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各种前沿思想、学术思潮交流汇聚的地方,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陕西高校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重要目标,积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抢占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争取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动性,以直面重大现实问题为工作抓手,以队伍建设为重要保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使高校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高地和逐梦高地。
【关键词】陕西高校 意识形态 思想高地 工作责任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高等教育管理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陕西高校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策研究》(2016GJA09)阶段成果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央着重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如何在新形势下铸牢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陕西高校意识形态的现状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有效载体,列宁深刻指出,在任何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属性,不存在任何超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2]因此,中国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
2017年3月至6月,课题组对当前陕西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一是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以及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二是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及认可程度;三是了解西方思想以及宗教观念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四是听取高校师生的意见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完成,部分问卷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箱等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发放。共发出学生问卷4050份,收回问卷4020份,有效问卷4004份。
调查涉及的高校有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还有西京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等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其中,男生占53.75%,女生占46.25%;被调查者的年龄段为17岁到26岁,主体是18岁至22岁;96.1%是汉族学生,3.9%是少数民族学生;专业门类中工科学生占46.15% ,理科学生占25.77%,文科学生占28.07%;文化程度上,高职学生占3.8%,大学本科生占91.91%,研究生占4.30%;政治面貌中,共产党员占8.09%,共青团员占87.31%,民主党派占0.40%,群众占4.20%。
课题组也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1040份,有效问卷1008份。教师群体类别分别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具体统计数据是:男教师占57.94%,女教师占42.06%;年龄主要集中在26~30岁、31~35岁、36~40岁这三个年龄段;绝大多数教师是汉族,还有一部分为少数民族教师;教师专业背景为30.16%是工科,27.38%是理科,42.46%是文科;教师中有35.81%的是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占52.88%,其他身份的有11.31%;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是主体;中共党员占82.84%,团员占8.53%,6.94%是群众,还有1.69%的民主党派教师,基本涵蓋了调查所需的教师政治面貌结构。
调查显示,陕西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有效,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但是也发现不少问题。
第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不强,对工作对象的把握和研究不到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成效检验的最终标准都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正确塑造。在“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选择上,有29.15%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信仰的学生占32.66%,这反映目前陕西高校大学生中没有信仰和追随自由主义的群体规模偏大,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鲜活度不够。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满意度上,只有19.38%的人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满意,15.79%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思政教育内容鲜活度不够,没有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未能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痛点、痒点有目标地筛选内容。
第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感染力不够。高校习惯自上而下刚性地进行政治理论灌输,在工作中缺乏新技术手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差。调查发现,69.13%的学生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了解意识形态信息,58.54%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只有少数学生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板等渠道接受信息,这说明教育手段较为滞后。
第四,社会影响和西方思潮对意识形态工作有很大消解作用。在调查影响学生价值观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时,认为社会变革、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影响的占54.12%,认为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和冲击影响的占12.35%,认为媒体传播负面信息影响的占11.35%。
第五,对意识形态的认识程度差异很大。在几个关键性问题中,一是“意识形态的提法是否过时”。20.02%的学生非常不同意,59.15%的学生不太同意,13.68%的学生比较同意,只有2.41%学生非常同意。二是“意识形态必须以物质条件为基础”。52.36%的学生比较同意,18.99%的学生非常同意。三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所认可的意识形态也不相同”。53.02%的学生比较同意,23.19%的学生非常同意。四是“中国和美国的意识形态在根本性问题上不能融合”。38.77%的学生不太同意,36.76%的学生比较同意。五是“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世界上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31.58%的学生不太同意,39.66%的学生比较同意。 第六,宗教信仰逐渐“升温”。少数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信仰迷失,宗教信仰有所“升温”。其中寻求宗教精神庇护的占13.57%,出于对宗教好奇的占18.95%,學习宗教知识的占20.23%,向宗教寻求真理的占16.84%,信奉宗教寻求思想解脱的占19.46%,服从权威的占4.99%。
第七,高校意识形态整体状况呈现一般性评价。问卷调查中有46.43%的人认为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整体状况很一般,只有16.98%的被调查者感到满意。
陕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弱化原因分析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已在高校激烈展开。长期以来,高校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在总体工作中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突出地位,高校师生中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阳奉阴违的现象;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实行“两套标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彻底形成。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力
高校40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为63.3%,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他们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工作经验,加之安全稳定等压力叠加,使其不能潜心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学生的疑问。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中30%左右的人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严重性,50%左右的人认识不足,还有20%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3.高校对舆情监控和管理不够
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舆情监督和管理部门,对一些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反马克思主义舆论反应迟钝,管理滞后。在高校日常运行中,西方某些代言人或机构趁机进行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师生中“植入”他们的价值理论,高校对此缺少必要的监控和预判。
4.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回应不足
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削弱、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很多高校缺少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必要研判,甚至将“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问题简化为学术理论研究问题,认同意识形态多元化”[3],没有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使得高校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中一度处于被动位置。
5.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教师的政治纪律意识不够,个别教师把课堂变成了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宣泄地,甚至公开宣扬西方价值观,加之,高校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当,师生互动不足,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强化陕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和对策
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全面加强“三进”工作,切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不断强化高校政治底色
(1)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高校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大学治理机制。高校党委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铸魂工程和固本工程,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思想宣讲有纪律”的原则,加强师生的政治纪律意识。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并让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者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提升教育效果,永葆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
(3)打造意识形态工作主力军
高校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要求他们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为师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风气。同时,高校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思路强化队伍管理,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资格认定制度。
2.全面加强“三进”工作
(1)统筹规划,促进“三进”工作
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高校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按照统筹规划、人本导向、问题指向、协同推进、注重实效、成果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探索“专题+实践+创新”的新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有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覆盖。
(2)积极推进“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高校要努力推进专题教学、社会实践、创新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三进”工作新模式。鼓励教师采用最新案例、前沿问题、权威数据等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加启发性、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通过教学改革,让学习成果入脑入心,让学生的求知热情被充分激发,使思政课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3)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
高校应坚持协同育人理念,统筹校内外、课内外资源,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抓手,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落实协同育人,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全面建立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机制,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全覆盖。创建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模式的力量。
(4)建立舆情动态监管制度
高校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大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管和推进力度。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并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
3.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力
(1)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阐释体系
高校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时代历史语境下的重新解读,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要围绕“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研究阐释。
(2)积极构建新型自媒体表达平台
高校应构建新型自媒体表达平台,旗帜鲜明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研究和学习。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媒体与学生交流讨论,开辟网络舆论宣传主阵地。
(3)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了意识形态的问题,就为解决工作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发挥专业优势,贡献学术智慧,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结 语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证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中的权威。铸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在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资源,依靠广大师生全面挖掘高校潜力,构建有效的体制机制,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绝对主导,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月19日。
[2]列宁:《论无产阶级政党》,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第87页。
[3]周飞、孙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9期。
[4]《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关键词】陕西高校 意识形态 思想高地 工作责任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高等教育管理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陕西高校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策研究》(2016GJA09)阶段成果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央着重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如何在新形势下铸牢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陕西高校意识形态的现状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有效载体,列宁深刻指出,在任何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属性,不存在任何超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2]因此,中国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
2017年3月至6月,课题组对当前陕西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一是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以及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二是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以及认可程度;三是了解西方思想以及宗教观念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四是听取高校师生的意见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完成,部分问卷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箱等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发放。共发出学生问卷4050份,收回问卷4020份,有效问卷4004份。
调查涉及的高校有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还有西京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等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其中,男生占53.75%,女生占46.25%;被调查者的年龄段为17岁到26岁,主体是18岁至22岁;96.1%是汉族学生,3.9%是少数民族学生;专业门类中工科学生占46.15% ,理科学生占25.77%,文科学生占28.07%;文化程度上,高职学生占3.8%,大学本科生占91.91%,研究生占4.30%;政治面貌中,共产党员占8.09%,共青团员占87.31%,民主党派占0.40%,群众占4.20%。
课题组也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1040份,有效问卷1008份。教师群体类别分别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具体统计数据是:男教师占57.94%,女教师占42.06%;年龄主要集中在26~30岁、31~35岁、36~40岁这三个年龄段;绝大多数教师是汉族,还有一部分为少数民族教师;教师专业背景为30.16%是工科,27.38%是理科,42.46%是文科;教师中有35.81%的是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占52.88%,其他身份的有11.31%;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是主体;中共党员占82.84%,团员占8.53%,6.94%是群众,还有1.69%的民主党派教师,基本涵蓋了调查所需的教师政治面貌结构。
调查显示,陕西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有效,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但是也发现不少问题。
第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性不强,对工作对象的把握和研究不到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成效检验的最终标准都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正确塑造。在“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选择上,有29.15%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信仰的学生占32.66%,这反映目前陕西高校大学生中没有信仰和追随自由主义的群体规模偏大,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鲜活度不够。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满意度上,只有19.38%的人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满意,15.79%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思政教育内容鲜活度不够,没有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未能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痛点、痒点有目标地筛选内容。
第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感染力不够。高校习惯自上而下刚性地进行政治理论灌输,在工作中缺乏新技术手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差。调查发现,69.13%的学生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了解意识形态信息,58.54%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只有少数学生通过组织学习和宣传板等渠道接受信息,这说明教育手段较为滞后。
第四,社会影响和西方思潮对意识形态工作有很大消解作用。在调查影响学生价值观最主要的三个原因时,认为社会变革、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影响的占54.12%,认为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和冲击影响的占12.35%,认为媒体传播负面信息影响的占11.35%。
第五,对意识形态的认识程度差异很大。在几个关键性问题中,一是“意识形态的提法是否过时”。20.02%的学生非常不同意,59.15%的学生不太同意,13.68%的学生比较同意,只有2.41%学生非常同意。二是“意识形态必须以物质条件为基础”。52.36%的学生比较同意,18.99%的学生非常同意。三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所认可的意识形态也不相同”。53.02%的学生比较同意,23.19%的学生非常同意。四是“中国和美国的意识形态在根本性问题上不能融合”。38.77%的学生不太同意,36.76%的学生比较同意。五是“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世界上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31.58%的学生不太同意,39.66%的学生比较同意。 第六,宗教信仰逐渐“升温”。少数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信仰迷失,宗教信仰有所“升温”。其中寻求宗教精神庇护的占13.57%,出于对宗教好奇的占18.95%,學习宗教知识的占20.23%,向宗教寻求真理的占16.84%,信奉宗教寻求思想解脱的占19.46%,服从权威的占4.99%。
第七,高校意识形态整体状况呈现一般性评价。问卷调查中有46.43%的人认为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整体状况很一般,只有16.98%的被调查者感到满意。
陕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弱化原因分析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已在高校激烈展开。长期以来,高校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在总体工作中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上升到突出地位,高校师生中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阳奉阴违的现象;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实行“两套标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彻底形成。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不力
高校40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为63.3%,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他们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工作经验,加之安全稳定等压力叠加,使其不能潜心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学生的疑问。调查显示,高校教师中30%左右的人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严重性,50%左右的人认识不足,还有20%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3.高校对舆情监控和管理不够
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扩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舆情监督和管理部门,对一些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反马克思主义舆论反应迟钝,管理滞后。在高校日常运行中,西方某些代言人或机构趁机进行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师生中“植入”他们的价值理论,高校对此缺少必要的监控和预判。
4.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回应不足
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削弱、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很多高校缺少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必要研判,甚至将“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问题简化为学术理论研究问题,认同意识形态多元化”[3],没有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使得高校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中一度处于被动位置。
5.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教师的政治纪律意识不够,个别教师把课堂变成了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宣泄地,甚至公开宣扬西方价值观,加之,高校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当,师生互动不足,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强化陕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和对策
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全面加强“三进”工作,切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不断强化高校政治底色
(1)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高校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大学治理机制。高校党委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铸魂工程和固本工程,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思想宣讲有纪律”的原则,加强师生的政治纪律意识。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并让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者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提升教育效果,永葆高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
(3)打造意识形态工作主力军
高校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要求他们要以突出的问题意识、扎实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论勇气来驳斥错误思潮,为师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风气。同时,高校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思路强化队伍管理,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资格认定制度。
2.全面加强“三进”工作
(1)统筹规划,促进“三进”工作
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高校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按照统筹规划、人本导向、问题指向、协同推进、注重实效、成果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探索“专题+实践+创新”的新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有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覆盖。
(2)积极推进“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高校要努力推进专题教学、社会实践、创新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三进”工作新模式。鼓励教师采用最新案例、前沿问题、权威数据等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加启发性、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通过教学改革,让学习成果入脑入心,让学生的求知热情被充分激发,使思政课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3)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
高校应坚持协同育人理念,统筹校内外、课内外资源,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抓手,共同构建“大思政”格局。落实协同育人,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全面建立党建进学生公寓工作机制,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全覆盖。创建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模式的力量。
(4)建立舆情动态监管制度
高校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大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管和推进力度。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并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
3.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力
(1)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阐释体系
高校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时代历史语境下的重新解读,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阐释力。要围绕“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研究阐释。
(2)积极构建新型自媒体表达平台
高校应构建新型自媒体表达平台,旗帜鲜明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研究和学习。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媒体与学生交流讨论,开辟网络舆论宣传主阵地。
(3)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了意识形态的问题,就为解决工作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发挥专业优势,贡献学术智慧,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结 语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证马克思主义在话语体系中的权威。铸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在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资源,依靠广大师生全面挖掘高校潜力,构建有效的体制机制,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绝对主导,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月19日。
[2]列宁:《论无产阶级政党》,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第87页。
[3]周飞、孙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9期。
[4]《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