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适宜技术推广是提高青光眼防治水平的关键环节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的防治是我国眼科防盲的重点。PACG符合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要求,已被纳入我国的十二五防盲计划,POAG应以加强机会性筛查为主。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光眼防治适宜技术,尤其是PACG的适宜技术,已在试点区域完成评价,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循通过大医院的研发、评价,然后在试点区试用、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路线,逐渐的完善青光眼的防治适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乡镇医院的筛查,县级医院干预,省级医院技术支持和攻坚”的模式,从而完成对青光眼全面系统的把控,提高我国青光眼防治水平,降低青光眼致盲率。(中华眼科杂志,2013,49:961-962)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了解四川省泸州市40岁及以上自然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研究。2011年5—12月在四川省泸州市抽取3区4县的8002名40岁及以上的长住居民进行糖尿病普查。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筛查出的137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 及视力、眼病、眼底等检查。
随着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它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也初见成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在透明角膜的任何位置做出所需要的切口,无论是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还是松解性角膜切开,都可以在深度及宽度上精益求精,准确无误。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系统可以通过散大的瞳孔直视整个眼前节结构,进行精确、居中的环形前囊膜切开,并在直视后囊的基础上碎核,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甚至完全不需使用超声乳化能量。总之,
目的探讨低氧微环境下人视网膜母细胞瘤 (RB) 细胞表达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及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与相关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人RB细胞株Y79细胞分为正常组、低氧组和预处理组。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RB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S) 及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TP结合盒膜转运蛋白G2 (ABCG2) 的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 (real-time) PCR法
目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流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散光型IOL (Toric IOL) 已经应用于临床。Toric IOL为角膜散光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提供了机会。而在临床应用时,眼科医师只有关注更多细节之处,才能改善术后视觉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392-394)
目的探讨紫外线A (UV-A) -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 (CXL) 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3例 (22只眼) 进展期圆锥角膜,表面麻醉下去除角膜中央8mm范围内上皮,0.1%核黄素溶液 (20%右旋糖酐作为溶剂) 每3 min滴1次,时间30 min,然后使用370 nm UV-A照射30 min,能量为3.0 mW/cm2。平均观察 (15.23±3.39)
目的探讨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治疗近视性散光的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36例 (249只眼),按术前柱镜度数分为3个组:低度组106只眼 (-0.75~-1.25 D),中度组89只眼 (-1.50~-2.25 D),高度组54只眼 (-2.50~-5.00 D)
期刊
光动力学疗法 (PDT)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PDT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功能的研究深入,PDT逐渐应用于临床上治疗感染性角膜病。本文就PDT的作用原理、灭菌作用及其在感染性角膜炎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758-76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