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作文紧紧围绕“地震”,以“爱心的表达”为话题作文。令人始料未及但似乎又在预料之中。这不由得引发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点关注什么?如何进行备考?语文教学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哪里?我的看法是:语文应关注活生生的社会,与时代脉搏同跳。
纵观浩瀚的文学发展史,杜甫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之所以彪炳史册,千载流传,是因为它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现实生活,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正应了后来白居易所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轼、王安石的诗作和散文或阴晦、或明晰、或深沉,但都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前后政局的动荡不定,作者身世的浮沉起落。如苏轼的诗句“回头行看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令人想起了他几遭杀戮的“乌台诗案”。“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令人想起了保守势力的顽固与不屈。当代文学大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前后,农村青年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一代人思想上的成熟与碰撞,追求上的拼搏与吃苦,婚姻观上的更新与彷徨。作者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用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出整个中国、整个人类的平凡的世界。总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和社会接轨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将语文教学与时代脉搏相连,体现语文于书本之外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方式。不断寻找语文学习与社会进程相联接的默契点,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直接目击“5.12”汶川大地震。试题提供了汶川发生地震、政府反应、民众捐款、救援队救援、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全国媒体的关注及善举等一些素材,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材料特别强调了“关爱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这一中心句。这个作文题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因为亲情、友情、互助这些是中华民族最起码的优良传统。地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感人事迹涌现,如抗震小英雄欧阳宇航、爱心园丁袁文婷、公安消防的官兵们、奋战在手术台前的白衣天使、捐款105元的乞丐,及我们身边凡人的义捐、言谈、行动、爱的关注、对生命的感叹等等。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一次纯净的洗礼。由此引发了社会良心的反省、友情至贵的重视、亲情回归的天伦之乐等。试题的开放性很强,但材料必须准确,情感必须真实,议论必须到位,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早已过时了。2008年湖南卷高考作文直击07年6月洞庭湖鼠灾,上海卷则以“他们”为话题直击当代新型人际关系,重庆卷的命题作文“生活在自然中,直击社会与自然的是否和谐发展。”
再看看高考全国卷一语文其他题,也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最典型的如第18题要求对一封求职信的修改,考察考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第19题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我们不能选择_________,但我们能够选择__________”,考察每一位学子对灾难抗拒观的表述。还有如第三个阅读题《阳关古道苍凉美》,直击自然与环境。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从旅游学的角度来探索;第15题解释“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和“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含义,从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探索;第17题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及作用的掌握,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通过考题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试题并不是一味考书本知识,而是考社会知识,考生活阅历,考处世哲学,考自然博览,考人性审视等。
受去年语文试题的影响,估计明后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会持之以恒地关注社会热门话题,关注焦点新闻,关注民生民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改革与变迁等。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何渗透书本之外的知识?我认为: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广泛浏览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获取有价值的、时新的信息,并有条理地做好笔记,有意识地记诵,写进日记中,做好评论,培养青年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胆识,使他们的思想不断成熟和进步。二是语文教学要多联系生活现实,进行知识拓展,抓住平凡生活中有价值的特写镜头,进行叙述,阐述感受,提出建议,越形象越生动越好,越具体越深入越好。三是作为语文老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地赞叹,让学生面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深深的兴趣。让学生不断读到一篇篇令人激动感慨地美文。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从而贴近新课标,走进新大纲,与时代脉搏同跳,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青年学生。
纵观浩瀚的文学发展史,杜甫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之所以彪炳史册,千载流传,是因为它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现实生活,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正应了后来白居易所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轼、王安石的诗作和散文或阴晦、或明晰、或深沉,但都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前后政局的动荡不定,作者身世的浮沉起落。如苏轼的诗句“回头行看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令人想起了他几遭杀戮的“乌台诗案”。“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令人想起了保守势力的顽固与不屈。当代文学大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前后,农村青年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一代人思想上的成熟与碰撞,追求上的拼搏与吃苦,婚姻观上的更新与彷徨。作者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用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出整个中国、整个人类的平凡的世界。总之,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和社会接轨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将语文教学与时代脉搏相连,体现语文于书本之外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方式。不断寻找语文学习与社会进程相联接的默契点,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试题,直接目击“5.12”汶川大地震。试题提供了汶川发生地震、政府反应、民众捐款、救援队救援、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全国媒体的关注及善举等一些素材,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材料特别强调了“关爱相同,只是方式不同”这一中心句。这个作文题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因为亲情、友情、互助这些是中华民族最起码的优良传统。地震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感人事迹涌现,如抗震小英雄欧阳宇航、爱心园丁袁文婷、公安消防的官兵们、奋战在手术台前的白衣天使、捐款105元的乞丐,及我们身边凡人的义捐、言谈、行动、爱的关注、对生命的感叹等等。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一次纯净的洗礼。由此引发了社会良心的反省、友情至贵的重视、亲情回归的天伦之乐等。试题的开放性很强,但材料必须准确,情感必须真实,议论必须到位,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早已过时了。2008年湖南卷高考作文直击07年6月洞庭湖鼠灾,上海卷则以“他们”为话题直击当代新型人际关系,重庆卷的命题作文“生活在自然中,直击社会与自然的是否和谐发展。”
再看看高考全国卷一语文其他题,也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最典型的如第18题要求对一封求职信的修改,考察考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第19题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我们不能选择_________,但我们能够选择__________”,考察每一位学子对灾难抗拒观的表述。还有如第三个阅读题《阳关古道苍凉美》,直击自然与环境。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从旅游学的角度来探索;第15题解释“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和“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的含义,从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探索;第17题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及作用的掌握,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通过考题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试题并不是一味考书本知识,而是考社会知识,考生活阅历,考处世哲学,考自然博览,考人性审视等。
受去年语文试题的影响,估计明后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会持之以恒地关注社会热门话题,关注焦点新闻,关注民生民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改革与变迁等。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何渗透书本之外的知识?我认为: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广泛浏览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获取有价值的、时新的信息,并有条理地做好笔记,有意识地记诵,写进日记中,做好评论,培养青年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胆识,使他们的思想不断成熟和进步。二是语文教学要多联系生活现实,进行知识拓展,抓住平凡生活中有价值的特写镜头,进行叙述,阐述感受,提出建议,越形象越生动越好,越具体越深入越好。三是作为语文老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地赞叹,让学生面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深深的兴趣。让学生不断读到一篇篇令人激动感慨地美文。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从而贴近新课标,走进新大纲,与时代脉搏同跳,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青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