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提出了挑战。学生在各类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尴尬,如果教师任其自然,袖手旁观,必将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信心,让研究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效果。那么如何让调查研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保证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呢?笔者以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调查研究环节为例,阐述提高学生调查研究实效性的一些策略,抛砖引玉,以求赐教。
一、调查研究目标问题化
[尴尬]面对网络,无从下手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梁祝传说”,弘扬英台文化,展示家乡丰惠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家乡擦亮英台文化的名片,本学期开学时我和孩子们共同确定了《走近英台文化》的主题活动。孩子们马上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当搜集资料的同学打入关键词“梁祝故事”搜索时,都惊呆了,纷纷跑来向我诉苦:“一上网,才知道网上关于梁祝的传说竟有那么多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仅仅关于梁祝文化发祥地就有这么多个版本,我真开始怀疑咱们丰惠到底是不是英台故里呀?”“这么多相关的网页,这么多内容,该相信谁的呢?”学生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
[优化策略]
要求具体,细化目标
由于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界正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面对五花八门 的网络信息,孩子们很容易迷失方向,难辨真伪,手忙脚乱自然在情理之中。其实,让调查陷入尴尬的重要原因是孩子们不懂得如何去调查、操作、取舍,所以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即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淘得真金。
如果学生在调查之前,能将调查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切入口小、具体可行的小问题,调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了。在我的点拨之下,孩子们马上将“走近英台文化”的主题活动分解成“梁祝传说”、“梁祝文化发祥地”、“梁祝戏曲文化”等几方面,这一系列小目标让学生的调查有了方向,有了奔头。针对如何选择和辨别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这一问题,我引导孩子进行集体辩论,孩子们在争论中纷纷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活动就比较有效了。
二、调查研究内容具体化
[尴尬]内容繁多,缺乏取舍
端午节前后,我们组织了《走近端午》的主题活动,一个星期后,在“端午知识知多少”的汇报课上,很多孩子兴高采烈地拿出一大叠资料。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搜集的资料不仅比较集中、雷同(搜集关于端午节来历——屈原的故事,几乎每个组都是一样的),而且都是拿着自己准备的资料照读一遍。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也使学生的研究热情降温不少,很多孩子都产生了听觉疲劳。
[优化策略]
1.合理分工,化整为零
新课程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适当分组,围绕“端午”这一主题,分别从端午的由来、端午的饮食习俗、端午的传统活动等方面分组,学生只需要完成其中一项内容的资料搜集。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开展主题研究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探究的能力。
2.围绕主题,精心剪裁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方面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就避免了雷同,但如果全盘接受,肯定太过臃肿,也未必都有价值。这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剪裁,呈现有价值的部分,删除互相矛盾、无关紧要的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判断资料是否有价值呢?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孩子们通过辩论明确了那些贴近生活的、来源于较权威网站的资料才是他们应该学习和积累的宝贵知识。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人性化
[尴尬]当热情遭遇冷脸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跟主题密切相关的资料、数据以外,还要通过采访、咨询等社会活动收集来自生活的最真实、最鲜活的材料。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了校园的砖墙,将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当孩子们踌躇满志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时,却常常遭遇种种冷遇。
开展《家乡治安状况的调查》的活动时,采访组的同学打算采访镇派出所所长,向他了解家乡治安现状和整改措施。然而派出所门口的保安却将他们冷酷地拒之门外,还说:“小孩子搞什么采访,又不是记者!读好自己的书就行了!”又如,在进行《校门口摊位上食品的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时,学生针对这些食品制作过程向摊主提出了很多问题,却引来了摊主的破口大骂,孩子们的热情降到了冰点。如何让调查研究继续下去,让学生拥有信心呢?
[优化策略]
1.提供必要的帮助
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自己去收集相关的材料,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尽量保证他们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常常要身体力行,先作尝试,针对孩子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必要的铺垫。对孩子们约定访谈的对象进行摸底,为学生约定访问的时间,督促孩子完善具体的调查方案,准备必要的器材(如照相机、摄像机),从而确保学生能有满意的收获。
2.训练学生与他人交流与认知的能力
在调查研究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刚刚接触社会,缺乏交流与采访能力,有时可能需要他人的帮助,有时会涉及社会上调查对象的利益,所以需要有信心和毅力,更要有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如果遭遇受访对象的不理解,还要真心诚意地与这位受访者沟通,为孩子们创设宽容、理解、欣赏的氛围,协助完成本次访谈。
一、调查研究目标问题化
[尴尬]面对网络,无从下手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梁祝传说”,弘扬英台文化,展示家乡丰惠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家乡擦亮英台文化的名片,本学期开学时我和孩子们共同确定了《走近英台文化》的主题活动。孩子们马上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当搜集资料的同学打入关键词“梁祝故事”搜索时,都惊呆了,纷纷跑来向我诉苦:“一上网,才知道网上关于梁祝的传说竟有那么多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仅仅关于梁祝文化发祥地就有这么多个版本,我真开始怀疑咱们丰惠到底是不是英台故里呀?”“这么多相关的网页,这么多内容,该相信谁的呢?”学生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
[优化策略]
要求具体,细化目标
由于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世界正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面对五花八门 的网络信息,孩子们很容易迷失方向,难辨真伪,手忙脚乱自然在情理之中。其实,让调查陷入尴尬的重要原因是孩子们不懂得如何去调查、操作、取舍,所以感觉无从下手。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水平,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即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淘得真金。
如果学生在调查之前,能将调查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切入口小、具体可行的小问题,调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了。在我的点拨之下,孩子们马上将“走近英台文化”的主题活动分解成“梁祝传说”、“梁祝文化发祥地”、“梁祝戏曲文化”等几方面,这一系列小目标让学生的调查有了方向,有了奔头。针对如何选择和辨别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这一问题,我引导孩子进行集体辩论,孩子们在争论中纷纷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方向、有目标,活动就比较有效了。
二、调查研究内容具体化
[尴尬]内容繁多,缺乏取舍
端午节前后,我们组织了《走近端午》的主题活动,一个星期后,在“端午知识知多少”的汇报课上,很多孩子兴高采烈地拿出一大叠资料。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搜集的资料不仅比较集中、雷同(搜集关于端午节来历——屈原的故事,几乎每个组都是一样的),而且都是拿着自己准备的资料照读一遍。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也使学生的研究热情降温不少,很多孩子都产生了听觉疲劳。
[优化策略]
1.合理分工,化整为零
新课程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适当分组,围绕“端午”这一主题,分别从端午的由来、端午的饮食习俗、端午的传统活动等方面分组,学生只需要完成其中一项内容的资料搜集。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开展主题研究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探究的能力。
2.围绕主题,精心剪裁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方面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就避免了雷同,但如果全盘接受,肯定太过臃肿,也未必都有价值。这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剪裁,呈现有价值的部分,删除互相矛盾、无关紧要的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判断资料是否有价值呢?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孩子们通过辩论明确了那些贴近生活的、来源于较权威网站的资料才是他们应该学习和积累的宝贵知识。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人性化
[尴尬]当热情遭遇冷脸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跟主题密切相关的资料、数据以外,还要通过采访、咨询等社会活动收集来自生活的最真实、最鲜活的材料。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了校园的砖墙,将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当孩子们踌躇满志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时,却常常遭遇种种冷遇。
开展《家乡治安状况的调查》的活动时,采访组的同学打算采访镇派出所所长,向他了解家乡治安现状和整改措施。然而派出所门口的保安却将他们冷酷地拒之门外,还说:“小孩子搞什么采访,又不是记者!读好自己的书就行了!”又如,在进行《校门口摊位上食品的卫生状况》的调查研究时,学生针对这些食品制作过程向摊主提出了很多问题,却引来了摊主的破口大骂,孩子们的热情降到了冰点。如何让调查研究继续下去,让学生拥有信心呢?
[优化策略]
1.提供必要的帮助
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自己去收集相关的材料,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尽量保证他们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常常要身体力行,先作尝试,针对孩子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必要的铺垫。对孩子们约定访谈的对象进行摸底,为学生约定访问的时间,督促孩子完善具体的调查方案,准备必要的器材(如照相机、摄像机),从而确保学生能有满意的收获。
2.训练学生与他人交流与认知的能力
在调查研究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刚刚接触社会,缺乏交流与采访能力,有时可能需要他人的帮助,有时会涉及社会上调查对象的利益,所以需要有信心和毅力,更要有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如果遭遇受访对象的不理解,还要真心诚意地与这位受访者沟通,为孩子们创设宽容、理解、欣赏的氛围,协助完成本次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