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課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从理念到实践都面临调整与优化的挑战。因此,本文从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做出全面反思,以期对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1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但是,从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应试形成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针对此,教师应主动进行反思,以推进初中地理课程的改革。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一直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位置,教师围绕知识的讲授与传递对学生提出要求,从而形成教学设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与地理学科特点对教学理念做出调整,以实现教育理念层面的变革,进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科学指导。
1.教师应坚持生本理念。即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逐渐脱离被动学习的局面,主动从地理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渗透生活化理念。即强调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选取地理素材,并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品位。3.树立创新理念。即从开放性视角分析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实现创新探索。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导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展开,目标内容单一片面,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多元化需要。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课程学习提出多维目标要求。例如,在《多变的天气》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读得懂常用的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天气与气候的不同表现,运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能够掌握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天气播报,更加深入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理性分析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对人的危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根据生活需要形成地理学习兴趣,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表明目标要求,强化学生自主发展的方向,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课程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与效果,针对学生主体价值的体现和教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做出教学调整与优化。《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围绕知识灌输讲解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针对此,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调整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地形和地势”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我国领土面积广大,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但耕地面积并不充足,这是为什么呢?请各小组观察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合作讨论并找出原因。”在课堂探究中,学生依据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经过知识生成过程,参与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究,进而打破对地理学科单一化的理论理解,从生活的角度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四、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教育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完成落实的,因此,对师生关系的反思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具体化呈现,自然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主体,通常处于被动位置,如此,师生之间自然难以实现平衡,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增加。例如,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对教师要求置之不理等。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点出发,对师生关系做出调整,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主动与学生展开情感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形成对教师的基本信任,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来。
五、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提出的多维要求,传统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机械等问题逐渐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从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信息,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提出要求,并激励学生调动主观能动,从多维目标完善自我发展要求,提升物理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做出调整与优化,即围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评价,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设计评价标准,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回顾和反思,发现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目标的逐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孟范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浅谈[J].才智,2017(1):180.
[2]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4):169.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中捷第一中学06110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1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但是,从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应试形成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针对此,教师应主动进行反思,以推进初中地理课程的改革。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一直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位置,教师围绕知识的讲授与传递对学生提出要求,从而形成教学设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与地理学科特点对教学理念做出调整,以实现教育理念层面的变革,进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科学指导。
1.教师应坚持生本理念。即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逐渐脱离被动学习的局面,主动从地理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渗透生活化理念。即强调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选取地理素材,并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品位。3.树立创新理念。即从开放性视角分析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实现创新探索。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导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展开,目标内容单一片面,难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多元化需要。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课程学习提出多维目标要求。例如,在《多变的天气》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读得懂常用的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天气与气候的不同表现,运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能够掌握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天气播报,更加深入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理性分析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对人的危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根据生活需要形成地理学习兴趣,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表明目标要求,强化学生自主发展的方向,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课程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与效果,针对学生主体价值的体现和教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反思,并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做出教学调整与优化。《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围绕知识灌输讲解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针对此,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调整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地形和地势”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我国领土面积广大,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但耕地面积并不充足,这是为什么呢?请各小组观察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合作讨论并找出原因。”在课堂探究中,学生依据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经过知识生成过程,参与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究,进而打破对地理学科单一化的理论理解,从生活的角度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四、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教育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完成落实的,因此,对师生关系的反思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具体化呈现,自然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主体,通常处于被动位置,如此,师生之间自然难以实现平衡,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增加。例如,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对教师要求置之不理等。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点出发,对师生关系做出调整,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主动与学生展开情感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形成对教师的基本信任,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来。
五、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提出的多维要求,传统教学评价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机械等问题逐渐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从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信息,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提出要求,并激励学生调动主观能动,从多维目标完善自我发展要求,提升物理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做出调整与优化,即围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评价,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设计评价标准,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深入分析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回顾和反思,发现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目标的逐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孟范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浅谈[J].才智,2017(1):180.
[2]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4):169.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中捷第一中学0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