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是无情物”,语文是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课本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蕴藏着哲理的寓言等,都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乃至艺术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那么,如何开展语文情境教学?它又将产生哪些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方面作具体分析与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情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科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语文学科,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好学”“乐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新闻资料突现情境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历史类的文章,可以极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近日有一则重大国际新闻,就是中国的国宝要回家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看一则报道……”接着,播放圆明园文物回归祖国的新闻。这样的导入,一是避免了历史久远给学生带来的距离感,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感觉学习的内容更真实、更丰满。这样的情境创设我还在《秦兵马俑》《长城》等课文中进行了运用,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以感情美读渲染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如在教王宜振的《秋天》一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进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以态势语言制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二、展示情境,品析词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要使学生在准确把握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展示教材情境,并对文章的选词炼句加以揣摩和比较。学生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知其义”,又力求“究其意蕴”。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表演“拿出”“掏出”“排出”三个动作,比较其异同,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这个动作,学生就能体会出人物的复杂心理了。
二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训练学生丰富的语感。比如,在教《桃花源记》品味桃源之美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美的句子,并采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来描绘桃源的美,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畅谈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情境确实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契机。学生想象力的展开又极大地丰富了情境,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乐在其中,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艺术美。
三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中展示教材情境,培养语感。语文教材除了内容的神韵,还通过声音和语调来显示出它的气势和节奏。因此,诵读吟咏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听潮》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轻声朗读相关语句,想想哪些词应读重音。学生很快便体会到,应把“汹涌”“吞没”“扑”“怒吼”“泼溅”读重一些,同时速度还应快一些。然后,我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最后,让学生说说在反复朗读、吟诵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说,好像看到了大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并从中感受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这样,学生就在反复吟诵中获得了象感、意感、情感,语感能力也逐步增强了。
三、美化情境,体验美感,增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观察、体验、想象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热烈的情感,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一般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而得到的。情境教学正是据此来引导学生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
总之,通过语文情境教学,可以使主客观一致,使智力、非智力因素达到和谐,学生置身在这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而他们对具体情境的感受、领会,又要比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更加深入。可以预言,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情境教学这朵教苑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艳丽的光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情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科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语文学科,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好学”“乐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新闻资料突现情境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历史类的文章,可以极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近日有一则重大国际新闻,就是中国的国宝要回家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看一则报道……”接着,播放圆明园文物回归祖国的新闻。这样的导入,一是避免了历史久远给学生带来的距离感,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感觉学习的内容更真实、更丰满。这样的情境创设我还在《秦兵马俑》《长城》等课文中进行了运用,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以感情美读渲染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如在教王宜振的《秋天》一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进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以态势语言制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感情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反应,并据此判断学生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情境,改变手法,推进课堂教学。
二、展示情境,品析词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要使学生在准确把握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展示教材情境,并对文章的选词炼句加以揣摩和比较。学生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知其义”,又力求“究其意蕴”。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表演“拿出”“掏出”“排出”三个动作,比较其异同,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这个动作,学生就能体会出人物的复杂心理了。
二要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训练学生丰富的语感。比如,在教《桃花源记》品味桃源之美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美的句子,并采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来描绘桃源的美,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畅谈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情境确实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契机。学生想象力的展开又极大地丰富了情境,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乐在其中,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艺术美。
三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中展示教材情境,培养语感。语文教材除了内容的神韵,还通过声音和语调来显示出它的气势和节奏。因此,诵读吟咏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听潮》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轻声朗读相关语句,想想哪些词应读重音。学生很快便体会到,应把“汹涌”“吞没”“扑”“怒吼”“泼溅”读重一些,同时速度还应快一些。然后,我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最后,让学生说说在反复朗读、吟诵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说,好像看到了大潮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并从中感受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这样,学生就在反复吟诵中获得了象感、意感、情感,语感能力也逐步增强了。
三、美化情境,体验美感,增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观察、体验、想象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热烈的情感,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一般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而得到的。情境教学正是据此来引导学生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
总之,通过语文情境教学,可以使主客观一致,使智力、非智力因素达到和谐,学生置身在这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而他们对具体情境的感受、领会,又要比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更加深入。可以预言,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情境教学这朵教苑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艳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