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预防针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明和大牛是一对同寝室的室友。小明习惯早睡,而大牛是个夜猫子,常常开着灯到三更半夜。为此,两个人总是闹得不愉快。
  小明认为大牛晚睡是为了打游戏,自己早睡早起则是为了养精蓄锐,大牛太懒散、贪玩,既没有教养,也不懂得尊重别人。然而在大牛看来,自己晚睡的主要原因是白天压力大,所以晚上打打游戏放松一下,更何况自己有时候是在温习功课;小明每天一大早起床吵到自己,现在还得寸进尺,连自己睡觉的时间都要管,太烦人了。
  当两个人知道对方这样看自己时,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于是冲突愈演愈烈,两个人的矛盾早已不是生活习惯的摩擦,而是上升到人品和是非的高度了!
  这就是“两个版本”的陷阱在人与人沟通中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们在沟通时都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我们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囿于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都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既然认识到了“两个版本”的问题,我们就要努力去拆除这个陷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一剂“感受的预防针”。比如,当你想要宣泄情绪、表达不满之前,试着做一些这样的铺垫: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这样做是对我的一种不尊重。”
  “抱歉,我知道你希望我早睡,不是故意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總忍不住会有这种感觉。”
  之所以用“感受的预防针”来为之命名,是因为就像为了抵抗疾病需要打预防针一样,面对某些敏感的沟通,我们也会需要预防针。
  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它预先向对方说明“我接下来要讲的仅仅只是我的感受而已”,也就等于是在暗示说“我讲的有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从而大大降低了会给对方带来的被冒犯和被攻击的感觉。紧接着,你会发现沟通的重点发生了奇妙的转变:你在意的重点是说出后一句“我有这种感觉”,而对方在意的重点则是前一句“这或许不是事实”。
  把“感受的预防针”用在上面的例子中,事情就会变成这样:
  原本小明会对大牛说:“你晚上不睡觉,还不是因为贪玩!”现在小明会这么说:“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晚上不睡觉只是因为贪玩。”
  原来的说法会在一秒钟点燃大牛的怒火,而现在的说法则会在表达立场之余,也留给大牛述说与解释的空间。如此一来,对话就能持续,两个人的沟通也会立刻舒缓很多。
  “感受的预防针”的好处在于预先照顾到了容易被引爆的情绪,从而让理性的沟通有了开展的空间。以“对人不对事”为切入点,最终达到了“对事不对人”的沟通效果。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经济状况已到了糟糕透顶的地步,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善,这时,你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吗?”  不要急着回答我,也许你可以先问一下自己:我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是否心安理得?  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务烦恼,这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马云的资金缺口比你我的更大,巴菲特也因为现金流的不足不得不考虑与其他人合伙筹集一笔巨额现金。从本质上来说,这都是借钱,没有区别。 
期刊
我参加过一个特别尴尬的商务聚餐。  那时我在报社负责广告运营,新闻部曝光了一个广告客户被用户投诉的负面新闻,但引用的数据有微小的偏差,客户抓住这个把柄,要求谈一谈,谈不好可能影响未来的广告投放,于是有了这个饭局。  一入场,我们都感觉到这不是一次友好的会面,空气中充满了兴师问罪的气息。  我们一行四个人——副社长、新闻部主任、广告经理和我,对方也是四个人——副总经理、营销总监、公关总监和业务经理。
期刊
去年4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年会,感觉有两点和往年非常不同:第一,首次进行了网络直播,这对一向坚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巴菲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第二,直播全程配有中文同声翻译,这表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  据粗略估算,去年參加巴菲特年会的中国人超过3000人。这表明,中国人的投资眼光和视野正在飞速“国际化”。  记得2008年
期刊
几天前同别人聊天时,我突然听到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现在需要一举击败自己的话,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想要变得更强,最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在此之前,我從来没想过这样的假设,所以这样的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举个例子。假如你现在正经营着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接着,有人让你分身出来站在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你现在在隔壁新开了一家商店,为了对抗眼前这家经营不错的旧商店,直至让它关门大吉,你应该怎
期刊
我认识很多人,其中有的是证券公司的交易员,有的是银行职员,有的是硕士或博士级的上班族。每当我问他们现在的国际局势和货币政策等问题时,他们竟然都回答:“不干我的事,我不知道。”  相对的,我有一次和家人去菜市场买东西,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突然听到一个阿婆很大声地说:“最近中东又要打仗了,欧元反弹了,美元小跌,又让我赚了一笔加菜钱……”  我听了这话,吓得急忙转身,拨开人群,这才发现,在菜市场中会说这些
期刊
有一名十分专业的警察,他常被称为“陷阱大王”。他曾经教我,在讯问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  如果仅是对自己想要听到的内容表现出兴趣,犯罪嫌疑人一定不会把真相说出来。另外,即便你知道犯罪嫌疑人在自吹自擂,也要摆出一副饶有兴味的样子,因为就算是犯罪分子,也无法对着一个一直认真倾听自己讲话的人鬼话连篇。  面对一个认真倾听自己讲话的人,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想要去聊些能够让对方高兴的话题
期刊
商人要有清醒的头脑,这是人人都知晓的事,不用细说。  我要提出来讨论的一点是,有很多事情,做生意的人只需要清楚地知道便可以了,并不需要采取什么行动,因为不是对每一个信息都需要作出回应。  有些人不够冷静,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市场上的一個消息回来了,就立即构思对策,采取行动。很多时候,这样的行动可能是费时的、无用的。甚至很多时候,下属与上司给你讲述某件事情,也未必需要你以行动去配合,可能只是要你知道有
期刊
前不久我去同事家玩,一进门便被她家电视柜上的一盆绿色植物所吸引。我仔细看了看,判断应该是绿萝。这盆绿萝长得油亮、墨绿,用生机勃勃这样的词语似乎都不能形容它的茂盛。一条条藤蔓从精致的花盆里伸展出来,沿着电视柜优雅地向两侧攀爬,分别绕过整个电视墙后,在其上方的中心相遇,再各自优雅地垂下来。  我羡慕地说:“你究竟是怎么培植这盆绿萝的?它长得也太‘逆天’了!”  听完我的话,同事微笑着回答:“这可不是绿
期刊
每到夏天,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在竹园里小坐,或看书,或静思,或者干脆就是听竹风。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我想“无言”二字才是最妙的。因为无言,才能见日月,见流年,自然也会生出诸多感慨,回想一二。  风过竹梢原来那么美。  静坐时,听沙沙如脚步声,有人来的感觉。竹梢先摆,相互摩挲,细听又如乐曲,不知是谁弹起的。  竹若有记忆,可会记得当年有人在这里弹过什么?于是我在竹风乐曲里感觉心
期刊
我妈妈非常热爱艺术,常常组织我们去观看城里上演的芭蕾舞、交响乐、戏剧等。  要看這些演出,就得买演出票。她把很多钱都花在这上面,而不是花在电影、垃圾食品和衣服等东西上。  那时候,我向妈妈抱怨过,说我们从这些演出中得不到多少好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意识到自己错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跟妈妈一起做过的一件事情,那件事情永远地改变了我。  当时,我们小区附近在举办一个“莎士比亚节”。有一天,妈妈宣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