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1]。在进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中,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再是提前设计好的,而是灵活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
一、浅析传统教学的教师角色定位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师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渐渐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学—拓展—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特点。
1.教师是音乐教材的执行者
小学音乐教师针对所要教的音乐教材根据四大步骤进行教学设计,把音乐知识通过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组织,再根据特定教学设计的步骤一步步地执行教学,一节课的主体就算完成了。教师总是按部就班地安排教学,把音乐知识原封不动地教授给学生,音乐教师成为呆板的教书匠[1]。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小学音乐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更应该应用多样灵活的教學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教师是音乐课堂的主导者
小学音乐教师总是担心本节课的内容太多,没办法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因此总是在课堂中“一言堂”,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这违背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主动参与性,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学生的生成,根据生成再进行更进阶的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确实让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找到了上课的方向,特别是年轻教师能够更快地找到思路进行授课,也能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很多知识。但从长远角度为学生考虑,教会学生演唱一首歌曲,教会学生拍打节奏就行了吗?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音乐课程性质,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2]。从这9个字可以知道,课程标准的指导方向是关注学生的个体,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对音乐的表达要有实践性。在2017年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的李茉博士就提出:我国音乐教学还是停留在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层面,尚未充分体现出音乐课程重心从传统的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3]。笔者觉得,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就一直导致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还处于主导位置,更严重的还处于师讲生学、师唱声唱、师打节奏生打节奏的状态,这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借鉴体态律动教学法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提倡让学生主动地聆听音乐,通过身体去感受音乐,让最能表达音乐的身体来进行自由的表达或即时反应。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激发身体潜能、耳朵的听觉以及最重要的即兴创新能力。就像一课大树上有很多分支,教师可以在一个大框架下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视觉化”生成,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根基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根据此教学法所传递的理念,教师角色定位将会发生如下转变。
1.教师是音乐教材的深度挖掘者
新课标中提到: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种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新课标中对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过程很重视,各种音乐活动的渗透成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提升的重要标准。
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还是作为音乐教材的执行者,而不对音乐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所教授的内容则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仅仅会停留在口号上。笔者在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一次次学习中发现,以音乐要素为契机,让学生在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支撑下,通过最能表达音乐的身体(激发身体的手、脚等多种部位)在走动中去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要素发生的变化而做出即时反应,在走动中感受空间与音乐的关系、空间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在走动时根据脚步的快慢和大小去感受能量与音乐的关系、时间与音乐的关系。
笔者将以桂教版六年级下册《太阳出来喜洋洋》作为例子,做一些深度挖掘的尝试。
(1)拍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二拍子的歌曲。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中,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在宽阔的教室里跟随音乐去走动。其次,教师在钢琴弹奏中强调二拍子的强弱规律,让学生在走动中感受拍子的能量变化。通过学生手、脚“视觉化”的呈现,教师能马上接收到学生的即时生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休止符和跨小节连线的对比。在《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中, 和,让学生在走动中感知休止符在整首歌曲中的力量。休止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下个音符的出现做能量的积累,蓄势待发的那种期待感。跨小节连线的音是对情绪的抒发和延续。学生通过在走动中手或脚的突然停止,使脚在音乐未停的情况下进行延伸,从而感受不一样的能量和时间的变化。在同一位教师的引导下,每位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在自主能动性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经验获得,教育影响也会在个体、整体中得到体现。
2.教师是学生的“配角”
一位知名的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当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那便意味着你的教育过程已经失败了。”[4]我国近年来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提倡教师不断引导和启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在体态律动教学法中,教师真正作为“配角”,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主角”,学生在教师的一次次引导中去聆听,去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孩子们通过自身的“个性化”表达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性”。学生在走动中律动,集中注意力去聆听音乐,以自身的身体进行跟随,当听到教师喊出改变的符号(hip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
一、浅析传统教学的教师角色定位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师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渐渐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学—拓展—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特点。
1.教师是音乐教材的执行者
小学音乐教师针对所要教的音乐教材根据四大步骤进行教学设计,把音乐知识通过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组织,再根据特定教学设计的步骤一步步地执行教学,一节课的主体就算完成了。教师总是按部就班地安排教学,把音乐知识原封不动地教授给学生,音乐教师成为呆板的教书匠[1]。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小学音乐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更应该应用多样灵活的教學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教师是音乐课堂的主导者
小学音乐教师总是担心本节课的内容太多,没办法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因此总是在课堂中“一言堂”,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这违背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主动参与性,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学生的生成,根据生成再进行更进阶的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确实让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找到了上课的方向,特别是年轻教师能够更快地找到思路进行授课,也能让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很多知识。但从长远角度为学生考虑,教会学生演唱一首歌曲,教会学生拍打节奏就行了吗?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音乐课程性质,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2]。从这9个字可以知道,课程标准的指导方向是关注学生的个体,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对音乐的表达要有实践性。在2017年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的李茉博士就提出:我国音乐教学还是停留在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层面,尚未充分体现出音乐课程重心从传统的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3]。笔者觉得,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就一直导致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还处于主导位置,更严重的还处于师讲生学、师唱声唱、师打节奏生打节奏的状态,这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借鉴体态律动教学法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提倡让学生主动地聆听音乐,通过身体去感受音乐,让最能表达音乐的身体来进行自由的表达或即时反应。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演唱、乐器演奏等形式激发身体潜能、耳朵的听觉以及最重要的即兴创新能力。就像一课大树上有很多分支,教师可以在一个大框架下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视觉化”生成,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作为根基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根据此教学法所传递的理念,教师角色定位将会发生如下转变。
1.教师是音乐教材的深度挖掘者
新课标中提到: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种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新课标中对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过程很重视,各种音乐活动的渗透成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提升的重要标准。
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还是作为音乐教材的执行者,而不对音乐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所教授的内容则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仅仅会停留在口号上。笔者在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一次次学习中发现,以音乐要素为契机,让学生在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支撑下,通过最能表达音乐的身体(激发身体的手、脚等多种部位)在走动中去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要素发生的变化而做出即时反应,在走动中感受空间与音乐的关系、空间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在走动时根据脚步的快慢和大小去感受能量与音乐的关系、时间与音乐的关系。
笔者将以桂教版六年级下册《太阳出来喜洋洋》作为例子,做一些深度挖掘的尝试。
(1)拍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二拍子的歌曲。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中,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在宽阔的教室里跟随音乐去走动。其次,教师在钢琴弹奏中强调二拍子的强弱规律,让学生在走动中感受拍子的能量变化。通过学生手、脚“视觉化”的呈现,教师能马上接收到学生的即时生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休止符和跨小节连线的对比。在《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中, 和,让学生在走动中感知休止符在整首歌曲中的力量。休止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下个音符的出现做能量的积累,蓄势待发的那种期待感。跨小节连线的音是对情绪的抒发和延续。学生通过在走动中手或脚的突然停止,使脚在音乐未停的情况下进行延伸,从而感受不一样的能量和时间的变化。在同一位教师的引导下,每位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在自主能动性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经验获得,教育影响也会在个体、整体中得到体现。
2.教师是学生的“配角”
一位知名的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当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那便意味着你的教育过程已经失败了。”[4]我国近年来进行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提倡教师不断引导和启发,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在体态律动教学法中,教师真正作为“配角”,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为“主角”,学生在教师的一次次引导中去聆听,去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孩子们通过自身的“个性化”表达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性”。学生在走动中律动,集中注意力去聆听音乐,以自身的身体进行跟随,当听到教师喊出改变的符号(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