛哭。
文本中处处可见阿莲社会地位的边缘性。“人家都管她叫阿莲——那是当着她家人的颜面嘴头上的一番客气,背地里都喊她白痴莲白痴莲,喊得她眉头蹙紧又拿不出脾气来。她三个弟弟全不当她一回事儿,也不爱在别人面前提到她,反正一看到她就一肚子火,都不当她亲姐姐看。”{4}阿莲不仅仅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边缘,即使在家庭中,她也是被嫌弃的角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当不学无术挣钱无门的败家阿定带朋友回家吃饭时,阿莲也被弟弟和母亲嫌弃而遭辱骂。当阿定擅自用了阿莲的毛巾后,却又嫌弃毛巾脏臭。
阿莲的相貌外形是丑恶的,也不为社会正常审美价值所认同。在小說的开篇,商晚筠就丝毫不惜笔墨地描绘:“阿莲一张嘴脸庸庸俗俗的老是燃不起精神,五尺两寸半高应该是标准的华人高度,人家无意间拿她瞧,第一眼最先落脚处就是那撑了好些年岁老是教人感觉不对劲的肚皮,挺得约莫五个把月大。这五个把月大的肚皮子尽撑了好几年,走路都变了模样,拿眼梢打量她,仿佛她的胛背叫挺大的肚皮子拖累得又厚又驼,胸部也莫可奈何的往下拉跌了些许……”{5}这种丑态直接导致了阿莲追求不到爱情也嫁不了人,社会生存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所以说,阿莲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排斥阿莲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落后闭塞的东南亚乡村,阿莲是底层社会中身份最卑微的人,是社会生活边缘中的边缘。
2.思想灵魂的边缘性
阿莲的心灵与思想也是被主流社会抵制排斥的。阿莲穿衣要舒适,外貌上只想自然。她对世界的看法也是简单质朴的,对结婚怀孕也有一种生理本能的追求,但是这种自然的心灵状态无法融入正常人类社会。阿莲的母亲觉得阿莲样貌丑陋,试图改变无果,“一夜间又白了几根头发”。为阿莲找不到婆家而烦恼,在阿定带朋友回来时,急于将阿莲推销给阿炳……在故事的最后,阿莲去买杂货,却依旧被老生婆欺负,阿莲的母亲一心只想找回金钱上的损失,阿莲却在锅中升腾的蒸汽中幻想着自己的幸福。阿莲的心理与整个社会是隔离的,虽然生活在一个世界,但心理是无人了解的,孤独而无助。
关键词:“边缘人” 边缘性 文学视角 社会价值
一、“边缘人”概念的界定
边缘是周边部分、临界的意思,指沿边的部分,出自《论衡·状留》,英文中对应的词应当是edge。“边缘人”中的边缘,即常规生活的边界,所以“边缘人”是悖离于主流社会与正常生活的群体。
“边缘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性变动的概念亦能适用于个人社会心理的变化。社会地位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勒温的理论自然有其局限性,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去理解“边缘人”:他们本来拥有一种已形成的既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判断,后来又受到与其自身不一样的文化价值的影响。在这两种文化价值的冲突之下,他们纠结无助展现出一种无根的状态,由此左右了他们的价值判断,使他们对人生困惑与迷惘。综上,“边缘人是拥有一定独立的自主性与自主意识,而主流文化是作为准则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主导性,边缘人对其有着反叛与悖离,但是这种冲突却无时无刻不被束缚压抑着”{1}。
境地的边缘,即存在的多余。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边缘形象群体——“多余人”。“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是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2}。他们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却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这自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边缘人”形象。
在华文文学领域,这种人群形象同样丰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一个面容憔悴、神经衰弱、高度敏感、心志不一,徒有理想而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3},他们怀抱着强烈的罗曼蒂克的心,从忧伤走向病态,从自怜转化为自虑。主人公越向前走,就越有更深的悲哀、孤独和绝望,而这不可抗拒的接连不断的精神折磨,便一步步把主人公推向“沉沦”。
又比如鲁迅在他的《呐喊》和《彷徨》等小说集中也塑造了许多边缘人群形象:《狂人日记》中发出了“吃人”呐喊的狂人,《阿Q正传》中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阿Q,还有被封建礼教孤立并折磨致死的祥林嫂,等等,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被剥夺自由的权利,只能蜗居在生存的边缘,鲁迅适时地发出了一声呐喊,目的就是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边缘人”形象的运用,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手法,而在海外华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商晚筠的《痴女阿莲》。
二、痴傻世界的“边缘人”
边缘是一种状态,包括肉体和精神,即肉体上被主流社会所隔离,精神上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小说《痴女阿莲》中的阿莲是一个典型的痴傻世界的“边缘人”,首先她在肉体上是一个智力低于常人的女性,这决定了她社会地位的边缘;而痴呆带来的简单的价值观,使得阿莲的精神也不能被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落后的马来西亚华人乡村的价值环境所接受,这又决定了阿莲思想灵魂的边缘。
1.社会地位的边缘性
《痴女阿莲》的小说情节中,阿莲是一名年龄颇大还没能嫁出去的弱智女性,她的穿着随便,吃相不雅,挺着一个仿佛五个月大的肚子却丝毫没有甩掉肚腩的想法,甚至模仿孕妇走路的模样。对于自己身上的狐臭不但不厌恶还十分喜欢。
在家中,父亲不管她,母亲打骂她,三个弟弟也厌恶她。阿莲长期生活在受歧视的边缘环境里。所以当三弟阿定的朋友阿炳对她表示友善和关怀时,她十分欢喜,并被他吸引了。但阿炳对她的关心仅是因为同情,面对她的靠近唯恐避之不及。不过阿莲还是追了上去,对恋爱的追求也让她产生了身为女性的自觉。阿炳嫌恶的眼神和阿定愤怒的羞辱让她第一次觉得狐臭、肚腩都不是值得骄傲的事。她拼命地洗澡想去除狐臭,她嫌弃自己圆圆的肚子,但却无能为力,于是她大声痛哭。
文本中处处可见阿莲社会地位的边缘性。“人家都管她叫阿莲——那是当着她家人的颜面嘴头上的一番客气,背地里都喊她白痴莲白痴莲,喊得她眉头蹙紧又拿不出脾气来。她三个弟弟全不当她一回事儿,也不爱在别人面前提到她,反正一看到她就一肚子火,都不当她亲姐姐看。”{4}阿莲不仅仅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边缘,即使在家庭中,她也是被嫌弃的角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当不学无术挣钱无门的败家阿定带朋友回家吃饭时,阿莲也被弟弟和母亲嫌弃而遭辱骂。当阿定擅自用了阿莲的毛巾后,却又嫌弃毛巾脏臭。
阿莲的相貌外形是丑恶的,也不为社会正常审美价值所认同。在小說的开篇,商晚筠就丝毫不惜笔墨地描绘:“阿莲一张嘴脸庸庸俗俗的老是燃不起精神,五尺两寸半高应该是标准的华人高度,人家无意间拿她瞧,第一眼最先落脚处就是那撑了好些年岁老是教人感觉不对劲的肚皮,挺得约莫五个把月大。这五个把月大的肚皮子尽撑了好几年,走路都变了模样,拿眼梢打量她,仿佛她的胛背叫挺大的肚皮子拖累得又厚又驼,胸部也莫可奈何的往下拉跌了些许……”{5}这种丑态直接导致了阿莲追求不到爱情也嫁不了人,社会生存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所以说,阿莲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排斥阿莲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落后闭塞的东南亚乡村,阿莲是底层社会中身份最卑微的人,是社会生活边缘中的边缘。
2.思想灵魂的边缘性
阿莲的心灵与思想也是被主流社会抵制排斥的。阿莲穿衣要舒适,外貌上只想自然。她对世界的看法也是简单质朴的,对结婚怀孕也有一种生理本能的追求,但是这种自然的心灵状态无法融入正常人类社会。阿莲的母亲觉得阿莲样貌丑陋,试图改变无果,“一夜间又白了几根头发”。为阿莲找不到婆家而烦恼,在阿定带朋友回来时,急于将阿莲推销给阿炳……在故事的最后,阿莲去买杂货,却依旧被老生婆欺负,阿莲的母亲一心只想找回金钱上的损失,阿莲却在锅中升腾的蒸汽中幻想着自己的幸福。阿莲的心理与整个社会是隔离的,虽然生活在一个世界,但心理是无人了解的,孤独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