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被动的知识灌输为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和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进而在巩固迁移、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即把 “问题”当作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从学生所经历的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正如《标准》所述,“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
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迁移应用,再生问题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如“物质密度”教学中,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①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②有一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约几千米),给你一架天平(配有砝码),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这样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问题,将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因而教学特色是各有千秋。八十年代后期的物理教改搞得有声有色正是得益于当时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应试教育制约着义务制教育的教学发展目标,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地或多或少受到些。但愿素质教育的号角能吹来初中物理教学第二个春天,让每个物理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教学,真正地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做到――增长科学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能使我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廖伯琴,张大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从学生所经历的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正如《标准》所述,“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如教学“物质的密度”一节可通过举例和实物展示,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和酒精怎样鉴别?铜块和铝块
怎样鉴别?盐水和水怎样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又怎样鉴别?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或由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如在“物质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水和盐水、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的鉴别方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教师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物体质量不仅和构成它的物质有关,而且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两个假设: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相同,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迁移应用,再生问题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如“物质密度”教学中,围绕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出示下列两个问题:①怎样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成的?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围?②有一卷很长的粗细均匀的细铜丝(约几千米),给你一架天平(配有砝码),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铜丝长度的最快方法。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这样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问题,将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特点能力不同,因而教学特色是各有千秋。八十年代后期的物理教改搞得有声有色正是得益于当时良好的环境。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应试教育制约着义务制教育的教学发展目标,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地或多或少受到些。但愿素质教育的号角能吹来初中物理教学第二个春天,让每个物理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教学,真正地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做到――增长科学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能使我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廖伯琴,张大昌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