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o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蓄积底蕴(共20分)
  
  老师忠告:相信自己能行,发挥你的水平,对你来说题目并不难。
  (一)按要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每条横线上只写一句。(共10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
  2.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
  5.了却君主天下事,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6.诸葛亮的“_________”和“_______”的思想感情贯穿《出,师表》全篇。
  7.《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沁园春,雪》中直接赞美当今英雄人物,抒写伟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下面的语境,完成9题~11题。(6分)
  
  凝望生活,是一种审美。一望无际的大海,一带绵延的山川,一堵雪白的墙壁,一座生动的雕像,之所以引人凝望神思,就是因为它们融会了生活的艺术。朋友之间的关切注视,爱人之间的脉脉含情,是生活艺术的升华;久别重逢或冰释前嫌之时饱含千言万语的深情一(piē)[
  ],则是生活艺术的经典。
  凝望生活,是一幅画廊。以(
  )的理性作笔,沿着人生的主线,给生命以崭新的诠释和生动的假设,于人于世界的纷繁复杂中(
  )人性的至纯。年少的凝望是好奇,充满了憧憬;年轻的________,充满了__________;中年的凝望是平静,充满了理性;老年的凝望是感叹,充满了回忆。
  凝望生活,是一腔投入。以愿望的翅膀为钩,系一线的浮子,让期待在想象中高度充值,赋予时光以全新的定义。屈于凝望汨罗江,是失意的时候;李白凝望月光,是______的时候;来自清凝望荷塘,是孤独的时候;李商隐凝望乐游原,是黄昏的时候;弗洛伊德凝望墙壁,是寂寞的时候。那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沉默,是伟大与成功诞生的前奏。
  9.根据拼音把相应的汉字写在其后的方括号里。(1分)
  10.从下面的词语中选出两个最恰当的,分别将其序号填在文中的( )里。(2分)
  ①沧桑
  ②沧海
  ⑧融入
  ④进入
  11.在语段的“________”中填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3分)
  
  (三)按要求完成12题~13题。(4分)
  
  12.古人关于友谊有许多名言,你积累过吗?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2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仿照示例,从《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任选两个人物,分别概写出一个相关的故事情节。如,宋江怒杀阎婆惜,时迁东京盗宝甲。(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感悟(共50分)
  
  老师忠告:上一道题做得很好吧!请你趁热打铁,继续展示才华。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一18题。(16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文中的空白处补出原文。(1分)
  15.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文章论述的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____________;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这篇文章表现了孟子雄辩和善辩的才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列举出不同的两例,并体会其作用。(6分)
  修辞①是: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②是: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题~24题。(12分)
  
  从“灌输”到“共享”李镇西
  
  如果将课堂教学内容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有三种境界______
  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有营养,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是否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将食物嚼得很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______应该说,这种“填鸭式”现在没有了市场。
  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食欲,使他们自己动手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_______这种“诱导式”在教学上也叫“启发式”,比起“填鸭式”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因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
  第三种是“共享式”,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 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和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菜肴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_____这种“共享式”现在还不普遍,但已经开始出现。
  以上三种进餐方式,分别形象地代表了课堂教学中三种师生关系模式:教师绝对权威而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
  今天我们提供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正是第三种“共享”。
  “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和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
  ],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更强调对话情境中教师的“倾听”。毫无疑问,教师不但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而且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在学生之上,但作为一个和学生同样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在倾听学生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体的精神展示在教师的面前,这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精神收获。
  (摘自《国内外教育文摘》2003年第1-2期)
  19.根据上下文,文中方括号内应填的恰当的词语是:_________。(1分)
  20.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2分)
  (1)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将食物嚼得很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边吃—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谈了哪三种教学模式?(3分)
  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观点是这样引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这篇文章不是干巴巴地解说道理,而是谈得比较形象有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4.文章所列的三种教学模式,你最赞赏哪一种?为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5题一35题。(22分)
  
  父爱的高度
  吴宏博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于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选自《读者》2004年第19期)
  25.文章在开头的叙述部分,主要写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姿势,为本文的主旨表达作了铺垫。(1分)
  26.而后又写了“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27.从表达方式而言,结尾两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生发的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8.“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这一段话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文中有多处刻画父亲的句子,请找出一处加以品析。(2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文中的“父亲”形象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根据语境推测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的意思。(3分)
  (1)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品一品蕴含在“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一句中的深层意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本文以“父爱的高度”作题目,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4.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感悟或受到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5请向你的同学推荐这篇精美散文,并把你的推荐语写在美方推荐卡。(3分)
  
  三、书写精彩(共50分)
  
  读了《父爱的高度》,我们会受到感动:“我”随着阅历的丰富,终于读懂了父亲的“动作”。其实在生活中,会有很多不经意的动作、姿势、小事、花絮里,饱含着人间真情。请你以“我读懂了(或理解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老师忠告:
  1.要尝试着写出自己的精彩;体裁不限。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其他文献
①说话,是门大学问,这学问之大,不仅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说话的艺术变化万端、高深无际,还由于它的“效应”大。一言兴邦、一言误国是因国运系之;巧舌邀宠、祸从口出实与个人命运攸关。会说,话能“扶我上青云”;不会说,话能引出千般烦恼,甚至使人身陷囹圄,殃及九族。虽不见谁专门研究“说话学”,而它却是“人化”了的普遍之“学”。  ②“说话学”,总是与“处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说话成为人的品格的一种表征,可以
期刊
萌芽  刘 柳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嘛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
期刊
书的征服(节选)  蒋子龙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
期刊
①我国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产同样的粮食,我们比美国多用一倍的水。据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介绍,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的大头,约占总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1/3左右、多半损失在送水过程和漫灌之中。工业上,我国万元产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发达国家却仅有100多立方米。  ②另外.城市生活用水的数量虽远远低于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但
期刊
新课标下的语文命题将更注重生活性、时代性、实践性,在凸显能力立意的同时,思维的触角将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体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在这里现作如下命题分析,以期能对大家中考备考有所启发。    一、综合性学习指向时政    [新题预测]  请你参加下面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神舟再度飞天,中华续写辉煌,载人航天实践又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
期刊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通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平?”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土,当主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令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期刊
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从小学开始到上中学,父亲一直很少问及我的学习,更不用说为了我的学习忙碌。中考时,我考上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高中,面临茫茫未知的前途,像所有的家庭一样,母亲求助于父亲,希望通过关系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而父亲的回答是:朽木在哪儿都一样。况且父亲是从不求人的,母亲只有唉声叹气。那夜,我的心凉到了极点,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巾。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走吧,走吧,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期刊
放风筝那一天  F.富勒    弟弟奔进厨房,大叫:“线!我们还要很多线!”  那天是星期六,照例很忙。爸和邻家的柏先生在外面忙,妈和柏太太在家里忙,两家都在忙着春季大扫除。这种刮风的天气,最宜于清理衣柜,大小毛衣已在后院晒衣服的绳子上飘扬。  可是,男孩子们却溜到后面空地上去放风筝了。现在,又派弟弟回来要线,不怕弟弟被扣下来打地毯。看来,今天的风筝要一飞冲天了。  妈看看窗外。晴空一碧,春风清峭
期刊
孙犁的作品素以清新脱俗、自然醇厚而著称,他的晚年之作更是冲淡从容、洗尽铅华。《民工》就是这样一篇纯净隽永的美文。  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90年代,正是社会激变时期,各种新奇之事、各类新潮人物可谓层出不穷。可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最低微、最底层的民工家庭。他们做着城里人不屑于做的工作。可就是从这一家人的身上,作者看到了充满汗腥味儿的芬芳劳作,更感受到了商品大潮下的人群中所没有的那份安宁和愉悦。当人们为金
期刊
张爱玲(1920~1995),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身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鸿章之女。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是新式女性。后来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曾发威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张爱玲病在床上几乎丧命,后逃到母亲家中,才得以继续上学。小小年纪,便遭逢如此命运,实在是可怜可叹。但这并没有掩盖她在艺术方面的才华,也正因为如此,张爱玲的作品经常语出惊人,透着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