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所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自下而上”的政策,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出现的,蓬朗中心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就是这样展开的。
(一)制定校本课程总目标
学生目标:使学生学习一些天文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观测方法和实验手段。利用科学的观点理解和假设一些天文现象。帮助他们了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小奠定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师目标: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主体参与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制定、实施与评价。
(二)课程开发过程
蓬朗中心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以“兴趣组”活动的起始阶段(80年代中期 ~ 94年)。
2.以天文为龙头的活动课程的建立(95年 ~ 99年)
3.以天文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确立(2000年至今)
以天文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初见成效,纵观蓬朗中心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按课程开发的流程来审视,在多方的指导、帮助下,做了一些的探索:
A、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交流、咨询,获取诊断校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
B、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蓬朗中心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以明确目前学校达成的共识。
C、根据课改精神的要求,初步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即:国家一级规定的课程,地方课程——英语及计算机特色,校本课程——天文科普教育课程。
D、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成立了由专家、校长、专任教师、科室领导、教师代表与家长代表、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等代表组成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人员。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运行机制和内部课程监管机制。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1.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创设的客观环境和课程政策。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已经不限于“忠实取向”,而是要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当课程实施走向“创生取向”时,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开发。这些为学校提供了一定范围的课程自主权,使学校得以主体性地设置课程,个性化地开展教育。
2.任何课程计划都要通过学校的课程实践才能成为现实;课程标准也要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才能落到实处。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时,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3.学校要有一个民主开放的“柔性”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彻于学校整个管理过程之中。
4.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以天文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建立如果没有先前长期的实践探索,没有在教学中形成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的积累,没有教科研工作扎实的根基和生长点,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学校多年来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教改收获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学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作保障。蓬朗中心校在这期间,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对天文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使积累的二十余年的天文科普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掘、整合,使之充分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
总之,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在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和职能,通过权力、责任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建立一个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育人要求的良性课程决策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一项民主的事业,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能真正促进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所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自下而上”的政策,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出现的,蓬朗中心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就是这样展开的。
(一)制定校本课程总目标
学生目标:使学生学习一些天文知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观测方法和实验手段。利用科学的观点理解和假设一些天文现象。帮助他们了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小奠定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师目标: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主体参与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制定、实施与评价。
(二)课程开发过程
蓬朗中心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以“兴趣组”活动的起始阶段(80年代中期 ~ 94年)。
2.以天文为龙头的活动课程的建立(95年 ~ 99年)
3.以天文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确立(2000年至今)
以天文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初见成效,纵观蓬朗中心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按课程开发的流程来审视,在多方的指导、帮助下,做了一些的探索:
A、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交流、咨询,获取诊断校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
B、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蓬朗中心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以明确目前学校达成的共识。
C、根据课改精神的要求,初步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即:国家一级规定的课程,地方课程——英语及计算机特色,校本课程——天文科普教育课程。
D、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成立了由专家、校长、专任教师、科室领导、教师代表与家长代表、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等代表组成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人员。建立了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运行机制和内部课程监管机制。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1.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创设的客观环境和课程政策。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已经不限于“忠实取向”,而是要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当课程实施走向“创生取向”时,学校和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开发。这些为学校提供了一定范围的课程自主权,使学校得以主体性地设置课程,个性化地开展教育。
2.任何课程计划都要通过学校的课程实践才能成为现实;课程标准也要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才能落到实处。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时,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3.学校要有一个民主开放的“柔性”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彻于学校整个管理过程之中。
4.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以天文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建立如果没有先前长期的实践探索,没有在教学中形成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的积累,没有教科研工作扎实的根基和生长点,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学校多年来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教改收获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学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作保障。蓬朗中心校在这期间,课程意识的不断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对天文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使积累的二十余年的天文科普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掘、整合,使之充分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
总之,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在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和职能,通过权力、责任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建立一个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育人要求的良性课程决策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一项民主的事业,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行能真正促进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