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贵在质疑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ne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会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要培育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
  问题意识,究其实质,就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究意识。它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伽利略正是凭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探索意识和不轻易相信权威的创新精神,才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臆断,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好奇心理,培育他们的问题意识。可以说,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也是综合探究性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呢?
  1.1 从被动应答转变为主动生疑。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大多是教师提问题,学生疲于接应,被动应答,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感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太少,未能完全内化知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将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教师有意板书“鱼画到了纸上”学生会立刻说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教师故作愕然状,“不对啊吧,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哎,是呀,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可书上明明是鱼游到了纸上呀!”……经1.2 从学生“带着结论(答案)”下课转变为“带着疑问”走向课外。课堂教学要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并不是要消除问题,而是像将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中一样,不断的激起学生提问题的涟漪,使体验、感受不断深化。那种“当堂的问题当堂解决,”“带着问号上课,划上句号下课”的认识是应该反思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2 要鼓励学生善于思索、敢于质疑问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与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此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问难,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学习。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是,有一学生提问“小红军为什么那么倔强?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保存了自己的性命,又不会牺牲陈赓同志?”“问得好!”全班同学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是啊,他才十一、二岁呢!为什么他们不能同甘共苦,同骑一匹马,同食一包青稞面?路边连野草(菜)也没有吗?……这样教师就启发了学生联系前后文探究文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 引导学生学会思索、质疑问难
  我们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前提与关键。提出问题是明确探究的目标,也是实现小组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且要交会学生如何质疑,学会质疑。
  首先可以围绕课题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紧抓题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中的“全神贯注”一词是全文的文眼所在。引导学生在“全神贯注”上下功夫,结果学生提出了:①谁全神贯注?②他(她)全神贯注地做什么事?③怎样全神贯注?④结果怎样等等。又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①题目为什么加引号?②这个“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③这是谁的办公室?围绕上述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读书。这样在学习中,学生就能分清故事的始末,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可以围绕文章的中心词语质疑。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全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如《普罗米修斯》一课,当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以后,气急败坏,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最严厉的惩罚。这句话中的气急败坏就是文章的中心词。可引导学生在这个词上“做文章”。①宙斯因为什么“气急败坏”?②宙斯的“气急败坏”引起了什么后果?
  还可以围绕文章的重点句段质疑,文章的重点句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贵在质疑,这不仅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学习状态,学会了学习,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自我反思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语文教师正是借助这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研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从而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的。  【关键词】教学反思;反思策略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生物学是与素质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很好载体,但实施的主渠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找出,找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素质教育,将是一个值得所有生物学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这是本人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期刊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课文中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讲课时只要觉得某个地方写得好,不论是词、句还是段,我就让学生进行模仿或迁移。使学生通过迁移运用,把语言形式的表情达意功能扎根于自己的语言宝库,习得句、段、篇的构思范式,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练笔的生长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随文练笔。
期刊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数学的根,因此,一切数学都能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尤其是小学数学,必须按照数学知识产生的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简化,进行模仿教学,使数学生活化,使数学的教学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学得真切有趣而有实效。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而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期刊
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英语教师,担任英语科的教学十多年,深知英语科教学的难处,但是当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后,就觉得所有的工作已事半功倍,许多困难已迎刃而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它使学生学习英语具有持久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
期刊
【摘要】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于外界的事物是敏感的,好奇心强,爱提问题,富于想象,渴望着认识世界,学生在一些简单的,直观形象的试验中可以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的表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形成概念,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关键词】实验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根据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因素,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调控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好每个实验调动好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期刊
【摘要】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摒弃了“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故事这种文学形式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使其成为课堂组织的纽带、培养能力的手段、解决疑问的钥匙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帮手,让小故事发挥大作用。  【关键词】故事;组织;能力;释疑;思想教育  故事能拓展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给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高考英语复习中必须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复习;能力;培养  THE TRAINING OF ABIY-——THEVISION BEFORE NEMT  Qinglanshan Lixia  【Summary】In recent years,The test questions of NEMT pay mor
期刊
范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二十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忽视了语文的社会性,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根本不注重语文的范读,即使教师范读也只注意语言的通顺、流畅,而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感人先者,莫乎于情。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魅力就是以情感人,可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感兴趣呢?难道是他们不懂感情?不是!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每一篇
期刊