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阈下的语俗别同与族群差异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俗是民间社会约定俗成并广为习用的、涵化着丰富习俗文化内涵的特殊语言形态。这种形态的语言往往为特定的族群或区域集体所认同而与其它的族群或区域相异别,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与鲜明的族群象征意义,是研究族群和族群话语的重要途径。于此,本文尝试将“语言”和“族群”这两种不同人类文化形态置于共同的民俗背景下进行观照,考察不同族群语俗的彼此差异与个性特征,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族群文化心理,并进一步探讨民俗语言在族群认同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Folk custom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civil society and is widely used to cultivate a special linguistic form that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custom culture. This form of language is often identified for a particular ethnic group or regional group and differen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or regions, with uniqu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v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ethnic group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udy ethnic and ethnic discourse.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put two different human cultural forms, “language” and “ethnic group”, under the common background of folklore, and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ulgar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Level ethnic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folklore in ethn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其他文献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20世纪初哲学研究实现“语言学转向”后,受思想源流和文化传统使然,在中西方语言哲学中形成了以“生命本位”和“理性本位”为核心价
在经济价值观上倡导自由主义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一大特征,这一源头可追溯至斯密。经济自由是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自由”问题上,斯密倡导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一
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是什么?“无伦理”,“没精神”!它们的存在使当今以“道德”为轴心的“道德建设”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回溯中国道德文明史,道德哲学和道德发展的大智慧
由于谭嗣同和梁启超都崇尚佛学,都有倡扬“大我”、追求精神长存和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现世情怀,因而他们的“无我”说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或相同性.但从哲学本体根基、理论来
“共同体”是杜威哲学中的一种民主社会情境,它已不单单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考察共同体的情境实质,以及人如何通过教化实现民主来理解共同体与民主的关系,可以
决定教育的最后根据是哲学,有必要从高等教育哲学的角度审视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在本质上是激发人的精英性的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开展精英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公平,因为
历史上光学与视觉理论的分离是个矛盾过程,它反映的不是人的眼睛从视觉对象中解放出来,而是由于对眼睛作为自然物质的光学工具的认识不断加深而观察者从光学中消失.17世纪,人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战争与和平问题变得更加迫切,增加了新的内涵和本质.德国政治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今天的战争包含着发展为核战争的可能性,核战争将导致人类
现代信息科学中的哲学和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被认为是基础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发展的方向.由于信息科学和基础科学发展前景的沟通,这些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在整体上相互关联的
宋元以来,孔氏南宗与婺州学者的交游广泛而密切,其中以许谦、吴师道、黄溍、胡翰、宋濂等婺州名儒为代表。婺州学者对孔氏南宗的敬仰、评价、推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他们以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